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军

 李永华成昆老铁 2023-03-11 发布于四川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整个川渝之地正处于军阀割治混乱时期,各位大佬谁也不服谁,为争抢地盘大打出手,也只是家常便饭。蒋介石费尽心思拉拢,又是送钱又是“招安”,可人家川军大佬根本不care,依旧是面和心不和各自为政。

可当日本人毫无理由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救国之风迅速席卷全国,当时并未受困的四川人民,眼见中国同胞饱受压迫,终于,拧成了一股绳。他们脚踏草鞋、身着单衣,扛着一把土枪,义无反顾走上了抗日战场。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共有350万青壮年出川,然而当战争胜利后,归来却只剩下了13万人。如果不是川军坚持“倭患不除、誓不归家”,或许我们的幸福生活会晚来几年,这也是为何国人会说“无川不成军”。

最糟糕的军队:装备差 心不差

初出川地的10万大军,曾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出行全靠脚力,等好不容易走到了北方战场,天空已飘起鹅毛大雪。

被安排接纳川军的阎锡山,看着眼前没有一件御寒衣服,装备又差、作风散漫的地方军队,心中毫无接纳之意。

川军自离川后向北而行,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军装脏了没时间洗,帽子歪了也懒得整理,为了更方便行军,将随身衣服雨伞、手电筒灯捆绑一扎,随意挂于枪杆之上。此时的川军还有一个外号“双枪军”,左手旱烟枪,右手汉阳造,打几枪抽几口烟,吊儿郎当,看起来很不靠谱,故而得不到阎锡山重用。

阎锡山一边指挥川军抗日,却不提供任何补给,搞得川军一怒之下,劫了老闫的军火库,还美其名曰:装备太差,需要更新换代。

眼见川军“目无军纪”,阎锡山勃然大怒,下令将川军赶出山西,并特地强调“抗战不足、扰民有余”。就连一位当时在中国旅居的美国观察员,也对川军作出评价“这恐怕是中国最差的军队了”。

阎锡山不要,蒋介石也不喜,黄埔出身的蒋介石,一向最看不上地方军队,作风问题是其次,老蒋认为川军的内部凝聚力不足,才是最大问题。

军阀统治下的川渝之地,内斗互殴屡见不鲜,至于为什么说互殴?因为他们三五天一小打,半个月再还要来一次“大乱斗”,交火各方也毫无战术可言,隔河而望噼里啪啦一阵乱射,打到兴起还有围观群众拍手叫好。

讲到这里,不要以为队长在危言耸听,真实的川军确实如此。至于为何这么不堪?这背地里还真有说法。

既同属川军,大多来自一地,当一方举枪瞄准,一看对面是自己二舅,遂而将枪口对准他人,再一瞅,这次是自己二叔,但凡是个正常人,应该都下不去狠手。

这也是为何川军打架看起来像“唱戏”,大家都是同袍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又何太急呢?上阵杀敌只因“各为其主”,可逢场作戏也是人情世故。

然而当抗日战争爆发后,川军开始一直对外时,面对无情残杀中国同胞的日本“刽子手”,川军终于可以放手一搏。

血肉长城:日军闻风丧胆

要说抗日时期最窝囊的军队,当属“东北伪军”无疑,可要说起最牛的军队,则不得不提川军,64万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以弱小身躯面对敌人飞机大炮,抗战后期日军单是听到“川军”二字,就吓得闻风丧胆。

要问川军为何战斗力这么强?队长只能告诉你,川军打仗并没有特别厉害之处,全部是用血肉之躯填出来的。

四川省内有这么一句俗语“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古代四川未被开发之前,多是朝廷流放重犯之地。古人劝诫年轻后辈“不入川”,大有莫误入歧途之意。

后来的四川成为了“天府之国”,山川秀美,更以美食“出圈”,此时的“不入川”是怕你乐不归家,整日沉迷于吃火锅、搓麻将。

四川人民历来享受安逸,但绝不是没心没肺,当有人试图剥夺这份快乐时,四川儿郎自当奋起反抗。眼见全国过半之地已沦陷,此时的四川儿郎虽读书不多,却也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南京保卫战中,川军21军145师负责守卫宣城广德县,面对日军密雨般炮火,装备落后的145师死伤惨重。可即便如此,145师仍坚持鏖战三天三夜,弹尽粮绝前绝不退后一步。最后一颗子弹打完后,师长饶国华举枪自杀,正如他出行前所说:“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万死不辞”。好一个为国而战,好一个义无反顾,他真正做到了“万死不辞”。

