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难 【原文】 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 “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 “取气”,是从这取得。取得它来用。 “置气”,也是取得的意思。置是什么呢?购置添加的意思。(例如)我置一套家具,是这个置吧。 《黄帝八十一难经篡图句解》:“置者,取也,迎也。当泻时候,自何处取气。” 《难经译文注解》:“当用补法的时候,从哪里取气?当用泻法的时候,又从哪里放气? ” 《难经经释上下卷》:“言取何气以为补,而所泻之气则置于何地也。” “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卫是什么呀?清者为什么?浊者为什么?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详见:《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6 “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荣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详见:《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上篇,卷一15 “浊者为卫,属阳,具有温养脏腑,护卫体表之能。”《难经》学习笔记44) 浊者为卫,“浊”指什么呀?就是人气,丹田,而且是阳。阳是什么呀?命门,阳主东。所以你看,这人上火的吃四逆汤反而能把火降下来;失眠它属阳,但是一吃这个热药反而能够收回来,是把寒邪破了,发挥了阳的收敛功能。 (笔记者: 1.“阳的收敛功能”,这个说法,本人不理解。 似,这里的”收敛”改为“固密”或“固密”更恰当。因为后文中有:阳气固密于外,保护阴精,使阴精固密而不露泄;阳的卫外和保护功能;阳的固摄功能的说法。) 《阴阳透解》摘自网络 “首先、阳生阴长,这个阳气可以促进万物生长; 二、阳为寿命之根本。 三、阳的卫外和保护功能。” 2.上火的吃四逆汤……失眠的吃热药的说法,本人没有临床经验,不能理解。 四逆汤方:淡附片、干姜、炙甘草。 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现在应用:休克,腹泻,阳虚发热)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寒是收敛的意思。所以说,卫是什么呀?卫就是藏,发挥藏的功能。 (笔记者附:此言出自《素问》六旨大论:“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网络译文:太阳的上面是寒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少阴;) (《医学百科》: “从卫取气,刺法用语。与“从荣置气”相对,为针刺补法的要领。《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意指针刺补法,须于浅部候气,并往下按纳。《灵枢.经脉》:“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分布于浅部。此说为《难经》所本。后世刺法,补法用先浅后深,即以此为理论根据。《医学入门》载:“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参见从荣置气条。”)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需要疏通的时候,就需要元气去疏通。不是拿针,拿筷子去疏通。拿元气(去疏通)。 元气是什么呀?就是脏腑之气,从荣来取气。 当“泻”指疏通,疏通是什么呀?就是腑。用腑用阳气去疏通,这个阳,阴和阳,要清楚这个概念。所以,腑是来疏泻的,疏泻来XX(听不清楚)。脏主藏,藏就是输布,这个关系要搞清楚。 所以在《内经》里有一篇讲,阳者卫外,阴者藏精起亟也,……把这个概念搁在这就很清楚了。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详见本馆《黄帝内经》学习笔记72 解释:阴精藏于内而不断的起来供给阳气,作为阳气的根基,而阳气固密于外,保护阴精,使阴精固密而不露泄。) 《难经经释上下卷》:“卫主气,故取气于卫,其法详七十八难中。从荣置气,谓散其气于荣中也。” 《古本难经阐注》:“欲补。从卫取气浅针之。俟得气乃推内针于所虚之处。” 《中医词典》: “刺法用语。与“从卫取气”相对,为针刺泻法的要领。《难经》:“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通营,指营气所行的部分,即深部;置有放置之意,指泻法的操作要于深部候气,并向浅部引提。《灵枢》营气“行于经隧”,分布于深部,此说为《难经》所本。后世刺法,泻法用先深后浅,即以此为理论根据。《医学入门》:“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参见从卫取气条。”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 “阴气有余”,那是什么呀?寒邪过重。 “当先补其阳”,那就是吃四逆汤之类的药,先补其阳。 当阳的补的功能,补是什么? 是固摄的功能,固摄的功能发挥出来。它的功能发挥出来,它就是泻了阴。你就用补法,它就泻。而且(四逆汤)里边这甘草呢,就有泻的功能。泻是什么呀?把上面的火敛下来。敛到中焦,敛到土、土再给五脏。 “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这样,补阴泻阳,补阳泻阴,营卫才能补其。 先补其阴。补其阴是什么呀?你象那个大承气汤,里边有大黄吧。 (大承气汤方: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详见本馆《方剂学》学习笔记57;《伤寒论》学习笔记181;《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17) 大黄就是补阴的,护卫阴,发挥它收敛的功能,使它XX燥。你们回去看大承气汤里的药物,这些药物的药性,大黄是滋阴的,不是说地黄才滋阴。 这里给你举了一个四逆汤,一个大承气汤,其它的(你)慢慢去琢磨,这里边,你们别,哎,我这阴虚用什么药?阳虚用什么药?没这么问的。去把《伤寒论》弄清楚,《伤寒论》里边有阴虚,阳虚,还有本经虚。那个盛那个虚都有,都写的很清楚。有时候它里边写的不清楚,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写的很清楚。回去慢慢玩味。不是说我给你一讲你就会了。但是,原则在这儿,《伤寒论》那些具体的方子,都不离这个原理。实证虚证全都有。虚火在上边用大承气汤,不要了命了吗。所以那里边有可攻之,可下之,可汗之,不可汗,不可下之,都有吧。 不可下之,那是什么呀?那是里证,外症,前边不是讲了吗、有些病汗之而愈,下之则亡。那些原则你全都得记下来,回头再看《伤寒论》。 以前我讲了两次《伤寒论》大家都不懂,不太会用,学过医了,上到临床都不会用。为什么呀?这些东西不懂,没有在你脑子里形成概念。 形成概念的是什么呀?就是咳嗽加贝母,痰多加半夏。是不是呀,那些东西根深蒂固。 我告诉你啊?你要想称为名医,想打破旧的观念,你就不看病。(你就)发个毒誓,我不把这个(经典)弄清楚,我不看(病)。如果你又想弄清楚这个(经典),又看病,整天开那个半夏、贝母,你永远弄不清楚。你必须打破那个(做法),不破不立,这你应该知道。 这里边也提了有先有后,反正要先固摄元气,元气不能保证,你去消除邪气,就谈不上,“何问其余”是吧。不用说。 《难经经释上下卷》:“此承上文而言补泻之法,犹当审其阴阳、虚实也。卫为阳,营为阴。 卫虚而营实则补阳泻阴; 营虚而卫实则补阴泻阳。 而补泻之法则又有先后也。《灵》终始篇云,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其说所本也。 “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难经译文注释》:“使营卫之气都能正常的流通运行,这就是施行补泻针法的主要目的。 ”《黄帝八十一难经篡图句解》:“阴阳有余、不足,当先补其不足,然后泻其有余,故得荣卫通行,即是持针要妙。” 《难经经释上下卷》:“阴阳得其平,则营卫之气通畅流行矣,要,谓要法也。”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难经》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