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般若离色离相分——《金刚经》悟读【第20品】

 新用户97560OBk 2023-03-12 发布于江西

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

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原典】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悟读】

形象由来不是真,都依心色起闲因;

可堪举世痴狂客,偏向枯桩境里寻。

世间之万事万物皆是一切虚妄偶然的存在,非是真的,物质世界与形象皆是“都依心色起闲因”,唯心是道,心物一元,是心的力量生成了这个形象;佛法叫众生不要著相,不必执著物质世界的东西,“可堪举世痴狂客”,偏偏向那个枯了的树桩里头去找。

本品比较难以理解的词语,分别是具足色身和具足诸相。所谓具足,是佛经中是圆满具备的意思。

一是色身。佛教用语,即有形的肉身,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身体。据说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应身)。色身即报身,是佛的一种客观存在相,行态圆满福态,极为高大,常为诸菩萨说法。具足色身,即十分完美的肉体之身。

二是诸相。在佛教是指一切事物外现的形态。相,即现象。这儿是指如来的三十二相,即佛的种种容貌特征。诸相具足,就是指佛的身体相貌十分完美。

如来的圆满报身,有相皆是虚妄,离诸相才能见性,也才能见得如来。色身,是诸法和合的一合相;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态。这里如来说一切身相,皆是无为所显的,是缘起假名而毕竟无自性的,哪里有圆成实体可得?故即非具足身相,而只是假名施设的。总而言之,本品如来以“见身无住、离色离相”,铲除众生对诸佛的色身生起贪著。

把佛教的这一教义,引申到世俗社会,是告诫世人,我们观察一个人,不能仅仅察其外表,尤其需要关注其内心世界和内在品质。

庄子在《天道》中说,“故视而可见者,性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此与金刚经反复提醒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其理大体一致。

“无常难得久,万般皆是空”。佛说一切法具有“无常、无我、苦、空”的本质,世间之一切事物和现象皆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因而古人时常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感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