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都在寻找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之后,才发现“勤”是成大事的要诀之一。 “路边草青无人问,书房常有诵经声”,古人尚能如此,今人就更应倍加努力。 天道酬勤。没有一个人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在每个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劳的好习惯。 “成事在勤”这是俗语,也是真理。做一项事业,人的行动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付出,生活就会有相应的成就回报你。如果以勤付出,回报你的,也必将是丰厚的硕果。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事在勤”实不为过。所以,对于每个青年人来说都应该养成勤的好习惯。 鲁迅先生常常用诙谐的语调说:“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在别人称他为天才的时候,他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创作上。” 笨鸟先飞,尚可领先,何况并非人人都是“笨鸟”。勤奋使青年人如虎添翼,能飞又能闯。 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进方可有生命力,学习更是如此,不前进就是后退。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才云集,竞争对手太多太强大。快节奏的生活,高度的竞争又时刻令人体会到一种莫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潜移默化地催人上进。 成绩的得来可不像老鹰抓小鸡那样容易,而是通过勤奋努力得来的。只要停滞一步便会落后于人。 有人将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是因为人生的艰难曲折,人在旅途上,每个人都肩负着人生的使命,每个人都要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勤勉努力的奋斗,人生才有意义。 旅途上的食粮是勤奋。没有它,一个人不可能在旅途上走多远,即使能走远,也是碌碌无为,走了很长的路,却依然两手空空。只有拥有勤奋,才能走好人生的路,获得事业的辉煌。所以说成功者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奋造就的。 北京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这里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学生都已经普遍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学风。很多学生早上六点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去图书馆、教学楼苦读,长年不懈。 北大人不但勤于学习,还勤于思索,勤于社会实践活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始终是北大精魂里长流不息的血液,激奋着他们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社会,并为之付出相应的行动和努力。 每逢寒暑假,他们都不放过学习的大好机会,或留在校园中读各类书籍,以强化专业、拓展学识;或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南闯北,了解祖国各地的方方面面,大有一番“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比如,中西部发展协会,在1997年寒假期间就曾奔赴湖南沅陵做社会调查,以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北大,有很多人物故事,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钱穆,中国的一代国学大师,他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他没有留过洋,也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长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他是从乡土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来的史学巨擘。他在中小学任教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考据、训诂亦极嗜好,终身以史学为归宿。他的勤奋很有特点,也很有代表性。他无论是吃饭、课间休息、还是上厕所都要看书,不分严寒酷暑。夏天为防蚊叮,他学父亲把双足放在水中坚持夜读。又效仿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方法,定于每日清晨必读经、子等难读之书,夜晚后开始读史书,中间上下午读一些闲杂书,科学安排时间。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有时间思考问题,1918年他学会了静坐,每天下午四点后必在寝室静坐,体悟到心虚才能静,才能排除杂念,专心攻读和思考。 勤奋是一笔价值远远超过黄金的财富,纵然你有黄金万两,但坐吃山空,你总会有穷困的一天,惟有勤奋才是永不枯竭的财源,这一点,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勤奋能使人走向成功。聪明的人,知道勤能成就大事业,而比较愚笨的人,如果也能以勤为本,笨鸟先飞,同样也是成功的赢家。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窗,同时就又给你打开了另一扇窗。勤奋实际上就是弥补自己某一方面缺陷的良药。 自古以来,惟有勤奋才是无往不胜的成功秘诀。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无不体现着一个“勤”字。青年人要养成勤的习惯,惟有如此,才能取得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