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光宝|这个村名有文化

 夏德明 2023-03-13 发布于山东

泱泱华夏,巍巍中华,以“堰塘”作为村名的村遍布各处,不胜枚举,但是唯独这个名叫堰塘的村子很特别:充满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

为了做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的工作,打造地名文化名村,近日受堰塘村王书记委托,我对故乡堰塘村名的起源、村名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后,现择其部分,奉献给读者,欢迎天下宾客到堰塘观光,体验传统文化,追寻革命精神。

一、堰塘村名的来历

云蒸霞蔚的万连山半山腰,有个遐尔闻名的村——叫堰塘村。

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地处保康县城的西北方,座落在昔日的房保官道之上,村委会处本村三组柳家湾(北纬31°54′33″—东经111°12′49″)。境内最高峰为道教名山——万连山,海拔高度为1142米,最低处于千年古藤生长的桃花沟,海拔483米,据《保康地名志》记载,从前境内有18口堰;颇负盛名的地名很多,如红色战场高桥铺,道教名山万连山,县域八景之一的大(小)呜呼垭,孝道传说地万连山沟,红色山垭:独树垭、姜家垭、石门垭等等,堰塘的很多地名处处有来历,故事也很多。


房保官道的堰塘,古老而富有传说,它被深深打上红色烙印,建制沿革几经变换,赤红的精神深深扎根在鄂西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万连山麓中现今的大堰塘,昔日住着程姓大地主,地主五正五厅的房前稻场坎下,有一口三亩的莲藕堰,诉说大堰有千年的存在,与哪吒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传说哪吒七岁,天降大旱三年无雨,哪吒到东海寻龙王降雨解旱,施甘霖以救万物苍生,与那龙王三太子敖丙结怨,最后活活打死三太子,闯下大祸,遭到老龙王的报复,最后水漫陈塘关,其父托塔天王李靖害怕百姓受到伤害,收走了哪吒的精钢镯、乾坤圈和混天绫,哪吒被迫削肉剔骨还于双亲,灵珠转世的哪吒,死亡后,三魂七魄回到太乙真人的金光洞,太乙真人为了给其续命,遍寻天下莲塘,最后太乙真人在万连山的程姓地主千年藕堰中获得一株万年的九枝并蒂莲,用四肢莲藕做哪吒的身体和四肢,荷叶成为哪吒的肌肤,并蒂莲花成为了哪吒的三头六臂,剩下的五枝莲藕吸收日夜精华由大堰塘两头伸长,一头一直伸下六只马庙和铁佛寺,一头生长到万连山顶,所以万连山也称万莲山,山顶前两朵圆山包,是那永未开花的莲花蕾,这就是堰塘村名的来历。


现今的大堰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堰塘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愚公之志,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的历史见证,它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堰塘人民因干旱缺水,缺粮少食,响应毛主席兴修水利的伟大号召,而实施的利民工程,它所创造的“堰塘人民挖堰塘精神”影响着代代堰塘后辈,为幸福生活,奋斗不息。


