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59岁被贬途中,文与书的双绝,苏轼字数最多的行书,684字

 德润斋 2023-03-12 发布于四川

宋时墨香犹存,千年真容如初,《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笔墨厚重,豪宕中又有妍秀,意态闲雅,凝练淳朴,这是一代文豪苏轼所写并书。

文章图片2

两篇赋文合计共684字,这应该是苏轼所有传世的书法作品中体量最大、而且是字数最多的一幅作品了。

文章图片3

传递了9个世纪,几经易手,经过历代收藏家的题跋,共计是11段跋文,30余枚鉴藏印,这也成为这件作品流传的证据。后因溥仪带到长春伪满洲皇宫,1945年散失民间,后又在1982年被收入吉林省博物院。

文章图片4

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时年59岁的苏轼在被贬谪岭南的途中,途径河南襄邑,风雨所阻,写下这此长卷。自己在刚刚过去的元祐八年妻子王闰之离世,以及欣赏他的高太后亦驾鹤西去,江山改朝换代,哲宗执政,苏轼被哲宗贬谪。

文章图片5

从定州任上,贬至英州知州,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又去了更荒远的儋州。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他颠沛流离的足迹走遍了大宋疆土。此卷作品落笔处,是风雨难测,也更是起落由命。

文章图片6

苏轼创作的这两篇赋文作品,文赋和书法的珠联璧合,堪称是“文翰和卷”。这“二赋”的书法用笔浑厚遒劲,结字极紧,墨色浓厚,意态闲雅,丰腴妍丽,奇正相宜,是苏轼晚年的代表。黄庭坚曾经这样评价:“东坡书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

文章图片7

在所有的书体中,行书是苏轼最擅长的,《黄州寒食帖》是苏轼的分水岭。自此之后,他早期偏瘦硬的字形开始向圆融转变,笔画间压缩了留白,笔墨浓重结构紧密,“笔圆而韵胜”。

文章图片8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苏轼突破束缚,“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自由恣意,是他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慨,将宋代的尚意推向了极致。

文章图片9

苏轼在《中山松醪赋》中以松木隐喻自己人生,松木本可作为栋梁之才,却死于“斤斧”之间,成为照明取火之物。自己的才华埋没在贬谪之路上,人生沧桑满身风雨,无处为家。

文章图片10

《中山松醪赋》文赋苍劲沉郁、书法起伏跌宕,将半生的飘零化为笔墨,通过线条点画用瘦笔浓墨倾注而下,将自己这生命中的风雨融入到这寸余毫的笔墨里。

文章图片11

苏轼的一生一直是在贬谪的路,他一路跌宕起伏便随沿路的美景,他是心向阳无畏伤悲,我们在他的笔墨里看到的是他失意之后的洒脱,困顿中的娴静。

文章图片12

穿越千年通过《洞庭中山二赋》,可见苏轼雅逸风骨。见字如晤,观“二赋”则是与东坡先生对谈。

文章图片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