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复光铁道教育基金”的设立

 壹周bao 2023-03-13 发布于河北
导语

万复光:著名铁道工程专家,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和科技带头人。曾任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系主任、土木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首届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铁道部高校铁道、桥梁、隧道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期潜心致力于铁道轨道结构理论和轨道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是我国无缝铁路结构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我们再也看不到我们的恩师笑眯眯的站在家门口为我们开门,我们再也看不到我们的恩师笑眯眯的站在家门口为我们挥手,我们再也听不到我们的恩师的敦敦教诲。但此时此刻,复光恩师一定能听到我们的呼唤,一定能看到我们的悲伤!”
       2015年5月12日上午,在万复光老师的追悼会上,万老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刘正刚先生沉痛地说道。刘先生忆及的恩师,就是“复光铁道教育基金”的命名者,德高望重、为我国铁路事业奉献一生的万复光老师。

万复光在唐山求学时期参加野外实习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生于忧患,长于质朴。万复光老师1934年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是一位工人,母亲在乡下务农。虽家境清贫,但耕读传家。母亲出身朴素,只是经常告诫他“好好学习,踏实做人”。寥寥几语,沉浸着一个母亲的殷切希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万老师正处求学之初。八年抗战,他亲眼见证战争的残酷,但动荡的时局并没有把年少的万复光击倒,国难的激励、逆境的磨砺反而锻炼了他坚毅奋斗的性格和体恤别人的情操。
        1952年万老师参加了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以第一志愿被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录取。四年精勤求学,万老师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铁道建筑专业,并留校任教。至此,万老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铁路轨道结构理论和轨道动力学的教学科研任务。
       1971年,交大内迁至四川峨眉,建校办学迫在眉睫。披着幽静的深山,裹着泥泞的小道,万老和一大批老唐院的师生们,积极投身到支援西部教育建设的洪流中,挑起了建校办学的重担,诠释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爱校情怀。
         “文革”时期,受冤假错案牵连,万老师不能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但万老并没有停下钻研的脚步,他依旧继续挑战新的领域,不断突破无缝线路轨道结构在我国推广

应用的4个禁区:桥上、大坡道、小半径、高寒地区。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万老师一直担当着“中国铁道工程学科带头人”,为后世的研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万老师在峨眉校区工作时期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晚年的万老师身体状态虽每况愈下,但他依旧牵挂着自己为之奉献了一生的铁道事业,在弥留之际仍在坚持“柔性轨道”的研究,他希望“自己先搞明白,再去和别人讲”。然而,天不遂人愿,又或许是上苍也心疼了这位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一辈子的老人,万老师带着最后一堂课的念想永远地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们。

2015年5月9日,万复光老师走完了他意义非凡的生命旅程,在四川成都华西医院逝世。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万老以其低调谦和得到众人的爱戴敬服,认识他的人多以“德高望重”四字来形容他。但是他总是自嘲道“我就是个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人。万老一生淡泊名利,面对种种职位上的调动,一直礼让,处处为青年教师着想。万老常说:“你们踩着我的肩膀上去,我来做下面的那个人。”在升任教授的关头,他百般辞让,当时在任的沈大元校长劝他:“你要把这个学科带出来啊!”一句话让万老触动很深,才同意升任。

万老无烟酒之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淡泊人生,堪为模范。他穿戴简朴,几十年一贯制。他的学生刘学毅老师回忆到:老师高高大大的块头,常年穿着藏青色的人民装,总是乐呵呵的,他晚年购置房子的费用大部分还是从子女处借的。他家里,只有及人高的报纸和随处可见的学术书籍,没有什么奢侈的家具。

万老师家

夫人张宝珍是万老大学同学,力学工程系教授。夫妻两人不仅在生活中相互照顾,更是在学问上互相交流,共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如万老师第一位博士生李成辉老师,硕士研究生时期师从张宝珍老师,博士研究生时期师从万复光老师。万老夫妇对子女的教育也极为严格,在父母的影响下,三个儿女都有着优良的精神品质,在不同岗位努力工作,做出了自己的成绩。