二、道教名山万连山

万连山位于本村二组,史书记载因其“万峰相接,迭翠可观”而得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更是用“高耸盘亘,如万峰之连结”来形容。山后属过渡湾原万年山村,东南与王湾社区接壤,主峰海拔1142米。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村有茶园150亩。
另据清同治丙寅年《保康县县志新纂》载“万山相连,耸峭山外”,故称“万连山”。明万历年《郧阳府志》记载:“万连山,县北三里,其山高耸,盘亘远迩,山皆朝之,故名。上有真武祠,时现时光,亦山之灵气所发”。山顶建的祖师庙,据考证,此庙扩建于清宣统年间。
主峰周围群山连绵,山清水秀,风光迷人。山腰有一山洞,洞口约I.5米,深不可测,洞内有清泉流出,滋润灌溉山下十几亩水田。
过去的万连山祖师庙,金碧辉煌,气势宏伟,香火旺盛。其建筑格式为四合院式的土木结构。主要建筑有:山门,会仙桥,正门,正殿,偏殿。约有各种房屋20余间。多次遭遇战火被毁。
山门前建有土地庙,山门正中有守护山门的“王灵宫。过了门前行30米就到“会仙桥”,跨过“会仙桥”沿“百步梯”拾级而上到达正殿。
正殿为土木结构:面宽和进深为3间,重檐七脊、红墙绿瓦,殿内额坊、斗拱、天花均绘有彩色图案,整个建筑飞金流碧,富丽辉煌,庄严肃穆。
殿堂正中神龛放在石雕须弥座上,神龛(kan)双柱刻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龛内供奉玉皇大帝和真武祖师像。两旁侍立金童玉女以及赵天君、关马君、马文君、温天君、水火二将等八大神师,神态各异。
正殿后门外为“父母殿”,供奉有真武祖师的圣父圣母。
正殿右边为“三清殿”,也为3间。正中供奉道教至尊之神“三清像”:即元始天尊玉清像、灵宝天尊上清像、道德天尊太清像。
三清殿对面是财神殿、娘娘殿、药王殿,也为3间。出药王殿穿过过道,便到达斋堂。斋堂是山上道士、道姑用缮之处。斋堂外有一大口水井,直径约3米,深约2米,长年不枯,水质清纯甘甜,人称“长生井”。用此井水来泡南边的山茶叶,茶水且甘甜可口,味道清香。有一仙道对此赞道“传闻地献宝,灵液出山草,每日饮三杯,修仙早成道”。
斋堂对面是道士、道姑的练丹房,也是起居室。
过去的万连山道观,属道教全真派。约有道众20余人。他们坚持早晚功课,晨钟暮鼓,自耕山地,勤奋劳作。由于他们以诚待人,用道教的理念教化人,感化人,所以香火旺盛,香客有来自襄阳河南等地。
此山为何叫“万连山”?与真武祖师有关。很久以前,真武祖师寻找修仙之地西行至此,站在万连山顶,极目眺望,只见周围山顶连成一片数也数不清,不由长叹:此山乃万山相连也,虽不适我修行,但也算是块风水宝地。他托梦姓姚的老公在山顶建祖师庙娘娘殿、牛王殿,马王殿、火神殿,挖水井一口。从此,山上有了祖师庙。到了明代,庙宇达到数十间,毁于战火。清宣统年间,又筹资兴建,恢复到原来面貌。1958年,在那个特殊时代,庙宇又被毁,留下了一尊无头真身真武祖师青石身……


1995年,县政府根据党的宗教政策和当地群众信教的需要,将万连山祖师庙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重建祖师庙,于2019年峻工,取名“万连山道观”。
说起万连山道观,不得不说万连山上的水井。据当地人讲,这口井有许多神奇之处。1990年本地一名楞头青,将祖上尸骨丢入其中,被怀疑有人作案,公安人员为侦办该案,办案人就用一竹杆在水井里搅,有一老人看到了,连忙说:“同志啊,这口水井可搅不得啊,你要是搅了,等一会不是刮风就是下雨。”这些人不信,这大晴天的会刮什么风下什么雨?迷信头子!不一会儿,山上真是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几个人淋得象水鸭子。以上虽是传闻,无法考证,但万连山的雄姿、万连山上的祖师庙却是存在的、真实的。但愿万连山永远地美下去!

