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邪恶科学家:逼死妻子,间接屠杀数十万人,居然获诺贝尔奖!

 Richard_X 2023-03-11 发布于云南

Image

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天使,还是屠害生灵的战争恶魔?时过境迁,却依然争议不断。称赞他的人会说:他是一位天使,给人类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而咒骂他的人又会说:他是一个恶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痛苦、灾难和死亡。

同样一个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迥异评价,着实令人唏嘘和愕然。弗里茨·哈伯,人类史上最伟大或最邪恶的科学家之一。是非功过究竟如何,且看其走过一生的坎坷之路。

Image

1868年12月9日,弗里茨·哈伯出生于德国西里西亚布雷斯劳(现属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位精明且又知识渊博的染料商人,家庭熏陶使得他从小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哈伯先后在柏林、苏黎世和海德堡等大学中深造,并在柏林大学教授霍夫曼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有关有机化学的论文,最终获得博士学位。1904年,在得到了两位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后,哈伯开始研究能实现工业化生产液态氨的方法。1909年,他终于取得了成功,这让他成为史上首位利用空气化合出氨的科学家。人类因此彻底摆脱了只能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命运。

所以在当时人的眼中,弗里茨·哈伯就像一位彻底拯救了全人类、解决未来世界粮食危机的科学天使。1911年,坐落于柏林近郊达荷姆的威廉皇帝物理化学–电化学研究所成立,弗里茨·哈伯应邀担任其首任所长。

Image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像其他德国人一样,极端民族主义也激起了弗里茨·哈伯的盲目爱国热情,他彻底被冲昏了头脑。很快,他就将自己的化学实验室变成了为残酷战争提供服务的军事机构,而这位当时年仅46岁的天才化学家也沦为了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

他不仅专门将自己信任的科研人员全都派往前线部队当指导,而且还曾亲临战场帮助毒气部队选择驻扎地点。翌年,正是在哈伯的不断建议下,德军首次在一战中实施小范围的毒气战,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当大规模毒气战计划被全面推广到德军各师级部队时,却几乎遭到了所有指挥官的婉拒,只有已经深陷伊普尔城困局的阿尔布雷希特公爵给予了支持。1915年4月22日,伊普尔战场的德军阵地前,蓦然升腾起一片黄绿色“云雾”。从未见过此景的法国士兵全都认为这是种特别的“欧洲风光”。但其实,这些“云雾”却是德国士兵拧开毒气瓶后,升腾起来的毒雾。阵阵微风过后,浓密的毒雾缓缓向英法联军的阵地飘去。仅仅几分钟过后,数万名英法两国士兵便被一米多高的毒雾彻底掩盖其中。

Image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布雷斯劳大学第一位女化学博士。1900年和哈伯结婚,被认为对哈伯的合成氨工作有实质性的贡献

这是人类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毒气战,共造成15000余名英法士兵中毒,并带走其中5000多条鲜活生命。然而,弗里茨·哈伯最终却并没能帮助德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毒气却使这位天才化学家陷入到了众叛亲离的一种境地。哈伯的妻子克拉克也是一位化学家,自然十分清楚毒气的巨大危害和惨无人道。当她苦心规劝丈夫放弃这种杀人武器时,却遭到了无情的谩骂。

哈伯不仅对自己的残酷发明毫无悔意,甚至还声称:“毒气是快速结束战争的人道武器。”哈伯的绝情让克拉克深陷愤怒、不安和无奈之中,这位无计可施的妻子最终只好放弃自己的生命,以期能唤回丈夫的清醒和良知。于是,她用哈伯的手枪自杀了。可是,失去妻子的痛苦却并没让狂热的“爱国者”哈伯冷静下来。而正相反,他更加坚信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和平和祖国的战争”。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而告终。

由于弗里茨·哈伯的建议,德国在一战中率先实施了毒气战,后来这竟被各参战国竞相效仿,使得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有数十万士兵因毒气而死亡。因此,战争刚一结束,哈伯这位天才化学家的名字就被列到了战胜国的战犯名单上。他自己也十分清楚过去几年中所犯下的罪行,只好逃去瑞士躲了起来。

Image

正在前线指挥毒气战的弗里茨·哈伯(左二)


1918年12月,此时距离一战结束仅过一个月。瑞典却传来了一条重磅消息,竟将世界科学界轰炸得沸沸扬扬。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此前刚被定为战犯的弗里茨·哈伯。对于这样的决定,英法两国科学家表现得尤其气愤。因为在他们看来,弗里茨·哈伯根本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争恶魔。

然而,瑞典皇家科学院却更看重科学本身,他们认为哈伯获奖是当之无愧之事,因为他利用自己的发明奠定了现代氮肥工业的基础。正在瑞士乡下潜藏的哈伯在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后,却根本无暇享受这份喜悦,更无暇顾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非议。

因为,“避难”到瑞士的他却还是没能闲暇下来,而是一直忙于设计一套从海水之中提取黄金的方案和设备,以便能帮助自己的祖国尽快还清战败赔款。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这名对德国无限忠诚的疯狂科学家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海水中的黄金含量远比他想象的要少很多。虽然这一努力最终付诸东流,但却没人能怀疑哈伯对祖国的忠诚。1920年,弗里茨·哈伯的名字从战犯名单中删除。

至此,瑞典皇家学院终于为他补办了一场授奖仪式,而他也开始对自己曾经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此之前,弗里茨·哈伯又重新开始专注于科学研究。而在他的领导之下,威廉物理化学研究所也一度成了世界最著名的化学研究中心之一。

Image

弗里茨·哈伯和爱因斯坦

然而,正当弗里茨·哈伯开始逐渐适应和享受这种平淡却安然的学术生活时,这位爱国者却突然遭到了来自祖国的致命“打击”。1933年,希特勒谋得政权,纳粹党在德国迅速崛起。

由于哈伯是犹太人,便无端遭到希特勒的连续迫害。先是他领导的研究所被强行改组,然而竟连“弗里茨·哈伯”这个名字也都被要求改为“犹太人·哈伯”,这些屈辱遭遇最终令他忍无可忍。1933年4月,哈伯先是发表了一份反种族主义声明,随后便离开了他已深深眷恋了几十年的祖国,踏上了流亡之路。

1934年1月29日,被祖国“抛弃”的弗里茨·哈伯因心脏病突发死在了瑞士,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坎坷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