分享

江苏发现一种文字,已能“连字成句”:中国有5000年文字史?

 百家杂评 2023-03-11 发布于江苏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按照文字演化的规律,甲骨文不可能突然出现,之前必然还有漫长的“初熟文字”阶段,以及“原始文字”阶段。

过去百年,中国发现了很多上古遗址,出土了很多上古刻符,但绝大多数符号是单独出现的,它们算不算文字,学术界争议很大,不过还有一些却极为特殊,比如在位于江苏苏州的澄湖遗址中,考古发现已能“连字成句”的刻符。

问题在于:澄湖遗址中已能“连字成句”的刻符,到底算不算文字呢?

澄湖中的神秘刻符

《吴郡甫里志》记载:“陈湖(澄湖),相传旧本陈州,沉为湖。迄今水清浅时,底有街井、上马石等物,舟人往往见之。”也就是说,在澄湖下面,有一座古城。

1974年,苏州吴县车坊公社在澄湖西岸围湖造田时,抽干湖水之后,在湖底发现了大批古井,于是一个横跨5000年的上古遗址重现天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崧泽文化时代(距今约6000-5300年),最晚为宋代,因此澄湖应该是宋代时才最终形成的。

1985年,澄湖遗址发掘11年后,挖掘报告正式发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时代陶器上的四个神秘符号。通过下图可见,这四个符号高度抽象化,多个不同符号排成一列,构成有序组合,每个刻符线条规整,个别刻符线条复杂,那么它们是无意识的刻符,还是一种文字?

澄湖刻符算不算文字

事实上,这组连续刻写的四个符号,代表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了“连字成句”的文字。之所以这么说,也与以下三个考古发现密切相关:

首先,考古发现很多上古刻符,其中良渚文化的总数已超600个,如此庞大的数量,显然具备了形成文字系统的基础条件。因此,澄湖这种“连字成句”的刻符不是突然出现,而是建立在庞大的良渚刻符基础之上。

其次,在上海马桥遗址的良渚文化层,在浙江嘉兴的良渚文化遗址——庄桥坟遗址(距今超5000年)中,考古均有类似的“连字成句”的发现,说明澄湖刻符不是孤立的现象。

对于马桥遗址良渚陶器上的文字(见上图中),专家认为与殷墟甲骨文很相近,应该是一个动宾词组,其中能看清的三个字为“入田……戉(越)”。

对于庄桥坟遗址中的这组特殊刻符(见下图),浙江考古研究所徐新民认为是文字,“最主要的是,这连在一起的6个符号,其中有3个是相同的,这明显是表达某种意思的一句话。”

第三,距离良渚文化遗址不远的安徽蚌埠,考古发现距今7300多年双墩遗址,其中刻符数量高达630个之多,并体现出三大特征,即显现出语段文字特点,大范围适用(江苏句容也使用了双墩刻符),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三大造字法。因此,良渚文化的文字不是凭空出现,应该有着历史的传承。(下图,双墩刻符)

因此,澄湖“连字成句”刻符的出现,与庄桥坟遗址、马桥遗址互相印证,更证实了中国至少有5000年的文字史,或者说早在5000年前中国已有较为成熟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早了两千余年。

澄湖刻符与甲骨文

既然澄湖刻符是一种文字,那么古人究竟说了什么呢?现代专家有过解读,虽然没能达成一致,每个专家的解读差异较大,但对其中两个字的解读却基本一致,原因在于甲骨文上有相应文字。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将之解释为“巫钺五偶”,意思是部落神巫掌握的五对钺。

吴越文化研究者董楚平,将之解释为“方钺会矢”,大意是越国会盟,是当时良渚先民军事会盟的记录,乃至是良渚古国的建国文档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解释为越族表征的“冓戉五个”、古越族来源的“(第一个符号)越五族”等等。

虽然专家的解读差别较大,但对其中第二、第三个字的解读,却基本一致,即“越”或“钺”、“五”。

第三个字为“五”,与甲骨文的基本一致,如今我们也能辨别出来。

第二个字为“越”或“钺”,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见上图),本字应该是“戉”,后来根据需要演变为超越的“越”,兵器之“钺”。

因此,甲骨文并非一天形成的,就以“戉”与“五”来说,至少说明甲骨文中的不少文字有着更古老的源头;同时,春秋战国时的越国,历史应该极其悠久,比夏商还要久远,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综上可见,虽然这种“连字成句”的刻符,只有零星的发现,但足以能够说明问题,表明中国至少已有5000年的文字史,并不晚于古埃及、苏美尔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