三、红色战场——高桥铺

高桥铺位于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六组,连接着寺坪镇和过渡湾镇,脚踏三镇,此处一道狭长的山梁矗立在峡谷之上,将两座山峰连接在一起,形似高桥;宋元两朝设立递铺时期,朝廷在此设立递铺,驿站,故得名高桥铺。前朝数代房保官道经过这里,以及在这条驿道上设立急递铺,即以高桥铺所命名。
贺龙领导回师洪湖途中,所发生的高桥铺战役,就发生在这儿连绵十里的山岭上。
高桥铺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发生在鄂西北历次的军事斗争都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地段狭窄,面迎峡谷,背靠大山,三个被林木覆盖的小山丘依次托出,似三道屏障,易守难攻。
1931年红三军决定回师洪湖,当红七师抵达高桥铺后,抢先占领了两个小山丘,凭借有利地形,一边佯攻,一边将“神兵”运动于田坎石垱边处,利用“神兵”打了胜仗。
1931年9月14日,贺龙率领红军主力由房县青峰出发向洪湖转移,当部队到达寺坪时,先头部队和前方守敌接上火。原来,国民党川军陈忠伦部两个团在离保康县城10公里的堰塘阻击。当时敌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占领了要塞,控制了制高点,红军不易强攻硬拼。为了歼灭敌人,贺龙当机立断,兵分两路,向保康县城合围。即八师由蒋口、瓦房滩、开封峪、二堂朝城关进发,七师由蒋口经罗家湾向高桥铺进攻。
“神兵”原是鄂西北地区大刀会、红带会、白带会等封建迷信武装的别称。红三军途经保康、均县等处,多次与“神兵”相遇。既有被其偷袭的教训,也有争取“神兵”壮大队伍的经验。贺龙到达房县后,为将山区人民信奉神灵对我军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认真总结沿途作战的经验教训,在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的基础上,从各团精选出30名身强力壮、苦大仇深的战士,组成一支“神兵”队,每人配以梭标、大刀,随时准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高桥铺战斗打响后,贺龙一声令下,“神兵”从田坎,石挡边冒出来,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他们赤膊上阵,头上用红绸子缠着黄裱纸,上身系着书有“佛门弟子大刀会”字样的红布,下身穿着红裤头,腰里系着红腰带,双脚穿着红草鞋,或端梭标,或挥大刀,一个个健步如飞,像潮水般勇猛地扑向敌阵,那血红的颜色、闪光的大刀、锋利的棱标和震动山谷的喊杀声,给敌人以强大的精神压力。国民党川军以为神兵天降,加之山路狭窄,人马拥挤,敌军相互撞碰,相互挤压。犹如惊弓之鸟,抱头鼠窜有的顺山沟往外逃,有的向山上刺架中钻,顿时乱了阵脚。除当场被俘,击毙者外,余部仓皇向城关败退,准备向谷城方向窜逃,刚刚行至开峰峪,八师由南河一路杀出,断其退路,使敌人腹背挨打。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两个团均被红军击溃,旅长陈忠伦连战马也顾不上骑,顺着山沟落荒而逃。此次战斗击毙、击伤敌军百余人,俘虏40余人,缴获机枪18挺,步枪百余支,子弹数千发。
9月15日,红三军乘胜占领保康县城,贺龙还在河滩上主持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土地革命宗旨,镇压反攻倒算的恶霸,将没收和缴获的财物分给群众。
红三军在县城只停留一天,16日上午贺龙率红军主力离开了山城。后经南漳、荆门向洪湖转移。红三军虽然离开了保康,但播下的革命火种,却在保康人民心中熊熊燃烧。

