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域,佛光普照!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3-03-12 发布于新疆

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准备进入长安时,在长安的中原高僧们组团,准备步入西域,寻找僧人的戒律。

法显,一个坚韧不拔的名字就此留在了史册。

法显出行那年65岁,回归那年79岁,80岁那年,在东晋的国都建康,翻译大量佛经戒律后,这位高僧开始写回忆录,追忆西行的时光。

法显3岁那年,由于体弱多病,被送进了平阳郡宝峰佛寺当小沙弥。20岁那年,受比丘戒,成为和尚。后来,进入中原佛学的中心长安。

在长安,已过了花甲之年的法显越来越困惑,生逢乱世,尝尽人间悲苦,阅遍生死离别,而普渡众生的佛,并没有让人脱离苦海,佛的真谛是什么?为什么佛祖的戒律没有传入东土,让上层僧人穷奢极欲,甚至无恶不作,以至一些僧人以和尚的身份行强盗之事。而下层的僧人无法可循,盲目跟从。维护佛法的戒律在哪里?于是,他决定西赴天竺,寻求戒律。

公元399春,法显等五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此一去,生死两茫茫。

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有人为了取得真经,有人只是为了朝圣,还有人为了镀金,十四年后,从陆路出行,从海路回归只有法显一人。

从长安出发时,一行五人:法显、慧景、慧应、慧嵬、道整。

那时候的河西走廊已四分五裂,凡掌有兵权的一方太守都自立为王,割据一方。好在中原至西域一线,都在推行佛教,沿途有人供养。

法显一行五人徒步翻过陇山进入金城。

在金城称王的是乞伏乾归,鲜卑人,这个地方是西秦地界。到达时已至夏季,按佛教的习俗五人在金城“夏坐”。

夏坐是一种戒规,也就是夏季的三个月中,出家人不得外出,在寺内静修,接受供养。夏坐后,继续前行到达西平郡,这是南凉地界。再翻祁连山至张掖。恰逢战乱,敦煌太守李嵩与张掖王段业争地盘。西行的路被截断。好在张掖王段业把法显一行五人留下供养。在张掖的寺中,法显与宝云、智严、慧简、僧绍、僧景等人相识,且志同道合,于是决定一起西行取经。

战乱稍平,一行人到达敦煌,准备出关。当时,太守李嵩自立为凉公,敦煌成为西凉的地界。在敦煌的一个月中,一行人受到了很好的接待。恰好此时,太守李嵩要派使者去鄯善,法显等五人先行跟随使者走向西域,约好在鄯善等宝云等人。

从敦煌出发进入西域的第一个坎是穿越白龙堆的沙漠地带,这一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极目四望,无路可寻,只有前人的枯骨可以作为路标。常有恶鬼热风,遇到就得丧命,步行十七天后,到达鄯善国。

法显的回忆中,鄯善国地势高低不平,土地贫瘠。穿着服饰与中原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中原以布、绸为衣,而鄯善人的短衣是用毛所织成。鄯善国大约有四千多僧人,尊小乘学说。僧人学习佉卢文和天竺语以便阅读佛经。

简单了解一下,佛教中的小乘与大乘的区别。

小乘讲渐悟,讲个人修行,人的悟性不同,修行的结果不一定能成佛。大乘进入中原后,与中原文化结合,讲顿悟,讲诚信供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否出家并不重要,即满足了心灵的需求,又不影响社会劳动,所以在官方大力推行得以发展。

在鄯善国住了一个月,他们等到了宝云等人的到来,之后继续前行。

徒步15天后,到达焉耆,这里也是小乘,僧人有四千多人,似乎焉耆人并不好客,而且排斥大乘,焉耆的小乘佛寺并不欢迎这些来自东土的僧人,不让在寺中居住,无人管饭。在焉耆休整了两个月。取经团队中的智严、慧简、慧嵬三人受不了焉耆人的无礼和吝啬,东返高昌郡筹集盘缠,那里是大乘的地盘。

当年吕光西征返回时,留下了部分人,其中就有前秦苻坚的宗族。焉耆有一个叫苻公孙的人来自中原信大乘,家里有专供僧人食宿的行堂,所以这个苻公孙得知东土一行僧人的无助后,供养资助了法显一行。继续前行,面临着两个方向,一是西行至龟兹,二是西南穿越沙漠进入于阗。最终大家决定去于阗,在焉耆他们得知于阗是佛国,大乘主导,而龟兹依旧是小乘信众。

由焉耆进入于阗,要穿越死亡之海的大沙漠。法显的回忆中,在这一次的穿越中,似乎并没有穿越白龙堆时危险,只是说了途中没有居民,行走艰难,无法形容。

西域其它史料中并没有焉耆至于阗的路线。按今天的推测,路线应该是这样的,先从焉耆到达沙雅,过塔里木河平原,沿塔河分支南行,顺着这条路线,虽是沙漠地带,但沿途多有河道,可供饮用。记载中,法显等人成为最先从东北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一路走了35天,艰难的承度可想而知。现今,当年的河道早已隐没在沙丘之下。

