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华千载小河溪

 新用户0080 2023-03-11 发布于山东

光华千载小河溪

作者:张文杰

孝昌小河镇,原名小河溪,历来是孝感县重镇,亦是鄂东北重镇。明代开始设巡检司署,清代设分县衙门,管辖孝感县北部地区,辖区北至九里关(今属大悟县),南到白沙铺,为武汉门户。民国时亦称小河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区设镇,为小河镇。

图片

(一)

小河镇历史悠久,相传古代名殷家龙(垄),有五龙奉圣之说(镇周边有五个山尖、山嘴)。又名殷家店、三家店。有文字可考者,在宋代就有街市寺庙,镇北东岳庙(今小河镇中心小学)有碑,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84立),此碑我看过多次。1986年在天子塘(现澴东街)出土陶壶,经考古工作者鉴定,为宋代陶器。

图片

民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古代名人傅淑训,字启昧,小河溪北街人。明万历辛丑年(1601年)进士,曾任明朝知州、府尹、通政使、户部左侍郎、户部尚书等官,人称“傅天官”。现澴西街会馆旧址是他的故居,原来悬挂有“天下大老”匾额,是针对他的生平书写的。匾上四字出自《孟子·离娄》:“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会馆西有山名梳妆台,相传是傅淑训的女儿梳妆处,从他的住处上梳妆台,原有天桥。其女后出家到镇北藏经楼为尼姑。傅淑训卒于家,其墓葬有两说,一说在梳妆台西,一说殡在东岳庙万年灯处,有棺未埋葬。





图片

(二)

小河溪历来是交通要塞,商业繁荣。在兴修京汉铁路之前,小河是湖北武昌——北京的官马驿路,小河设有驿铺腰站,站址在马号街,管段南至杨店,北到广水,养马18匹,有员役20多人。跑公文的差使,在此换人换马,公文函件传送不停。因地域位置重要,清代在孝感县小河溪设立分防县丞,是朝廷命官,俗称“分县”(相当于副县长),南起白沙铺北到九里关,都由小河溪分管,分县衙门在镇南上岔街到西后街。民国初年县丞改为县佐。故地处要冲,差使络绎,设有公馆(即政府招待所),地址在今三星店。下级的官方客人,只能住官店(在四宫殿北斜对门)。官方设有盐局、硝磺局专卖。在文教方面,清代孝感设书院二所,一是西湖书院,在县城;一是观山书院,在今小河中学西侧。其他地方都没有。

图片


交通运输,陆路有驿路即所谓大路用骡马驮载,人力推车运输。其时水运亦繁华,镇西澴河,北连三里城到阳平口一带,这里盛产竹子和木柴,都由河道运来。运竹木对河道有益,能疏通河道。上下船只,小河溪有二处停泊码头,一处是周家河到邹家坡一带,一处是赵家河到堰口一带。我幼年时见常有几十只帆船停泊。船家多是孝感城附近及黑龙潭的人,本地赵家河也有十多只船。他们把山上的松木、木柴、木炭、竹子、椅子、水果、草纸、石灰、皮油等山货运出去,把土纸、食盐、蔗糖、瓷器、杉木等南货日用品运回来。船家用较大的船,把货运到孝感或黑龙潭,再用小船溯水而上运到小河溪。镇南后岗(西后街)有码头工人搬运船上货物。民国初年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搬运工人抬县佐老爷到城隍庙去烧香,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船上的货物只能由他们上下。当时本地没有煤,居民都烧柴、炭,东边山里人把劈柴、木炭、水果运到小河街上卖,换回油盐日用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镇北沿河有一大片菜园,有上百户菜农专门从事蔬菜生产,从小河北头到李家河都是蔬菜,产量大,品种多,小河街上居民常年能吃到新鲜蔬菜。小河溪是孝感、礼山(大悟)、应山三县交界的物资集散地,山里农民每逢农历双日热集到小河卖劈柴、木料、水果、木椅、木碗等山里土特产,逢热集赶集农民最少二千多人,他们卖了山货土产,又购回生产资料生活用品。


