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个把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报道给国内的原来是他

 静逸阅读 2023-03-11 发布于北京

他是第一个向国内报道袁世凯和日本秘密进行二十一条交易内幕的人;

他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他的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

毛主席盛赞他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冯玉祥夸赞他,“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

同业后辈则誉他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

他就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邵飘萍。

  

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是邵飘萍故居、京报馆旧址。

1916年,30岁的邵飘萍离开上海出任《申报》驻京特派员,住进魏染胡同30号。两年后,邵飘萍自费创办《京报》之际,他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自己和同仁。

“铁肩辣手”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名臣杨继盛(字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京报》创办于1918年10月,最初位于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迁到琉璃厂小沙土园胡同,1925年10月迁至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

半年后,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遭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40岁。

  

邵飘萍13岁中秀才,20岁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前身)攻读师范科。邵飘萍的“报人”生涯则是从21岁为《申报》写地方通讯开始的。

初为报人,邵飘萍就显露出的了对时局惊人的洞察力,以及坚持真理、直言不讳的品性。在邵飘萍不足二十年的新闻工作者期间,有几个值得我们铭记的重要事件。

  

1911年,25岁的邵飘萍被筹组《汉民日报》的杭辛斋聘为主笔。担任主笔期间 ,邵飘萍目睹贪官污吏横行,坚决抨击鞭挞他们的种种丑行。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事发后邵飘萍第一时间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

邵飘萍仗义执言,毫无顾忌地抨击当局的言行给当局带来了恐慌,据邵飘萍后来自述,他前后三次被捕,下狱九月,甚至遭到暗杀。

  

出狱后,邵飘萍到日本暂避,一面在法政大学学法律、政治,一面为国内的报纸写评论。同时,邵飘萍还组织了“东京新闻社”,反对袁世凯卖国。

1915年春,29岁的邵飘萍第一个向国内报道了袁世凯和日本秘密进行”二十一条“交易的内幕。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回国,邵飘萍当即启程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

  

五四运动爆发,《京报》连续多日大篇幅报道五四爱国运动消息,揭露、批评政府腐败,触怒反动当局,《京报》查封、邵飘萍遭全国通缉,被迫第二次流亡日本。

1925年,郭松龄倒戈反奉,邵飘萍欢呼道:“西北和东北国民军之合力打倒奉系张(作霖)一派,……为中国革新前途大障碍之横暴势力。”

  

为进一步给冯玉祥、郭松龄提供有力支持,邵飘萍一边历数张作霖罪状,一边大作瓦解张学良的工作,在《京报》刊登张学良照片,上书“忠孝两难之张学良”以此动摇奉系军心,对郭松龄兵兵不血刃回师出关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冯玉实夸赞邵飘萍——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为收买邵飘萍,张作霖汇款三十万元给邵飘萍,结果被邵飘萍如数退回,并气冲冲地对家人说:“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1926年4月,反动军阀张作霖、张宗昌部攻入北京,白色恐怖下,邵飘萍坚定不移——现在别人不敢讲话,所以我不能跑。我要写,我要说,死也要讲!我舍生取义,死不择音为人民,无遗憾!

4月24日,邵飘萍被捕,4月26日凌晨被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刑场。据说,邵飘萍临刑前还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仰头长笑,从容就义。

  

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期间,邵飘萍与学员毛泽东相识且交往甚密(电视剧《觉醒时代》有相关情节)。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交谈时专门回忆起邵飘萍——

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