四、万连山沟

万连山沟保康县城西北2.5公里,地处本村王家坡与王湾的望城岗相交。处于万连山东南麓山沟,在民间流传一个孝道故事。
传说明未清初,县城西万连山有一座无名小庙供奉了一尊观音菩萨。这尊观音菩萨非常灵验,山民生疮害病、求子求孙,都会到庙里来磕头作揖、许愿还愿。沟中有一个杀猪佬,生性暴烈,时常对老母亲大声呵斥,三十多岁也未娶上媳妇。听说灵验的观音庙,决定去朝拜一下,以求早日成家。于是,有一天天不亮,他就动身来到小庙,里里外外找遍了,就是没有见到观音菩萨。住持和尚告诉他,“观音菩萨见你心诚,早到你家里去了,反穿衣服,倒趿鞋子的那位就是观音菩萨,你赶快回去,一定能见到。”杀猪佬一听,兴冲冲往家里赶路。
由于中午喝了点酒,走路很慢,到家已是夜深人静。杀猪佬急忙叫门,“娘啊,赶快开门,我回来拜见观音菩萨。”还在睡梦中的老母亲听到儿子回来了,慌忙中将衣服穿反,倒拖着一双草鞋起来开门。儿子进门看见一个反穿衣倒趿草鞋的老妇人,倒头就拜:“拜见观音菩萨!拜见观音菩萨!”从此,杀猪佬痛改前非,变成了孝子。不到几年成了当地首富,还娶了媳妇,生了个大胖儿子。
后来万连山小庙失火烧毁。杀猪佬捐资建了庙宇,还另请了火神菩萨来供奉,取名“万年山道观”。为何“万连山道观”取名“万年山道观”呢?原来修庙剩下的钱,夫妻二人又请人修了一条路,不知路取啥名。杀猪佬晚上回去问夫人。夫人是名乡下女子,也取不出文雅之名,她想,自嫁给夫君后夫贤子孝,也过得美满,就随口说了句,“嗯那个我们夫妻恩爱万年,你今修了万年道,山上建了万年庙。那个就叫这个万年如何?”杀猪佬听后觉得十分吉利,于是“万连山”被后人误传为“万年山”杀猪佬住的那条沟也称“万连山沟”,后人也误传为“万年山沟”。
这就是万连山孝道文化的传说和地名的来历。

五、县域八景之乌啼夜月——大 乌 呼 垭

大乌呼垭(别名永安铺、望保树垭、乌啼夜月)乍一听这个地名很怪,显得俗不可耐,但该山垭地名悠久可追溯千年,据1991版《保康县志》等相关志史介绍,所发生在鄂西北的军事斗争,都对其有详细的记载,作为县域八景之一的乌啼夜月是这样介绍的:乌啼夜月县城西北8公里乌呼垭,前有古树一株,高大挺拔,形态奇异,月夜望之婆娑,乌啼树上,其声甚哀。王璘诗云:
堂北何年失母慈,
舌喉不尽吐哀思。
梦惊清晓霜严候,
声在残更目冷时。
欹枕杳闻伤寤寐,
挑灯细听动伤悲。
也知仁鸟天留庆,
山称斯名人品题。

大乌呼垭地处保康城关镇堰塘七组,地理位置重要,东守保康光千镇,西据房陵、均州可达川陕,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房陵、保康史志书籍有关鄂西北历次军事斗争史对其均有详细记载,在这儿曾设立军事瞭望哨所和驿站,称之为永安铺,为了同小乌呼垭的区分,大山垭称大乌呼垭,小山垭称小乌呼垭,当行路之人到达大乌呼垭向东张望保康县城尽收眼底,所以此垭也称望保树垭,向西可观寺坪镇及去往房县的漫漫长路,南河风光美不胜收,1931年9月发生在堰塘的高桥铺战役,红三军曾在此设立哨卡,阻击保康县城的国民党军队。

六、小呜呼垭

万连山半山腰小垭,名曰小呜呼垭,距保康县城五公里,是保康至房县的主要通道,初始地名“周家馆”,路上有一庙宇“杨泗庙”,山岭上有一平台,可瞭望保康全城,今日成观云雾日出之处。
小呜呼垭的来历都于古代战争有关:

一,话说三国时刘备率十万荆州百姓与关张兄弟在战斗中分散,张飞驻守当阳桥,怒吼三声退曹军,策马驰进潭头坪,万连山垭呜呼声,声小不见人踪影,大声呜呼似雷鸣,刘备房县听得清,大小声音地名分,汉时就有此地名;
二,薛刚反唐,至此与驻守在万连山的纪天成之女纪鸾英大战与万连山沟,薛刚战败,落荒而逃,一阵呜呼越过山垭,逃到柳家湾被生擒,被柳员外所救保媒,成就一段良缘,而传为佳话;
三,明朝成化元年四月(1465年)反抗明朝斗争所发生的郧阳山区流民起义,曾屯兵豆沙河万连山的义军首领刘通(号千斤)在此设立侦探敌情、传递信号的瞭望据点,当城内敌情出动,急速发出以号角呼叫警报之声,便于同大乌呼垭(乌啼月夜县域八景之一)的区分,以山垭大小而得名。(资料来源《明清史讲义》上)。


