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地图,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国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送行的场面十分悲壮,在高渐离苍凉豪迈的筑声中,荆轲忍不住吟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千古名句。 荆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太子丹选他去刺杀秦王,不但押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也等于赌上了整个燕国的命运。为了争取这次刺杀秦王的机会,燕国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可被太子丹寄予厚望的荆轲,最终却功亏一篑,战国第一刺客竟然败在了秦王那招流传千古的“秦王绕柱”上。 刺杀行动的失败,是因为荆轲的意志不够坚定吗?随荆轲一起入秦的秦舞阳,他的意志肯定不如表面上那样坚定,可荆轲的意志绝对是非常坚定的。他在临行之前就知道此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都将死去,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那么,怀着必死之心的荆轲,为何还是失败了呢?是他的武功不够高吗? 荆轲面对面刺不死秦始皇,那他的武功到底有多差?史书上一句话揭开谜底,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失败,其实并非是因为荆轲的武功不够高,而是因为荆轲的雄心壮志,反而使他错失了刺杀秦王的良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二》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当荆轲被大殿外赶来的卫士抓住时,曾破口大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原来,荆轲认为,自己之所以失败,是想生擒秦王,逼迫他交还燕国的土地,以报答太子丹对他的知遇之恩。 从《资治通鉴》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荆轲败在太过高估自己,还私自更改了刺杀行动的最终目的。按照当初太子丹、樊於期与荆轲等人的约定,荆轲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后,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杀秦王,将涂抹有剧毒的匕首刺入秦王胸膛。就算刺不中要害,只要能在秦王身上留下点伤口,以当时的医疗技术,秦王也是必死无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临行前太子丹给了荆轲一把削铁如泥的匕首,而且匕首上还涂抹有见血封喉的剧毒。按照太子丹等人的设想,只要荆轲成功靠近秦王身边,那几乎百分百能要了秦王的性命。可是荆轲后来却没有按照计划去执行,而是将刺杀改为“生劫”,也就是抓住秦王当人质,逼迫他交出侵占燕国的土地。 荆轲改变行动的目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另一个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如果荆轲能够将秦王掳回燕国,那他肯定能成为六国英雄,成为名留青史的传奇人物。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荆轲自己就不用牺牲了,虽然荆轲不怕死,可并不代表他不想活,毕竟能好好活着的话,谁又甘愿牺牲呢? 荆轲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本领,想要生擒一个人的难度比刺杀一个人的难度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他败在秦王的那招“秦王绕柱”手里并不冤。而且,无论荆轲有没有刺杀掉秦王,这场行动都注定要失败,都无法改变燕国甚至六国的结局。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靠的是“奋六世之余烈”,就算没有秦始皇,也会有另一个秦王来完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荆轲刺秦王,确实非常悲壮,可是对于改变六国命运毫无益处。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荆轲刺秦王不过是太子丹的投机取巧行为,想要以此来改变燕国命运,实在是荒唐至极。就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的那样,燕国唯一的出路就是任用贤能,仁爱对民,诚信外交,可这些燕国统统都没有做到,反而在秦攻赵国时对赵国落井下石,最后被秦国所灭也是可想而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