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老来才幡然悔悟的人,是在恨年轻时做错了什么?程子言,心要在腔子里,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读原著 2023-03-12 发布于四川
    很多人直到年老自己气血精神有限,目无法过多的追逐色,耳无法过多的追逐声,四肢无法过多的追逐逸乐,再也无法三分气在千般用,不得已闲中静坐,收敛身心,蓦然悟得孟夫子的“学问之道,惟在求其放心”,程子的“心要在腔子里”时,才旷然发现前大半生都是走了冤枉路,都是在心外谋虚逐妄,自诳诳人,以此悔不能已。
   一个人真正明得明明德,致良知,随时随地随物而格,保持住良知活泼泼的才是生命的根本后,连一般的书都会不屑看,多余向外的路哪怕一步也不屑去走。多闻博观,识人识物无数没有抓住根本的话,就都是好利,好名之心在作怪。反之,那些前大半生没有抓住生命根本而活之人老来醒悟后,必定会对先前看过的那些杂书,走过的万里路,交往过的那些不值得的人,分出去的那么多宝贵的精力做的那么多没有头脑的事,悔恨不已,正如朱熹先生晚年所言——
  若使道可以多闻博观而得,则世之知道者为不少矣。熹近日因事方有少省发处。如鸢飞鱼跃,明道以为与“必有事焉勿正”之意同者,今乃晓然无疑。日用之间,观此流行之体,初无间断处,有下工夫处。乃知日前自诳诳人之罪,盖不可胜赎也。此与守书册,泥言语,全无交涉。幸于日用间察之。知此则知仁矣。
    往深处说,读书只有以读经典为根本 ,并将经典内容在生活中知行合一起来,于心体有得,才算是真正的读书,否则的话,读书跟不读书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读书的也没资格瞧不起不读书的,反过来讲,不读书的,只要注重在生活日用之间省察存养,进德日新,随时都能于事上致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比那些假读书的空头读书人要强一万倍不止。又如朱熹先生晚年所感慨的那样——
   “一向耽着文字,令此心全体,都奔在册子上,更不知有己,便是个无知觉不识痛痒之人。虽读得书,亦何益于吾事邪?”
  真正会读书的应是如程子那般,很小即读《论语》等经典,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这就是于自家心体有得,明得了自家心体的体现。这种意味深长的感觉绝不是悬空而来,而是把《论语》融进了生活(绝不是把《论语》读成了知识),是真心好之。一个人,也只有纯诚长久的在生活具体事上不断良知言行合一,才能日久结圣胎,变化出美大神圣的生命气质来。反之,不会读书的人则永远书是书,他是他,书是知识,他是装知识的机器,程子也举例说道——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又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