周家婆媳智救土地革命时期英勇就义的农会主席童占奎的遗孤童玉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31年9月14日高桥铺大捷后,已参加红军的童占奎,根据上级安排做善后收编安抚工作,当战场清扫等工作结束后,童占奎只身前往房县寻找红三军,在寺坪田家店遭国民党团练埋伏被捕,当押解至七星树时,国民党团练认为进了县城,城内有共产党人会设法营救,当即决定杀害童占奎,童占奎被杀害于杨泗庙。

在行刑的过程中,周家婆媳乘人不备冒死救下童占奎的夫人王氏和儿子童玉琢,并指路王氏由雷家坡逃到寺坪蒋峪村姑娘家避难,把童玉琢用棉被包严放在睡柜中,上面盖上豆糠。刽子手钟德银斩草除根时发现人已走脱,在周家寻找无果,逼着周家要人,他们指着万连山沟说,人已经到了铁佛寺。风平浪静两年后,周家婆媳才将童玉琢在蒋峪交给他的母亲,童玉琢后来在蒋峪四队担任生产队长多年,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七、石门垭


石门垭在原房保官道的桃花沟南沟的山梁之上,是堰塘五、六、七组的分界之山梁,据说与《封神榜》中的土行孙有关,别称杀人垭。自万连山起脉一路跌宕起伏,风生龙气,来山之龙脉在桃花沟峰回曲蜒、起伏有致,趋于平缓一路向西直插寺坪南河,堪舆风水谓之“青龙蜿蜒”,而桃花沟至蒋峪,南沟至扒峪河形成的深沟峡谷,将其孤悬在山川之巅峰,但用于军事战场谓之死地,就是这样的地理绝地,在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贺龙元帅在此利用“神兵”。

巧布阵,置之死地而后生,它是我红三军完胜国民党军“高桥铺大捷”的主战场。

1931年9月14日,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七师、八师回师洪湖,先头部队来到堰塘,遭遇到国民党陈忠伦部阻击,贺龙在寺坪决定兵分两路,即红八师由蒋口经瓦房滩、开封峪、二堂朝城关进发,红七师由蒋口经罗家湾朝高桥铺进击。红七师抵达高桥铺后司号员站在黄土包上吹响了进军的号声,这个时候隐藏在下马石处的国民党守军开枪将其打死,贺龙元帅来到前线通过观察敌情,决定退守到石门垭,并在这里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会议决定红七师兵分两路,后续部队抢先占领两座山包,将指挥所设置在阴坡顶上的古寨中,并将“神兵”隐藏在田坎石垱边,一部分一边佯攻一边假装撤退,国民党军见状便组织追击,先头部队从南沟绕行至大呜呼垭,留少许人阻击敌军增援部队外,其余抄敌后路,追至石门垭时,贺龙站在古山寨上一声令下,形成了两头夹击中间开花的战术。(高寿老人钟发昌介绍:战斗过后成堆的子弹壳子不计其数,当地人用于打制铜器不胜枚举,遗弃的武器遍山岭,“花军”尸横遍野。)自此石门垭作为高桥铺战斗的主战场,与红色革命紧密相连。这正是:
千山万壑雲遮雾障,
慧眼望穿十里长岭。
瞬息万变战场态势,
贺龙前线抢抓战机。
石门垭上贺龙巧布阵,利用“神兵”胜“花军”,革命的火种在此永远传承!

