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量5:一年一本书的第5年

 进击的可乐 2023-03-11 发布于广东

哈喽大家好,我是可乐

《变量5》看完了,我想了很久,要不要写这篇文章。

不写吧,我看了一本烂书(不是),不吐不快。写吧,我又怕自己有失偏颇,别最后我号没了

说到这,大家可关注我小号:进击地可乐 ,小号里更多地会写一写读书笔记、个人随笔、经验分享之类的,不是数据分析相关了。

但我觉得,市面上的书那么多,不是随便一本书都能拿来学习的,所以分辨很重要。

我希望我是这样一个给大家伙提供阅读参考的一个角色。

一本书,你想不想看,想不想买,能从可乐这里获得些许有用的信息,那我这个读书计划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还是写了这篇文章。

先说结论,不推荐买实体书来看。

作者何帆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得到《何帆大局观》《何帆报告》等课程的主理人。

出版过《变量》系列书籍,主要研究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

《变量5》这本书,我以为应该也是讲经济、金融的。

前半部分在讲疫情期间不同人的生活,又讲了作者要写一部科幻小说的心路历程。

接着以花鸟鱼虫为例,告诫广大年轻人要向阳生长,要顽强拼搏。

最后写到哥伦布大航海的故事,充分点题,副标题是“在中国这艘大船上”。

作者的三十年计划是每年出一本书,但我觉得真的没有必要为了写书而写书。

一本书,我总以为看完以后能收获点什么信息,但就像是喝了一大碗糖水的感觉,整本书注水严重,不成系统。

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讲创作这本书的心路历程,比如一开始想写一部科幻小说,最后被罗振宇说服了,自己住在一个一天1000元的酒店里,熬夜写到凌晨1点终于出版云云。

这难道不是凑字数吗,就像明天开学了,今晚必须写完10篇作文的感觉。

后面就是用各种花鸟鱼虫哥伦布举例,试图讲解阳光总在风雨后这种正确无用的大道理,搬一段原文。

如果没有办法长出参天大树,我们至少能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认清形势,我们不一定非要有鸿鹄之志,我们可以向麻雀和燕子学习,在新环境里生存。虽然海洋很辽阔,但别忘了,还有陆地,我们还可以想办法上岸,做第一批上岸的鱼

从上面这段内容可以看到文笔很优美,就是有种优美辞藻以及发人深省的道理堆砌出来的文字的感觉。

有缺点要讲出来,优点咱也不能看不见,实事求是的说,作者文笔确实优美,讲哥伦布那节内容像在读小说,文学功底深厚。

一开始还讲了疫情期间不同人的生活,这部分像纪录片,除了内容拖沓外,我觉得意外地竟是这本书的一个优点了,真实且有共鸣,值得夸奖,这居然给出版,这也是一个优点。

这本书豆瓣评分5.7,作为读者我还挺难过的。不得不佩服罗胖每天一条语音,10年如一日的毅力。

但他是要求了得到的每个老师都30年每年一本书吗?

之前看的香帅的那本《钱从哪里来也是》,我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如果每个作者都有一种每年要出一本书的理想,对读者来说还挺悲哀的,30本烂书和一本经典永流传的好书,哪个更好呢?毕竟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大概还是读者不重要吧,毕竟资本和利益在那放着,谁不写30本谁傻瓜。

换个角度想想,这件事情突然就通了呢。

年轻人,还是我们太年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