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飙大字,把王铎惊呆了!

 用口叟 2023-03-1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年月考

萬君超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米芾大字行书长卷《吴江舟中诗》,纸本,高31.1厘米,长557厘米。诗卷由十纸接装而成。共计四十四行,每行三至四字,间有一字或二字一行。书成后尚余二纸,则低一字书款。诗云:

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贱。舡工怒斗语,夫坐视而怨。添槹亦复车,黄胶生口咽。河泥若祐夫,粘底更不转。添金工不怒,意满怨亦散。一曳如风车,叫噉如临战。傍观莺窦湖,渺渺无涯岸。一滴不可汲,况彼西江远。万事须乘时,汝来一何晩。朱邦彦自秀寄纸。吴江舟中作。米元章。

诗卷共一百二十五字。卷首有王铎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初四观后题跋,卷后有孙鑛万历辛卯(1591)重阳后十日题跋。卷首右下角有“典礼纪察司”骑缝半印,知为明初入藏洪武内府,后归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1358-1398),卷上有“晋府书画之印”、“清和”、“晋国奎章”、“乾坤清玩”等印。万历年间,孙鑛曾在北京李伯玉处两度鉴赏此诗卷,并于万历十九年在卷后作跋纪之。王铎与友人在郭公望处鉴赏此诗卷,后在前隔水绫上题跋。在清嘉庆年间归内府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卷上有嘉庆、宣统诸玺。后被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抗日战争结束后,流散在沈阳古董肆中。后为上海实业家、收藏家张文魁(号涵庐,1905-1967))购藏,1949年后被张氏携往巴西。后又转归美国犹太裔收藏家顾洛阜(1913-1988)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约1984年),顾氏将诗卷转赠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吴江舟中诗卷》从北宋晚期至明洪武的近三百年中,未有鉴藏印、题跋和文字著录。《吴江舟中诗》也不见米芾《宝晋山林集拾遗》(宋嘉泰元年刻印)中。从洪武末年到万历、从崇祯末到嘉庆初,均有一二百年的收藏“空白期”。《吴江舟中诗卷》虽然流传不甚清晰,文献资料亦有缺失,但古今人均鉴为是米芾真迹,未有疑义。而在米芾传世的大字书迹中,《多景楼》和《砚山铭》的真伪颇多争议。

在传世的米芾大字书迹中,《吴江舟中诗卷》最为著名;《虹县诗卷》最为显赫。 台湾学者于长卿在《米芾的书法与书迹》一文中曾评价此诗卷说:“《吴江舟中诗》,字小者如拳,大者如斗,神明变化,不可方物,盖中年得意书也。在米书大字中,此为第一。”(见蔡崇名《宋四家书法析论》,台湾华正书局1992年)《吴江舟中诗卷》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它的书风特别,变化万千。而且一卷之中字体大小如此悬殊,实属古今稀见,也与米芾许多传世书迹的风格迥异。另外,此诗卷的写作年代,曾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考证研究,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

图片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说:“自识作于吴江舟中,也可能就是元祐戊辰去湖州,过吴江时所书。论书法虽然苍率恣纵,比之《苕溪诗》等不甚相同,但字形笔法没有离开欧阳询一体……应属早中年之笔无疑。当时大约匆匆挥毫,所以见得苍率老健似为晚年作了,但细看仍属有别。”元祐戊辰即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

曹宝麟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第三十八《米芾(二)》中分析认为:《吴江舟中诗卷》与北京故宫所藏,约元丰四年(1081)在长沙所书《道林诗帖》的部分笔墨相似,“尤多长沙习气”。故推测此诗卷“或元丰五年(1082)入刘庠幕未成后漫游所作”,并将此诗卷书写年代置于是年。

翁万戈先生在《顾洛阜藏中国历代书画名迹精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一书中认为:“元丰壬戌(1082年),米芾在南方,至湖北黄州见苏轼,在南京见王安石,大概那年在苏州乘舟泛吴江时,作此卷。主要证据在卷中书法本身,与其在1080年寓长沙后所作《三吴帖》、《道林诗帖》中若干字极似……这都表现出米芾在1084年得王献之《十二月帖(中秋帖)》之前,还没有发展其成熟体时的作品。”翁先生认可曹宝麟之说。

图片

方闻先生在1992年出版的英文版《超越再现——8世纪至14世纪中国书画》中说:“巨幅手卷《吴江舟中行诗》约作于1100年,当时米芾正在太湖。他的船行至江中,四下是瑰丽的自然景色,身为内在心源之主的米芾,挥洒大笔写下了这幅雄迈的行草书杰作。”(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文版)