八、姜家垭子

万连山前山小路往县城方向第二垭,他是堰塘村与小沟村的分界处,地处关镒要道,东连梯子石沟,南倚潭头坪俯视保康县城,西达寺坪通房县,北靠万连山,山岭平缓树高林密,程姓土豪跑马场与其紧紧相连,前朝记载常驻扎兵士,方便筹备粮草,又可隐藏,信息畅通,如有风吹草动,便于分散撤退。
1931年夏天,红三军七师政委李剑如,率部打通寺坪至保康县城的通道,展开土地革命斗争,由于对保康县城的敌情不明,便利用其树高林密,在此安营扎寨,循序渐进,进驻保康县城,贺龙将部分“神兵队”队员隐藏于此的程家的跑马场进行训练,在高桥铺战斗中,使用神兵出其不意的大胜国民党军。这就是:
万连山下姜家垭,
红军丛林来安家;
训练神兵来布阵,
高桥铺上把敌杀。

九、独树垭子

独树垭子,是万连山脉延伸南部支脉,是堰塘一、八、九组的分界岭上的垭口,因此山垭早年生长了一株大花栎树,数公里外可见其云盖遮天蔽日,故名。树下有一送子娘娘庙,百年来香火旺盛,十分灵验。
它地处县城前往寺坪、马桥另一条大道,地理位置重要,距艾家山约一公里,清嘉庆年间白莲教在艾家山建寨坚壁清野,同清军作战,现存有山寨一处,山寨与独树垭子紧密相连。
它是堰塘另一处红色山垭,因它发生的红色战斗处于解放战争时(口述这段历史的讲述人是我的母亲和三位姨娘),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部队前往房县,为避敌锋芒,避开增援淮海战役途经房保官道上敌国军七十九军,探得这一条由云溪沟经此下蒋峪河至房县的主要通道,直逼房县。另外1948年我八六团以此作为战略支点,阻击房、河、谷国民党军队的渗入,展开对保康县城的争夺。1948年冬,中原突围部队三十余人到达了这里,在木梓树坪搭窝棚,露营而居,于独树垭子一带阻击国民党军向保康南部的逃窜,拉开了解放保康的序幕,1949年秋,湖北军区独七团,追击逃离保康县城的国民党伪县长温而理至此,与前期小分队共同阻击国民党的逃窜之敌,在此发生了激烈战斗,通过战斗伪县长,保安十七旅长温而理战败,粉碎了温而理、张幼笺、袁青山部妄图在此安寨扎营的计划,保康县城赢得了第二次解放,温而理等被迫从黄茅沟逃往至马桥的阳岩河。于1950年1月15日在阳岩河被人民解放军全歼,保康迎来了全境解放。