图片

清代至民国,外省外县有好多人来小河做生意,设有山陕会馆,有山西人董万盛,还有西安来的商人。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来做锡器、白铁器生意,自制自销。咸宁、武昌、大冶金牛有一批人来设店经商,组成“咸武帮'。河南客商和本省黄陂、京山、安陆人来小河经营皮油,生意都很不错。

图片

图片

我家在小河南街开设张恒源布庄,清末至民国生意很好,每天购进土布1000多匹,销到河南确山、四平、漯河等地,购回芝麻、黄豆、粮食等货物,用二把手人力车运回,每天来往运输不停。还把一部分土布运到安陆等地卖出,购回棉花销售,清光绪到民国初年购销两旺。像这样的商家还有万福顺(万幼兰家)、田裕记、游全茂等。

图片
图片

咸宁人在小河开药店,批零兼营,生意很红火,如万顺义,在省内设有三家分店,一家在安陆,一家在广水,一家在小河。较大的药店还有资生堂、春生堂、赵义顺、陈春和。经营杂货的商家多,不能一一列举。铺面较大较有名的有张永盛、张德大(咸宁人)、张老五(咸宁人)、张顺义(咸宁人)、杨正兴等等。他们都是在外地进货,如土纸、瓷器到江西进货,蔗糖到广东购买,用木船运输。河边经营杉木的有十多家,他们到湖南购回或到汉阳鹦鹉洲进货,购销量大,镇西邹家坡到顺水寨杉木堆集如山。

图片

(三)

民国时期,小河溪没有工业,从事手工业的行业多,如缫丝、制丝线、织罗底,把本地蚕茧收购进来缫丝,销往武汉、天门等地。有的自己制成花线,染成各种颜色,供民间绣花用,有的制成丝绵。也有的把丝织成罗底,供加工小麦面粉筛面用。做罗底生意的有几家深购远销到河北安平、河南许昌泉店等地,又购回马尾罗底,自已配套制成罗筛。还有铜丝罗底,从武汉购进加工,销路很广。因为当时千家万户筛面需要,销量大,生意非常火爆。缫丝加工罗底的有管发兴、涂乾顺、和顺、李宏发、杨永茂等。做雨伞的有张元兴。制帽业有几家,如黄陂的祁兴裕,做瓜皮帽,以后迁到孝感城,雇请工人店员经营,商号改名祁寿记。制毛笔的大汪正兴、小汪正兴、石复昌较为有名。牛皮加工业有黄冈人林发记、林万和、罗年榜、童××等几家,购进牛皮加工成皮革,还做牛皮胶、牛皮弦。

图片

镇东杨家垱到汪家大洼一带用稻草做草纸,供包装及制爆竹用,销路广,除供本地爆竹加工户外,还销到周边各县。镇东北石灰石多,一部分人烧石灰供建筑房屋用。皮油加工业多数是安陆、京山的商家用乌桕(俗称油籽),加工成白油砣(皮油)、梓油,浇成蜡烛。那时没有煤油和电,民间照明主要靠梓油和蜡烛。皮油大多数销往武汉河南等地。金银首饰加工有几家,如天宝银楼、进宝银楼等。烟丝加工业,民国时民间多用竹制或铜水烟袋吸水烟,生产烟丝的店铺有杨恒兴、杨天盛、张同兴、徐永成,批零兼营。还有做神香的商家,如石复昌、石兴昌、石复兴、陈永昌、黄中和等,批发到安陆、应山。印刷红缘纸、印门神的有董万盛(山西人)、张正太、谈礼记等。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饮食服务业也随之兴盛,饭店酒楼应运而生,大酒楼有海国春、白鹤楼、聂和盛等,做小吃的店铺有多家,早点油条、米粉、汤面,中餐饼子、米粑,还有夜市。行栈有骡马店、猪行、斗行(粮行)等。

图片

年代久远,记事不详,只能一鳞半爪地概略叙述所闻所见,以存一方故实。

图片

选自《孝感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片



图片

图片

摄影     张倩(视频)   李东洪   陈章   

胡长顺   明端阳    阿山

校对     丁露

编辑     聂萍

统筹     宋明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