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名将——“战神”白起【文案】

 茂林之家 2023-03-12 发布于湖南

何为将,身经百战,智勇双全者,为将。

何为名将,独树一帜,各领风骚数百年者,为名将。

何为战神,独领风骚数千年者,为战神。

执掌秦兵三十余年,攻城70余座,歼敌近百万,未尝一败,赵楚慑服,使秦业帝,是为武安君白起。

白起的一生,很纯粹,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可以说,正是商鞅的军功爵制,造就了白起。

历史对白起的记载,始于公元前294年,此时的白起,为秦国左庶长,军功爵制第十级,官位仅次于相邦。

但由于商鞅变法的原因,秦国管制仿效中原变革,政务交由丞相总摄,原本手握军政大权的庶长官职,已经不再具备实权,就是一个单纯的军功爵位。

不过也不打紧,当时的秦国,庶长职位只有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以及驷车庶长四种。

这四种里面,又唯有左庶长一种,可由平民担任,剩下的全是王族专属。

光凭这一点,其实已经能够看出白起的能力了。

虽然有的时候,我会好奇,为什么翻遍正史,却找不到白起的幼年生平。

多少有点遗憾,无法清晰的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白起这么一个堪称只为战争而生的一代名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想,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让后世的白起形象,得以摆脱血肉束缚,反而更加完美。

公元前293年,秦国丞相魏冉,举荐白起为左更,攻韩魏联军于伊阙。

这是正史记载白起的第一战,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战,歼敌二十四万,夺城邑五座,活捉魏国将领公孙喜,升国尉,累爵大良造,军功爵制17级,一战封神,直接到顶了。

就算是秦灭六国后,军功爵制改制二十等,大良造也能位列第十六级。

公元前292年,白起再封大良造,攻魏国,夺城大小六十一座。

公元前291年,白起联合客卿司马错,攻垣城,夺城一座。

这都什么神仙战绩,一年一战,一年一大胜,尤其离谱的是一年夺城大小六十一座,就算一年365天都在打仗,差不多六天一座城。

要不是后边白起带兵打仗的频率就没那么高了,时不时三四年才出战一次。

我甚至莫名有一种,战国时期的城池和将士,可能都不够白起攻打的错觉。

那可是战国时期呀,城池是有城墙的,用的也是弓弩剑戟,不是火炮弹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有那么弱吗?

正如秦国名士寒泉子对他的评价,“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

活脱脱一个攻城机器。

后来的白起,还是逢战必胜,而且从不拖泥带水,都是在一年之内解决,唯有长平之战,打了两年,但严格来说,白起带兵的时间,只有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的那两个月。

从七月到九月,短短两个月时间,斩首坑杀赵军45万人,只留下了240名年纪尚小的士兵,释放归赵。

这也是正史记载的跟白起相关的最后一战。

按照梁启超先生对历史的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左右,白起独占二分之一,凶名赫赫。

期间其实还有一场战役,没有长平之战那么有名,但精彩程度丝毫不弱。

就是公元前279年的“鄢郢之战”,白起率军伐楚。

按照秦国相邦蔡泽的说法,“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

可能有吹牛的成分,但应该吹的不多,不过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白起在这场战役里面所用的战术。

彷入无人之境,一路长驱,沿汉江东下,一边攻取沿岸重镇,一边掠取粮草,直指楚国中心鄢郢两城。

其中的郢城,就是楚国的国都。

鄢城,则是拱卫郢城的一个军事重镇。

这一阶段的战术,让我莫名的想起了闪电战,孤军深入,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

我知道的另外一个使用这种战术的名将,就是西汉名将霍去病,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后来的两次河西大战,更是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

不过相比霍去病较为擅长的长途奔袭以及快速突袭来说。

霍去病的战术较为灵活一点,要的就是一个快,情况不对就来一波大迂回,这个可能也跟当时的地理环境有点关系,人烟稀少,随便一跑就没影了。

白起的战术虽然有闪电战的影子,抓的也是信息差,但是行军风格大开大合,颇有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气势。

毕竟不管咋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的话,估计也没人敢这么干,上来直接就奔着重军防守的楚国国都去了。

然后还说秦军在鄢城,遭到了进入楚国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

听听,这说的什么话,都跑到人家国都边上了,一不小心可能就是最后的大决战,然后还觉得人家抵抗的有点过分,这多少有点过分了。

精彩的来了,按理说,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如果长时间无法实现战略目的,一般就要及时后撤,防止敌军回防。

可是对白起来说,就跟瞌睡来了送枕头一样。

鄢城的附近,有一条夷水,当即决定开渠灌城。

四面城墙环绕的鄢城,原本用来防御的城墙,反而成了拖累,鄢城破。

用来拱卫楚国国都的鄢城,也因此成了白起攻打楚国的一个前哨基地。

偏偏楚国还拿白起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军回防,其他秦军就会趁虚而入,放着不管吧,又是个威胁,还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以白起的凶名,谁见了不慌呀。

所以到了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国国都郢城的时候,极为顺利,因为楚襄王眼看获胜无望,早就决定迁都跑路了。

白起武安君的封号,也正是来自于这场战役。

可奈何功高震主,按照战国时期纵横家代表人之一苏代的说法,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不过如此了。

如果这段话是给秦昭王的说的,那可能还没啥事,白起的军功,位列三公一点问题都没有。

问题这句话说给了当时手握重权且不愿甘居人下的秦国丞相范雎。

所以在范雎的策划下,以秦兵疲惫,急需修养为由,让秦王接受了范雎的提议,也就是接受了韩国和赵国的割地求和。

这么一来,白起也就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了。

殊不知,这个苏代,其实就是韩国和赵国派来的一个说客,为的就是阻挠白起乘胜灭赵的想法,争取时间。

结果就错过了这么一个机会。

等公元前259年9月,秦昭王再想攻打邯郸的时候,白起病了,无奈只能派五大夫王陵接手,但相较于白起的杀伐果断,王陵的战术明显就有点差了。

久攻不下,一直拖到了第二年正月,在秦昭王增发重兵支援的情况下,还损失了四万人。

刚好这个时候,白起的病好了,秦昭王就有了换将的想法,可是这次白起却不愿意了。

毕竟拖了这么久,秦国的野心又是人尽皆知,其他六国不可能想不到,那么势必就会相互支援策应,也就是合纵连横的合纵。

可是秦昭王不听,结果一直拖到了9月,楚国和魏国的援兵来了,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作为一个将领,有勇有谋,但从他的带兵风格也能看出来,是一个直性子,听闻秦军伤亡惨重以后,就说了一句秦王不听他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

好巧不巧,这句话不知道怎么滴,就传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虽然很气,甚至感觉白起有点嘲讽他的意思。

可是没办法,以白起的功绩,没有白起还真不行。

只能强忍着怒火,强令白起赴任。

然后白起的倔脾气也上来了,认为已经错过了机会,以病情严重为由,反正就是不去。

秦昭王一怒之下,就剥夺了白起的爵位,降为士兵,并让他离开咸阳。

后又因为前线连连失利,白起又一直拖着没走,就那么拖了三个月。

秦昭王实在火大,又迁怒于白起,下令驱逐,就好像白起不在咸阳城,就能眼不见心不烦一样。

白起虽然听命,但秦昭王已经失去了最后的耐心,又派人给白起赐剑,让白起自裁。

这就是白起的一生。

白起自己的想法,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自此之后,赵楚慑服,使秦业帝,白起之势也,功已成矣。

播千载之英风,当六雄之敌,也算功成身退。

是谓骁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