台儿庄战役前夕,被阎锡山赶出山西、无人愿接受的10万川军,被缺少人手的李宗仁收入麾下,并派遣王铭章驻守藤县。这一役,川军122师打到弹尽粮绝,日军放出豪言“要活捉师长王铭章”,企图借此振奋士气。

当日军冲上来那一刻,王铭章全身早已血肉模糊,只听他大喊一声:“抗战到底”,遂而举枪自杀。众川军将士目睹师长壮举,也随即拉响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

战前最不被看好的川军,用一场战斗,证明了川军没有一个孬种,面对侵国日寇,他们也没有一个当俘虏。

所以说川军不是打仗多厉害,而是不畏生死,正因为“勇者无惧”,他们才打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川军魂”。

正如川军名将杨森出川前所说:“我们以前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但今天抗日是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是我们的天职,川军绝不会辜负父老乡亲期望,抛头颅洒热血,定要为国争光。”

川军魂,中国魂

在四川大邑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中,有一家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当你行走至尽头处,入眼可见墙上悬挂一白旗,旗正中间有一斗大的“死”字,这就是川军声明远播的“死字旗”。向死而生,为将日寇赶出华夏大地,四川人民真的尽力了。只不过“生”的是新中国,而“死”的是成千上万四川儿郎。

抗战8年,全国共有1405万壮丁奔赴战场,仅川军就有350万人,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阵亡26万人,亦居全国各省份之冠。

从初出茅庐时声名狼藉,到打出川军名号,川军只用了一场战役。日本人占领南京之后,尝到了侵略带来的巨大红利,遂而决定加快战争节奏,将目光看向了全国交通枢纽徐州。

徐州会战爆发了,日本精锐对上了刚刚出川的川军第22集团,不说装备上的差距,此时天气已入冬,川军中大多数人却穿着短裤草鞋,还是徐州的乡亲父老实在看不下去,才送来了棉衣棉服。

心怀感恩的川军将士,一路走来何曾有过如此待遇?遂发誓,一定要守护好这座城市。只可惜因为韩复渠不战而退,川军只能在台儿庄北部的藤县与日军一战高下。

1938年3月9日,日军先锋部队对藤县发动攻击,在日军大炮轰击之下,顷刻间藤县便成了“火海”。即便川军勇不畏死,然装备上的巨大差距,藤县基本已是日本人的囊中之物,起码在日本人眼中如此。但是川军不同意,明知胜率渺茫,也深知死路一条,可川军却未有一人退缩。

从15日退守内城后,川军仍坚持与日军死战,打退了一波又一波冲锋,直至18日战至最后一人。这一站,川军第22集团全军覆没,共击毙2000名精锐日军,同时也为后边的台儿庄争取大量时间,这才有了后来的“台儿庄大捷”。

战后日本人评价川军:“这是一支有独特忍耐性和绝对服从的队伍”,至此,国人听到川军无不自豪,日本人见到川军无不闻风丧胆。

当350万四川儿郎在前线奋战之时,大后方的四川人民同样也不拉垮。整个抗日时期,共有250万川人甘当民工,修建了川黔、川陕、川滇和川湘四条公路,并扩建33个空军基地。

在扩建机场时,就连四五岁孩子也参与其中,没有现代化工具,他们只用锄头和扁担,建出了二战期间除美国外,唯一轰炸过日本的机场。从成都起飞的B-29轰炸机,向日本投放了16万吨炸弹,毁灭了日本60%的航空工业。此外,抗战期间四川还提供了全国1/3的粮食供给,以及30%的经济支出。

抗战后期,川军共转战7万里,足迹遍布全国13省,大型战役参加了28场,全国1/5的国土由川军守护。试问,你还不认同“无川不成军”吗?曾经队长以为这五个字的评价很牛,可如今看来,与川人的“向死而生”相比,一切都远远不够。

川军将士们在抗战期间足迹遍布13个省市,参与28次大大小小的会战,牺牲伤亡共65万余人,川军的牺牲数量是全国军队的顶峰,用鲜血染就的丰碑,至今看来仍震撼人心。

抗战八年,在1937年至1945年八年时间内,四川总共为了抗日战争贡献了300万军人,总计阵亡26万、失踪3万余、负伤34万,占据了全国数据的五分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