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天斗其乐无穷(明太祖-建文帝)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3-03-13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朱元璋一辈子都在与天斗。


1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是朱元璋晚年的两大案件。


胡党案再次爆发,目标直指首席勋贵李善长,这次大屠杀共有三万多人丧生。

洪武三年所封的勋贵家族,共20家遭到惩处或屠杀。

这其中包括了所有的派系,因此是一场无差别的大屠杀。
 
从这里分析,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意图,就不是党派之争了,而是有计划的清洗老一辈勋贵家族势力。
 
野史《翦胜野闻》中记载,当太子朱标劝谏朱元璋少杀戮时,朱元璋拿了一根满身是刺的荆条仍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
 
朱标看着刺犹豫不决,朱元璋骂道,你不敢拿带刺的棍子,我把刺都给你砍掉不好吗?
 
朱标还是不认同,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气得朱元璋拿起棍子就打,朱标仓皇逃窜。
 
虽然这则野史记载过于戏剧化,但也可以侧面反映出朱元璋的帝王心术,以及朱元璋、朱标这对父子在政治理念上的巨大分歧。
 
胡党案再次爆发后,太子巡视陕西回京,结果又爆发了一次父子之间的剧烈争执。
 
这次争执之后太子就死了。
 





2

太子薨逝,对于六十五岁的朱元璋,无疑是个晴天霹雳。
 
虽然政见有分歧,朱元璋训诫儿子也过于严厉,但是这个太子是朱元璋千辛万苦才培养出来的,是朱元璋心中唯一的储君人选。
 
结果不堪重压英年早逝,实在是太残酷了。
 
但老皇帝来不及悲伤,再确立一个新的皇储,就成为当务之急。
 
朱元璋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是选择其他儿子,要么是选择嫡孙。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的嫡子至少有三个,朱标已死,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还在。
 
秦王能力不佳,身体可能也不好,所以不足以选为储君。
 
晋王朱棡则与四弟燕王朱棣,都是非常杰出的皇子。
 
而且晋王、燕王都表现出一些蛛丝马迹,他们对于皇储之位,心中是充满觊觎的。
 
当然这俩孩子都知道父亲眼里不揉沙子,大哥的地位也不是自己能撼动的,所以都只敢把野心藏在心中,暗戳戳使一点劲,绝不敢公然跳出来。
 
但随着晋燕两王屡立战功,得到父亲嘉奖,无疑也会滋生心中的野望。
 
比如著名的道衍和尚声称要送给燕王朱棣一顶白帽子的故事,也反映燕王和心腹谋臣,也早就在暗中盘算些什么了。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的一次献马事件,也使一贯小心谨慎的燕王露出了些马脚。
 
晋王与燕王互相攻讦,也不是一次两次。这俩人不敢和大哥叫板,互相之间还是邻居,弄得水火不容。

如果不选儿子,那就选孙子,也就是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这就回到上面的一个问题,到底是选朱允炆,还是朱允熥
 
这时我们就要提到蓝玉了,他因为姻亲关系,成为太子朱标的死党。
 
蓝玉又是新生代将领中的翘楚,战功赫赫,封为凉国公,太子太傅,成为洪武晚期的朝中第一大将。
 
蓝玉本身有各种骄横不法之事,但考虑到太子和蓝玉的关系,朱元璋一直没有处理他,最多是训诫一番。
 
太子一死,如果选择朱允炆继位,等于就是要放弃蓝玉,因为蓝玉与朱允炆没有血缘关系。
 
如果选择朱允熥,那么就必须要蓝玉这个舅爷来辅佐。
 
对于朱元璋来说,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各有利弊。
 
我们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是如何天人交战的,但这位一世雄主,还是很快做出了抉择,选择皇孙朱允炆为新皇储。
 
皇太孙已定,蓝玉就该倒霉了,第二年,蓝玉案爆发。
 
蓝玉案的案由和胡惟庸案差不多,都是谋反。
 
实际上蓝玉虽然骄狂不法,但绝没有谋反。
 
这次又杀了一万五千人,朱元璋又一次清洗勋贵集团。
 
这次清洗的勋贵,并非是老一代勋贵,而是以洪武十二年、十七年进攻西南大捷而崛起的新勋贵。
 
朱元璋的意图也和上一次一样,因为皇太孙太年轻,所以必须要把这些骄兵悍将整体除掉。
 
尤其是为首的蓝玉,如果他还在,谁知道朱允炆上位后,他会不会真的谋反,扶自己的亲甥孙朱允熥上位。
 
经过两次血洗,到洪武末年,勋贵家族只剩下八家了:徐达、李文忠、汤和、耿炳文、吴良、沐英、吴复、郭英。
 
其中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沐英是养子,郭英是朱元璋宠妃郭妃的哥哥,这三家都算是皇亲。
 
汤和是永远的神,耿炳文则是唯一一个留下来辅佐皇太孙的老将,可惜皇太孙后面也没用好。





3

经过一生的血雨腥风,一代雄主朱元璋也即将走到生命尽头。
 
其实朱允炆和父亲朱标一样,也是为宅心仁厚的翩翩君子。
 
朱标病重,朱允炆昼夜不离,伺候父亲。
 
朱标死后,朱允炆在守孝时哀伤过度,以致消瘦,朱元璋看到后不禁黯然神伤。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亲情和孝道,感动了老皇帝,才得以立为皇太孙。
 
其实与朱元璋性格相似的,明显是那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子,晋王和燕王。
 
但朱元璋并没有选择这两个与己相似的儿子,而是选择了与太子很像的皇孙。
 
朱元璋的心思我们普通人肯定是猜不透的。
 
有人说他是一种负疚心理,觉得自己逼死了儿子,所以要让孙子继承皇位来报偿。
 
也有人说他后悔杀了太多人,幡然醒悟,终于悟到太子以儒学治国的精髓,所以选择了仁君继承人。
 
还有人说是他早就洞彻了晋王、燕王的野心,所以故意不让他们阴谋得逞。
 
有人说他是为了彻底贯彻嫡长继承制,立万世法,所以选择朱允炆等。
 
但这些猜测都太平常,属于老百姓朴素价值观的产物。

 
对朱元璋来说,恐怕很难这么简单抉择,他考虑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说他负疚,好几万人身首异处,负得过来么。
 
至于后悔杀人太多,之后蓝玉案照样又杀了一万多人。
 
说他贯彻嫡长继承制,他连《孟子》都能阉割,什么伦理纲常能制约他。
 
再说朱允炆这个嫡长孙身份压根就存疑,未必比秦王和朱允熥更符合条件。
 
我们还是别猜了,山呼万岁吧,你敢质疑他,他就敢肉体消灭你。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逝,享年七十一岁。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大赦天下。
 
朱元璋呕心沥血,给孙子留下了一个他自认为的太平盛世。
 
没想到命运无常,他自认为给皇太孙扫清了一切障碍,做到了一切该做到的事。

但明帝国并没有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安然的走下去。

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