那时候的于阗什么样?法显在回忆中用了大量笔墨。

我们可以从藏文文献《于阗国授记》记载于阗建国过程先行了解一下这个西域古国在佛家眼中的形成过程。

于阗原在一片水泽之中,佛祖对北方天神说:这块海子今后会变成桑田,莲花生长之处,众菩萨会出现,将成为众僧之国,你去,将海子中的水引到别处,使这块水泽之地变成桑田。

于是,北方天神以锡杖尖在地上戳了个洞,海子中的水慢慢地渗入地下,佛祖涅磐百年之后,于阗成为桑田良地。

后来,一位来自西方的国王带着卫队和侍从漫游到达于阗。王妃在此地生下一个儿子。国王便召集相面者,让看一下这孩子的前程。相面人说,这孩子长大后,可能危及您的权势。

国王听后,很生气,将这个孩子抛弃在出生地。北方天神和功德天女得知后,让地上隆出一乳房,孩子得以生存,取名“地乳”。

后来,北方天神将孩子抱走,送给东方帝王为养子。地乳深得秦地帝王的喜爱,慢慢地长大,一次宴会,地乳与其他王子发生口角。于是,就有比地乳大的哥哥说:小弟,你并不是父王的孩子,是捡来的,没有贵族血统。

地乳哭着去找父王说,我不是您的孩子,请让我去寻找出生时的国土。

父王说,你确实是我的孩子,你的哥哥们胡说。

此时,地乳去意已定,一再请求离开。

这位秦地的帝王想,孩子是北方天神所赐,终归要走,虽不愿意地乳离开,但儿大不由爹。于是,同意地乳的请求,派遣军队和侍从护送地乳回出生的地方,到达于阗。刚好,西方国王的一位大臣因犯错而被驱逐,带着自己的军队和侍从也到达于阗,与地乳在西玉河相遇,两支军队剑拔弩张,准备决战夺取这块绿洲。

这时北方天神、功德天女、坚牢地神化为人身,从中调解,说明当初的情况。于是,商定由两人共同掌权,于阗国就此成立。地乳成为第一代于阗国王。

这段记录中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于阗国是东西方移民交融而产生,于阗国土辽阔,人民安乐。二是多部佛教经典中都有这段记录,内容相似,可以肯定于阗建国时间点刚好是秦发动统一中原的战争。有大量中原人因战乱避祸涌入西域,到达于阗、皮山一带。三是中原汉地文化和从西而来的佛教对于阗的影响极大,于阗国发行的汉文和佉卢文同体钱就说明这个问题。

于阗国盛传龙王的故事,如不祭祀龙王,龙王会发怒将良田变成湖泊。这便是典型的中原风俗。佛教进入于阗后,北方天神、功德天女、坚牢地神这些萨满与祅教中的神变成了佛教的护法神。

班超坐镇于阗时,官方盛行的是萨满教、祅教。那时候,佛教尚未并未普及。

法显一行进入于阗时,于阗已成为真正的佛国。

法显回忆:于阗国富饶安康,人口众多,佛乐盛行,僧侣数万,以大乘为主。百姓居住分散,但是家家门前都建有小塔,最小的塔也有两丈左右,这是专为游僧提供饮食住宿的地方。看到东土来的僧人,国王亲自接待,并把法显等人安排在一个叫瞿摩帝的大乘寺院中,这个寺中有三千多僧人,进食时,整齐严肃,依次而坐,寂静无声,连钵器的碰撞声都听不到,需要添饭时,用手指指经幡便可。象这种规模的大寺院,于阗有十四座,小寺更是林立。

法显等人到达于阗,从时间上推算已是第二年春季,因为四月初八,于阗有盛大的行像活动,法显等人想看完行像后再西行,同行的慧景、道整、慧达三人先行出发去了疏勒。

行像是指每年四月初八,佛祖生日,要将佛像载在车上巡行的节日。

公元400年,四月一日,于阗城开始洒水清道,装饰修整,各城门上挂起帷幕。国王和王后、秀女在住城内。大型寺院几乎都在城外。这是一次盛会,瞿摩帝寺的僧人最为国王敬重,所以他们的行像的队伍安排在第一天。

瞿摩帝寺的僧人在离于阗城三四里的地方,用四轮的车拉载佛像,像高三丈,如同行宫,用七种宝物装饰,悬挂布缯幡盖。佛像立在车中,菩萨立两侧,佛像行至距城门百步时,国王摘下王冠,换上新衣,众人赤脚,手持莲花,跟着国王出城迎接,叩头行礼后,散花烧香入城。这时候,城门楼上的王后和秀女们向空中散花。每个寺院的行像不一样,一个寺院行像一天,从四月一日至十四日盛会结束。

十六国时期,1丈是245厘米,三丈的佛像得7.5米。相当于现今楼房三层窗台的高度,可见当时的于阗城门的高度。也许佛像只立于城外,不进城门,只是僧人进城。

法显的回忆录中还记录了于阗城西七八里的地方一个叫王新寺的地方,这个寺院历经三世国王,历时80年建成。寺内塔高二十五丈,上雕花纹,金银覆面,塔后建有佛堂,梁柱、窗户、门扇都用金箔装饰。僧房十分庄重华丽,其精美程度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葱岭以东的六个国的国王将所有的上等宝物,多用来供奉佛,很少人用。

岭东六国是指当时西域南道的鄯善、且末、精绝、扜弥、于阗、莎车。

当年的西域,佛光普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