十、七星树

保康城西10里,万连山麓通往房县古道路下,堰塘柳家湾三步两口井,两井的正对面住着柳员外,柳员外家葵花井的门坎下,长有一颗古松。树龄近四百年,树高三丈,伟岸挺拔,树径一米有余。它的神奇在于仅有七根树枝,对应于摇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天枢。南四北三的方位延伸,当地人称之为七星树,也是通往房县、保康两地人们的歇脚纳凉之处。
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介绍了它鲜为人知的故事。要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自古保康山大林密、地旷人稀,这儿便成为移民之地。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有一对青梅竹马、恩爱有加的年轻人,正值完婚之年赶上了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官府发榜文称四家之口留其一,六家之口留其二.....但广济寺大槐树的民众不为所动,不愿迁走。成千上万的人都涌向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抗议,官府早有准备,调集官兵出其不意,一举将大槐树团团包围,强制一个不留全部迁徙,柳姓情郎也被捆缚强制迁移。自此一对有情人变成了苦命鸳鸯,天各一方。
柳姓情郎被迁徙到郧阳山区的万连山中,情妹则留在了山西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终日以泪洗面,茶不思饭不想,每日四下打听情郎去向,庙宇进香,祈祷神灵告知她的郎君在何方,她的执念忠贞感动了观音娘娘。一日深夜,一位慈眉善目身着白袍的婆婆告诉她:明天清晨洗脸之时就能看到你的思念之人居住之地。一觉醒来,方知是梦,她起身打来一铜盆水洗脸,盆中显现出一株高大挺拔的大松树。随即起身,白天按照铜盆中松树的方位一路寻来,夜晚婆婆摘下七星为她引路,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千难万险,趟黄河越秦岭,不辞辛劳远行万里来到荆山之中。
婆婆把她领到了万连山的柳家湾,姑娘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如意柳郎,一对天各一方的鸳鸯终于在万连山中相见,白袍婆婆作主拜堂成亲,自此他们夫唱妇随比翼双飞。忙完她们的婚礼,婆婆顺手一挥,盆中的松树便扎根于古道路上,引路的七星便成了大松树的树枝,刚刚七根,此时白袍婆婆驾起祥云,坐在莲花台中露出观音菩萨真身,嘱咐他们多做善事后腾云而去,此时方知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在成就他们千里良缘,纳头便拜。不到几年这对情侣在当地广结善缘,救苦救难,济贫解困成为富甲一方的员外之家,自此柳家人丁兴旺数百年不衰。柳家湾周围的老百姓都得过他们的救济,因此人们尊称此松树为七星树。
七星树于抗日战争期间被砍伐,用于修筑防空军事工事,成为堰塘人民无限的遗憾。
听完我的故事我出一上联:“七芯树枝生北斗三四星”乞赐下联,以求绝对。


堰塘村名特色

堰塘村坐落在县城的西北方,村委会驻柳家湾。万连山是本村最高峰,桃花沟口是本村最低处。域内原有十八口堰塘,村名起源程姓千年藕堰,三年自然灾害时,党的领导下将堰挖大,解决了部分人畜用水和灌溉。称为大堰塘。为当代后人留下了奋发拼搏,励志前行的“挖堰塘精神”;昔日房保官道穿境而过,十里三座桥、乌啼夜月、七星树等传承了富有特色的地名历史文化;高桥铺与七大红色山垭,党史抒写着红色地名,那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革命前辈的“红军精神”。
堰塘村名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七大山垭渲染了红色文化主魂,铺垫了高桥铺战役的红色文化;道教名山万连山诉说了“中华的根柢在道教”的千年道教文化;万连山沟崇尚了中华的孝道文化。以千年古藤、一批参天古树是大自然赋于堰塘的生态文化。是堰塘村名的重要特点。
千年古藤、百年大树、奇石遗迹,25平方千米的村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0%,大自然赐于的生态资源,扮靓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村庄。
结合村情实际,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建设绿果园、金果园、万连山产业基地,年可采摘绿茶面积800亩以上。
露地850亩时令蔬菜是另一大产业,丰富了城乡“菜篮子”工程。
发展林果产业扮亮村庄工程,栽培桃李155亩、核桃650亩、樱桃50余亩等林果,形成连绵十公里的观光采摘带。
针对2017年堰塘发生特大泥石流的教训,结合村挂坡地多的特点,为破解这道难题,通过科学论证,2019年由市农科院支持,从湖南引进适应堰塘长远发展的雷竹产业,栽种雷竹300亩,后续发展150亩,农民已年增收十万元。
村将红色文化为源泉,历史文化为根基,产业发展为依托,党建引领为宗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休闲康养已具雏形。2021年被保康县委评为“三农” 暨乡村振兴成绩突出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我在整理和挖掘堰塘村名文化过程中,深深体验出村名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堰塘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孝道文化,生态人文资源所具特色,熠熠生辉。它的两种精神,激励村民励精图治,踔力奋发;四大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村支两委坚强领导下,实施的四大产业,势必引领堰塘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主体,存在于乡村社会的故土情怀,风俗习惯和历史传承,村名文化有着相对于其他文化的封闭性和独立的体系,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通过整理村名文化,它将助力堰塘村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夯实精神基矿础,助推堰塘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感谢堰塘村王书记和其他干部的鼎力支持。
2023年3月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