万老在生活上对自己克勤克俭,但对别人,却慷慨解囊。但凡平时有人上门推销东西,他照单全收;出去买菜,卖主说多少就是多少,他从不讲价。女儿责怪,他却说:“人家不容易。”他提到小时候母亲从山上担柴去卖,有一天买主多给了一点点钱,母亲便开心得不得了。万老这种精神如蜜蜂酿蜜,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别人酿造最甜的生活。

万老师和睦的一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好人’绝不是指独善其身、永不表态的人,而是当看到不公正、不正确的事情发生时,仍然有自己的态度与想法,并且敢站出来说。”在土木学院大大小小的工作会上,这位耄耋老人用他的坦荡与真诚以及对工作的专注,使得他的每次发言都令人信服,使人踏实。

自古以来,有德行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如春风化雨,细而无声;而学生敬师爱师之情如敬焚一炫心香,清烟袅袅。

从刘学毅老师处我们了解到“复光铁道基金”的由来:五六年前,学生们就有建立基金会的想法;但万老师一直不太赞同,也提了两点要求:“第一,不要用我的名义;第二,就算真的要做,等我百年之后再说。”万老师的另一位学生,王平老师告诉我们,设立奖学金目的有二,第一为奖励铁道工程行业优秀人才,目标做成铁道工程最有影响力的奖学金。第二借“复光”之名,缅怀万复光老师的教育之恩,同时希望光复城轨交通,再创辉煌!

基金设立由刘正刚、万方、李成辉三人发起,并不断奔走呼号,广泛联络海内外校友,希望更多人为“复光铁道教育基金”捐赠,以奖励后学,助力交大学子成长成才。万老桃稼李郁,他培养过的学生不断为奖学金增力。首笔捐款50万分别来自高亮、王平、赵国堂、王顺洪、李成辉、万方、赵刚、刘学毅、寇忠厚各3万,郭建平1.5万,刘正刚21.5万。

万老师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刘正刚老师的硕士毕业论文

这次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并不是万老师的学生的社会人士,也积极投入到基金的建设中。我们有幸与曾参与过京津高铁的筹备建设工作、从事铁道工程材料研究的赵刚先生有过接触。赵先生提到自己在自主创业时与王平教授、李成辉教授进行业务交流,两位教授过硬的专业知识使赵先生十分佩服,而后又了解到这两位才高八斗、平易谦和的教授竟然都是师出同门一一万复光教授门下。耳闻万老随老唐院迁移到峨眉又到成都的故事,在动荡的年代中依然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深感不易。所以得知基金成立,便立马捐款,想为这项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这也正是万老“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吧。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万复光老师虽已长眠,但他一生执著于教育事业、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精神,永彰于美丽的交大校园;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定能汇众校友之力,凝聚人心,拓展资源,成就母校辉煌!

后记

       附首笔捐款人个人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方:万老师大女儿,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王平: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铁道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及铁道工程系系主任,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高速铁路轨道四川省科学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
        王顺洪:最早捐款人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在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师从万老,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12项,发表论文70余篇,并获四川省优秀教师,铁道部新长征突击手等光荣称号。
       刘正刚:万老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及岩土工程研究、设计、施工和监理。90年代末成立成都恒丰土木工程技术咨询公司。
        刘学毅: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铁道部中青年科技拨尖人才。
        李成辉:万老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务委员会轨道管理学组委员,四川省铁道学会工务委员会委员。
        赵刚:从事铁道工程材料方面研究,1990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工程专业,94年毕业后,先后进入国企、外企工作,期间参与京津高铁的筹备建设工作,目前自己创立公司进行土工合成材料方面的研发销售等经营活动。
        赵国堂:是在工作中与万老接触,感谢万老多年来的指点,自认自己为万老的学生。曾任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2012年3月被任命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工程师。
        高亮:北京市轨道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特聘教授。国内著名的轨道学科专家,主要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轨道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郭建平:北京市政公司教授及高工,多次获北京市重大建设项目组织部表彰。
        寇忠厚:西南交通大学监理公司副总,获中国铁路职工的最高荣誉“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曾总编《监理规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