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野千鹤子:爱与被爱的艺术

 蓝小烈 2023-03-12 发布于云南

前段时间三个北大女生对谈上野千鹤子的视频火出圈了,视频还没看就刷到了很多周边,主要是愤怒的声音居多,大部分是吐槽北大女生提问水平差,智识与上野老师相比差太多量级的,还有人称对北大祛魅了。作为一直对热度慢半拍的人,也不打算蹭,不过还是把视频找来看了看,个人感觉双方最大的差异点还是认知角度的问题,这当中,除了提问者,当然还包含了观众的期待。

比如上野千鹤子老师是有名的社会学家和女性主义者,这样的身份本身就被赋予了宏观意义,因此,观众对于谈话格局和方向的期待自然就被拔高了;而北大女生又是顶级学府的高知人设,所以,当她们的提问从微观层面的“我”出发时,观众自然觉得立意不够高,是浪费了机会。当然,提问者确实还有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比如去定义“有瑕疵的女性主义者和完美的女性主义者”这类的问题。这样的认知大概是由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人是很难超越自己所身处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去思考问题的,就像上野老师在对谈里回答的:“我哪里知道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她还借用了曾经有人问马克思的问题“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马克思的回答是:“我生活在阶级社会,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与其说对话是一次降维打击,不如考虑一下人与人在阅历、认知方面的差距,这种差距本身没有对错,至少提问者表现出了对于成长的期待。同时,之北大来说,这个锅则来得比较突然,学生立了北大人设,引起的争议没必要扯上学校,学校是她们在人生的一个阶段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能否改变她们从小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主观能动性还是在于个人。

始于

极限

说了这么一堆,其实也是为了引出今天想讨论的——以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书信编写的书《始于极限》。那么,当我们谈上野千鹤子的时候我们必须谈女性主义吗?这是思维的惯性,想到上野千鹤子,人们就会想到女性主义,今天想说的《始于极限》也是在这个框架下书写的,它是去年的豆瓣打榜书,作为买书剁手党,它已经在我的碗里了,本来还躺在书单里等待排期,有一说一,也是因为这个对谈的事件,我专门把它先盘出来通读了一遍。

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观众对于宏观的期待,因为在两位女性的信件对谈里,有很多观点是从制度和结构的角度去探讨女性主义的。然而,今天我想要反一反惯性,不讨论女性主义,而是摘了几个在一刷中就让我眼前一亮的,女性主义宏观构架下的微观观点,我们一起来对照原文展开讲讲。

往复书简

女性主义

恐弱心态

原文

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这种心态叫“恐弱”。这是精英女性经常陷入的一种心态。和恐同一样,恐弱也是因为自己身上有软弱的部分,所以才格外激烈地进行审查和排斥,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

要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一个人若是不能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经历和感觉,又怎么可能相信和尊重别人的经历和感觉呢?自称受害者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强大的证明。

上野老师一再建议修正“恐弱”的心理,这也是她的主要观点之一。我们今天讨论“恐弱”,不做性别区分,单纯地讨论这个点。

我认为从思维的角度来讲,“恐弱”是一种僵固思维,这种思维是静止的绝对化思维,它的底层逻辑是“我不能暴露我的脆弱”,当你产生这样的心理,就可能会把经历的所有过错归结为自己选择的结果,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诉苦”,而是应该戴着“坚强”的面具去消化受到的伤害和不公。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样的心态会使你的权利受到侵害,却不懂得用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从心理层面来讲,这种对自己情绪和状态的不认同,短期还可以通过压抑来缓解,然而,随着压抑的积累,这些被压制的痛苦很有可能内化为焦虑,时间一长甚至可能引起神经症,后果不堪想象。

怎么办呢?我觉得“关注当下”的正念思维就是一个很好的修正工具,我们可以在正念思维的主导下,学会喊“疼”,接纳自己的“弱小”,充分体会并融入生活中任何时刻的经历。具体到行为上就是不逃避、也不解释,只需要告诉自己:“这一刻我真的很沮丧。”就够了。

亲子关系中的理解与爱

原文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渴求是一道终极的二选一,“爱还是理解”,曾经的我定会回答:“妈妈,我想要的是理解而不是爱。”但是后来我想通了,也懂得感激她了,因为我没有得到理解,却得到了真诚耿直的爱。

常有母亲对即将离巢的儿女说:“妈妈相信你。”但这不是理解。因为前面还有半句话——“虽然我搞不懂”,“虽然我搞不懂,但妈妈相信你,因为那是你想做的事。”这不是理解,而是相信。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是这个时代中一个大的课题。

就像前面提到的,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了认知的差别,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化,造成了亲子关系间的鸿沟,从自我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在关系里的角色期待的差异。子女期待的是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则是习惯性地扮演“管着子女”的家长角色。这种不同角色的认知鸿沟是真实存在的。

怎么办呢?爱比理解重要啊!在爱的基调下,各自做好自己的事,不过度干涉他人的事,因为那是他的课题,由他操心就好了,你就操心你自己的,彼此建立一个适度的边界,但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虽然我不理解你,但是我相信你,因为我爱你!”在下意识修炼的过程中,关系中的内耗和矛盾就会逐步减少。

恋爱关系中的自我

原文

因为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和他人,恋爱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宽容和超脱。恋爱是斗争的平台,你要夺取对方的自我,并放弃自己的自我。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限。

肆意践踏他人的自我是一种野蛮的行为。但我们正是在还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将磨破发红的自我暴露在他人眼前,并要求他人也这样做,最终在这个过程中构筑起“自我”。只有在恋爱的游戏场上,我们才被允许这样做,我将踏入你的自我,也让你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因为我“爱”你。

 再补充一下,恋爱绝不是死死捍卫自我界限的游戏,而是通过狠狠品味与自己不同的他人的反应,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能确认“他人与自己存在绝对的隔绝”,“我们永远无法拥有或控制他人”。恋爱非但没有使人与人相融,反而引领我们走向孤独。而这种孤独是多么畅快。

自我是关系的产物,上野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们从恋爱关系的角度重新理解了自我以及自我的发展,同时,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又是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关系,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个话题多的就不用说了,因为这段谈及恋爱中自我修炼的语录可以直接封神,你品,你细品就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