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杠精”式人生,其实正在慢慢毁掉一个人

 醒读哲学 2023-03-13 发布于安徽

《道德经》里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谓智者,往往是懂得避开争辩的人,他们不屑于无谓的争论和抬杠。

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杠精”涌现出来,他们酷爱抬杠。

殊不知,“杠精”式的人生其实正在悄悄的毁掉自己。

01

习惯性争辩,输赢毫无意义

醒读

《庄子》有云:“大辩不言。”

真正的聪明人,善辩却不辩,不故意彰显口才,而是收敛言行。

无谓的争辩,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损人不利己。

戴尔·卡耐基说过:“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其实在争辩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口头上占上风,只是一时的痛快。

如果过分争辩伤到别人的自尊,只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

如果争辩获胜之时获取了利益,或许失去长久的利益和发展。

《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富兰克林曾说:

“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会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

一味的争辩只会损人害己,输赢与否,只会让自己陷入错误的深渊。

杠精赢得的是短暂的口头上风,失去的却是一颗温暖的人心。

其实,凡事不争不杠,是给别人留颜面,更是给自己留余地。

人生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赢得无谓的争辩,而是赢得自己更好的一生。

02

总喜欢找茬,逐渐迷失自我

醒读

俗语云:“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

在鸡蛋里掏骨头,相当于没事找事,故意找茬儿。

杠精就是这样的存在,他们总喜欢没事找茬,甚至通过找茬获取快感。

你说喜欢山川湖海,他说山高路远海深危险;

你说人要自爱自强,他说这又不能当成饭吃。

每找到一点小茬,就会沾沾自喜。

得到回应时,继续杠;得不到回应时,接着找。

找的茬越多,抬杠愈演愈烈,他以为那是充实生活;

看别人窘迫,于是变本加厉,他以为自己高高在上。

殊不知,成为杠精以后,正在慢慢拉低自己的档次,逐渐把自己沦为眼界低、格局小的小人;

在别人的世界里刷存在感,自以为是的快感和成就感都要与给别人找茬相挂钩,实属可悲。

短暂的快感过后,其实是灵魂的空虚。

试图找到强烈的存在感,实则活在内心卑微的世界里,与那个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

03

只容纳自己,沦为井底之蛙

醒读

《左传》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而杠精只会无止境放大别人的错误,损言挖苦;却对自己无限包容,放纵自己。

他们容不下他人犯下的一丁点错误,只会一杠到底,没完没了。

其实,越是杠精般的人,越是各方面都过得不如意的人。

而越是硬杠,越不尽人意。即便赢了口舌,却是输了前程。

他们总是企图通过踩压别人的过错来寻求内心的平衡感,实质上处处不如别人。

《周易》有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杠精不允许别人的不同,他们天真的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才是对的。

向来不认同别人和自己有所差异的看法,殊不知这正在暴露自己的肤浅和无能。

智者心有乾坤,容得下自己,更装得下别人;杠精只容纳自己,容不得别人的过错和与众不同。

杠精最喜欢对别人提出质疑和否定,却容不下别人对自己否定的声音。

越是这样,内心就变得越来越狭隘,无限纵容自己的无知,逐渐把自己沦为了“井底之蛙”。

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止步不前,没有进步,丧失前途。

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不争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的格局和气度。

这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我们允许每一种声音的存在。但很多时候,杠精伤害了人心。

杠精的争辩、找茬和无知,其实也正在慢慢的毁掉自己。

余生很贵,不要让“杠精”式人生沦为你的后半生;不要和杠精走得太近,及时远离。

与君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