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羞于谈钱是年轻人的硬伤

 阿丸的小号 2023-03-13 发布于广东

01 当老师培养了我的服务意识

我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有次参加全校例会。领导给我们洗脑,说我们做的就是一项服务行业。下来有个老师说:“我就不服这句话。什么服务行业,我不同意!教育怎么能是服务行业呢?”同事都拍拍她的肩膀,说:“算了吧,你还没认清自己吗?其实也没差多少。”

服务行业的核心是“顾客至上”。如果教育是服务性的,那就是“学生家长至上”。作为老师,我的地位反而是低下的。

站在新课标角度,老师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意思是把课堂适当放权给学生,而不是教师由头到尾的“一言堂”。

政策的指定和实行永远是有误差的。

你不是要突出“主体”地位吗?我就把学生捧上天,甚至这一行有讨好学生和家长的倾向。可以说,师道尊严在社会的地位是在下降的。社会资本正在影响老师的决策。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我只觉得自己是在打一份工;在面对家长的时候,我心里唯一想法是:有时候姿态放低也没什么,总比被投诉好。

本来我说话是很冲的并且基本不爱夸奖别人。但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学会了收敛自己的“直白”,偶尔说“好棒啊”这样的好话。这都不是我本来性格,我称之为“服务意识”。

02 资源决定人的认知和选择

在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长辈跟我讲爸妈赚钱不易,想鼓励我好好学习。在以后每一个大的选择上,我都会不自觉地把“钱”这件事放在首位。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只要我觉得不是特别有钱,我都不会做“花大钱”的选择。

昨天有个妹妹告诉我,去澳洲留学需要二十来万。我对几十万是没概念的,因为根本没花过这么多的钱。说多吧,好像也不至于,家里地皮征收啥的每人也能赔个几十万。但说少吧,我又不是随时能拿的出来。

你有过多少钱,花过多少钱,就有多少钱的概念。

假如你从小用过100块,你就知道100块有多少。更重要的是,你会通过花钱,慢慢懂得这100块花得值不值得。如果你有很多个100块可以挥霍,所谓的“试错成本”,很自然地你就知道怎么花这100块。

人就是从不断试错成长的。你有资源,就比别人有更多试错的机会。

像我这种没花过的,我也不知道几十万去读一年的书这件事情上,它到底值不值得。或者这么说吧,几十万这个数字对我的冲击比出国留学这件事情更大。就算你真的给了我上百万,我也可能像老一辈一样放在银行不流通。我从来没大笔挥霍过,哪敢花啊?所以我虽然喜欢花钱,但花大钱容易有愧疚感。

《天才知道》有个学霸,在出国留学这件事情上,首要考虑的也是经济因素。还是那句话,你不可能做出超越你目前情况的选择。在对比了欧美和内陆的读研费用以后,他最后做了个折中的选择,去港大读研。你觉得如果可以去欧美,他会不会去?我觉得应该是会的。

人是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的。

真正有钱是怎样的你都不知道,又怎么会赚到大钱呢?有钱的人家可能是这样教育小孩的:“虽说不能太奢侈,但你喜欢就买吧。千金难买心头好。”没钱的呢,大概就是:“又买什么东西,光知道浪费钱。”

一个人说话做事的模式,是从小的环境培养的。

表侄子来我家玩,大家都说他口才超好。其实他没有刻意去学口才艺术啥的,但他爷爷和外公都是做生意的,口齿伶俐,所以他从小就学会了。

03 羞于谈钱是年轻人的硬伤

之前学校有个实习生,据说她是没工资的,纯属进来义务劳动。我跟同事吐槽:“不是吧?我几年前实习每个月也有3k来块,不要钱能行吗?”同事笑了笑说:“不知道耶,确实如果是我的话,没钱是不会白干的。”没钱就算了,还要给领导时不时叫去加班。我真的觉得这个实习生是有点太“学生”了,因为她不敢去提要求。

又有一个年轻的技术人员,刚毕业来的,拿的底薪不高。有时候跟一大群人吃宵夜的时候,大家提起他,都赞不绝口。因为他人比较好说话,做事又麻利勤快,绝对是老板特别喜欢的那种“老实员工”。但大家都会说他其实干的比实际拿的工资要多,每个月拿3K来块。本来他觉得没什么,后来大家说多了他也觉得工资是不是有点低啊。比如很多时候,别人排练需要借用多媒体教室。本来他没事就能下班的,又被迫加班。像这样的情况,其实还蛮多的。所以后来他有要离职的意愿,我倒觉得挺合理的。但后来我居然听说,人事用800的提薪留住了他,他还挺开心的。我真心觉得,他真的是个被拿捏的软柿子。

这个社会不是你干活越多、越好,工资就越高。如果你不去重视你的权益,一样被别人压榨。因为每个人都想着占便宜,如果你又不发声,别人就会无限挤占你的生存空间。你以为你羞于谈钱,别人就会珍惜你这个好员工。事实上他们会认为你就值这么多钱,以后再提加工资的事情,就觉得你不自量力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