美国学者石慢(P. Sturman)在他的《米芾——北宋的书法风格与艺术》(耶鲁大学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认为:《吴江舟中行诗》写作的时间约在绍圣二年(1095)。他与米芾在雍丘令任上(1092-1094)的书迹《岁丰帖》和《逃暑帖》(均藏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为例,书法有古典优雅之气。而监中岳庙时期(1094-1097),闲赋在家,书法表现则趋于狂野,放纵不羁,带有山林之气。另《吴江舟中诗卷》与有绍圣二年款的《观潮浙江亭诗》相似,诗歌内容也是表达离开仕宦生活的心境,书法风格则同样表现为自在奔放。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M. W. Hearn)曾经在一篇论文中,检视以上诸家所论,并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他将《吴江舟中诗卷》与米芾的《苕溪诗卷》(1088年)、《留简帖》(约1094年)、《砚山铭卷》(约1102年)、《紫金砚帖》(约1100年)作比较,从书风方面,包括运笔、墨色层次、结字形态、笔墨变化的程度等,认为《吴江舟中诗卷》属于米芾书风转变时期的作品。另由米芾在江南一带活动时期来推断,此卷应在1094年末至1102年在润州家居时所书。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何传馨先生认为:“《吴江舟中诗》卷的笔墨、结体与书体有着丰富的变化,其中可以看到颜、柳体的厚重宽博,或劲健险峭的欧体,也有流畅妍雅的二王笔意,显示出所谓'集古字’的特色,从书法发展的历程来看,置于'未能立家’的中年时期,也似乎较为接近事实。”(见《大观——北宋书画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06年)

米芾是二王书风传承中的第一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书法确立和继承了晋代书法的风范,其深远的影响至今未绝。在米芾五十七岁的人生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界定?是否可以大致如此区分:四十七岁至五十七岁属晚年(1098-1108);三十七岁至四十七岁属中年(1088-1098);三十七岁之前(1088)属早年。米芾曾自述他的学书经历:“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版排笇,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展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兰亭》,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他后来在《海岳名言》中亦说过:“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即所谓转益多师,终成一家。

图片

再回看《吴江舟中诗》卷,其中的确有唐人书风痕迹,但二王书风的影响已开始显露。从整体来看,是从“集古字”向二王转变的过程中,即在“未能立家”之前。而此卷并不是在正常状态下所写,诗中“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应是当时实景。在风浪颠簸的舟中,加之匆匆挥毫,所以在字体大小和谋篇布局上难以考虑周详,有些字更显“轻飘”,其中“战”字似有笔从手中晃落之感。但要定此诗卷的确切年代,则几如“猜谜”,似无多大实际意义。大约可定为1082年左右所作,米芾时年约三十二岁。在五六年后,米芾书法日趋成熟定型,有绝代名迹《苕溪诗》和《蜀素帖》传世,皆天壤之瑰宝也。

图片

虽然米芾曾不止一次到过吴江,但在他的诗文和题跋中,仅有一次直接提到自己到过吴江的具体日期。在《海岳题跋》中的《跋殷令名帖》中有云:“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霅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五日,舣舟吴江垂虹亭。”元祐戊辰即1088年。如定《吴江舟中诗》卷为戊辰所作,但其书迹与同年的《苕溪诗》(戊辰八月)和《蜀素帖》(戊辰九月)又明显有异。按常理而言,一个人同年的大字与小字之间不应该会有如此大的悬殊。难道《吴江舟中诗》卷是米芾在风浪颠簸舟中的一件“游戏”应酬之作?

图片

《虹县诗卷》局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米芾中年小字神采丰腴,流美照人,远胜其大字。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尝云:“至其晚岁之笔,则枯干无韵,如《虹县诗》等,殆同朽骨,虽欲为贤者讳而有所不能也。”凡研学米书者,此不可不知耳。

(本文转自万君超的博客  致谢)

图片

宋 米芾 吴江舟中诗帖

纸本 31.3×559.8cm 

美国梅多鲍利坦美术馆藏

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全卷31.3×559.8cm,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

米芾大行书传世书迹不多,以吴江舟中诗卷最著名。此帖是在吴江舟中,为朱邦彦所书,是一首五言古诗,凡44行,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卷首王铎题跋

王铎题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卷首释文: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公望郭四兄善藏,勿轻示不好书者。皇帝崇祯十六年八月初四日题于林秀亭中。同坦公都谏山图,公度、洙源、漱六观。王铎题书。

图片

孙鑛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

孙鑛(1543-1613),明朝大臣、学者。字文融,号月峰、湖上散人。余姚孙家境(今属慈溪市横河镇)人,孙堪从子。万历二年(1574),夺得会试第一,授兵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孙鑛一生著作宏富,多达四十余种七百余卷。著有《评经》十六卷、《今文选》十二卷、《评史记》一百三十卷。《评汉书》七十卷、《韩非子节钞》二卷、《翰苑琼琚》十二卷。《后越绝》十卷、《排律辨体》十卷、《居业编》十二卷等,并有《孙月峰全集》传世。书学欧阳询,瘦劲不凡。其书画理论著作,为《〈书画跋〉跋》六卷,论说极有精理。《两浙著述考》云:“此书《四库》著录,《提要》云:王世贞先有《书画跋》,矿又跋其所跋,故重文见义,犹非非国语,反反离骚例也。……。乾隆庚申刊板,任兰枝为之序。……王世贞书学虽非当家,而议论翩翩,笔法古雅,盖拙于挥毫而工于别古者。矿以制义名一时,亦不以书画传,然所论时有精理,与王世贞长短正同,亦赏鉴家所当取证矣。”


单行版高清赏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