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生态与文明和谐共生》

 萧逸帆520 2023-03-11 发布于湖南

生态与文明和谐共生

/张新婧

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到机器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越来越深入;从“敬畏天地”到“人定胜天”,自然在人类的眼中,逐渐从神灵变成了工具。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文明,社会生产力超前,人类对自然地索取亦空前,但人们逐渐忘记了:自然并不是一个死物,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生命紧密勾连在一起。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亦或是它对我们有何意义,是桃花源深处被自然和谐拥抱的村庄,是金山银山换不来的绿水青山,是我们看得见的山水忘不了的乡愁,诚如斯言,文明与自然的和谐便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浓厚的一抹色彩,我多么希望终有一天经济与生态齐飞,文明共发展一色。

生命孕育于自然,也皈依于自然。微小如蜉蝣鸣蜩,静寂如春花草木,生息覆灭皆遵从自然法令,即便山石历时久远,也终将在自然的力量下,改变原本面目。作为众多生灵之一,人于自然天地间繁衍,文明也因自然万物而发祥。一如古来文人骚客仰慕造化灵秀,倾于文笔,一如当权揽政者依时顺势养政安民,修成政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在现代人不停地向大自然索取、沉溺于物欲横流时,依然能诗意地栖居在自然中,方为大境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旁的梭罗,他的生活简单、充实又富有诗意。小鸟会停在他的胳膊上,绿叶也向着他微笑,这便应了那句“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吧。可我们的身边却是黑烟、废气、浊流、雾霾,我们也不会像梭罗那般在瓦尔登湖边筑起小木屋,毕竟摩天的大楼已经耸立于人们的脑海。

对自然的向往、敬畏从不因历史断绝,并在传承中得到反思、纵深。如今,我们可见万丈珠峰之上,次仁旦达为雪山清理污浊,守护心中圣地。我们可见,坚守“绿水青山”的信念,黄沙荒原的毛乌素在民族的力量下重现昔日风光,“绿色奇迹”得以在大地上演。历史更迭不断,强盛的文明从不会因肆意、贪婪而得到延续,唯有依凭规律,顺应造化,才能至于平衡,传承延绵。

充裕的经济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但生态环境落寞的身影你看到了吗?我们本流淌于血骨中的诗意又在哪?请回归心灵和精神的家园,善待这一湖碧水,一片蓝天,一份文明,予文明于生态,让经济与生态齐飞,文明共发展一色。




作者简介:

张新婧,汉族,中共预备党员。获国家奖学金,学院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三好优秀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成绩名列前茅,德育智育均为专业第一,爱好广泛,助人为乐,课余时间经常读书充实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