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纲 与宁化“草仓祠”之魂

 牙梳札记 2023-03-13 发布于福建

 宁化,千年古县,沉淀着许多历史风尘淹没不了闪光亮点,草仓祠当属之一。从“草仓祠”到“大忠祠”的变迁,是因为一位历史名人——李纲二度在草仓祠小憩,并留下 脍炙人口的“揩泪碑”,而在宁化客家千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本文通过草仓祠的历史变迁,李纲的草仓小憩和题诗于壁,以及诸多文人墨客的反应,证实宁化客家人是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的,以及崇拜因爱国而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此为无锡惠山的李忠定公祠的碑文)

   (一)   

    草苍祠,民间也称草东庙,是宁化一座著名古建筑,为宁阳八景之一,后为遗址。李世熊《宁化县志》称:“草仓祠,在邑治西南三里许,祀长孙将军也。将军名山,伪闽之锐将,护刍挽至兹土面没,数著灵蚃,民争庙祀之。宋嘉祐(1056年-1063年)赐额曰'显应’[1]。”草仓祠因朝廷赐额而改称“显应庙”。“草仓祠”出现在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时期,最早称为长孙将军祠,其神明在地方社会称为草仓神。现存最早有关宁化显应庙的记载,见之于南宋开庆年间修慕的《临汀志》:"在宁化县西,地名草仓,长孙将军祠也。将军讳山,闽时锐将,护刍挽至县而没,称草仓将军。后出灵,自是阖县敬信,有求必应。宋朝天圣间,永福、进贤二坊人争土牛,讼于漕台。檄分为二庙,一曰通圣,一曰崇兴。旧传崇兴祠前乃东京孔道,嘉定间,赐庙额曰“显应"绍定初产瑞芝,那守林公 有诗记其事"[2]。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在闽国锐将长孙山死后,灵异获得宁化社会普遍认同,才建庙祭祀。北宋时,当地永福、进贤二坊的民众因为迎春时争执土牛,才分为通圣和崇兴两庙。说明不仅群众崇拜,亦属地方保护神。南宋嘉定年间赐庙额为“显应”,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册封是由于草仓神灵验,“草仓祠”名称维续了近百年。宋代对地方神祠的册封有明确的规定: “自今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己赐额者加封爵,初封候,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学。如此,则赐命驭神,恩礼有序。欲更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3]。”在《宋会要辑稿》中,详细记载了显应庙在宋代的三次册封, “一在宁化县,神威济显应侯。嘉定五年十二月,加封'威济显应乎助候'。十二年九月,赐额'威济显应孚助宣灵侯'。”[4]由此可见宋王朝对显应庙的册封逐渐在升级。

       明代有关显应庙的记载与《临汀志》的说法大同小异。明嘉靖年间 明弘治年间的《八闻通志》载: “显应庙在县西草仓。神姓长孙,名山,伪闻锐将也。护刍至县而殁,县人祀之,凡雨 疫疠,祷之辄应。宋嘉 间赐额。国朝洪武间重修。按旧志云,神姓长孙,新志云姓孙,恐误。"[5]崇祯年间的《闽书》载: "显应庙,在县西草仓。神姓长孙,名山,伪闻锐将也。护刍至县而殁 ,县人祀之,雨 疫疠,有祷辄应。宋嘉 赐额。"[6]明嘉靖年间的《汀州府志》则载: “显应庙,在县南西三里,地名草仓。将军姓长孙,讳山,称草仓将军,每出灵盖,民庙祀之。后因民争,分为二庙,一曰通圣,一曰崇兴。”[7]         同时,民间中也有许多有关草仓神的传说。如城西显应庙创立的传说: 草仓庙祀晋长孙将军,城西有庙亦祀之。闻初筑城时,近西门溪水冲突,啮之基不能立石,匠无如何。有老人搴裳助之,遂固。众疑侪术中无此人,阴尾之出城,至草仓庙不见,入视神像,即助者也,其裳犹湿。惊异相传,遂于筑处立庙[8]

      从这些记载和民间传说表明:草仓祠最初是为祭祀长孙将军而建立的。第二,草仓祠之后得到朝廷的认可,并赐额而改名为“显应庙”而且册封逐渐升级,说明重视程度有加。第三,草仓祠非常灵验,特别是对雨灾和疫疠方面有求必应。第四,当地百姓对草仓庙非常重视,曾经两坊有过争执而一分为二成通圣庙和崇兴庙。在这些记载中没有明确说明显应庙的性质是民间庙字还是官方庙字。但是从“县人祀之”和“民庙祀之”推断,应当属于民间庙宇。

      草仓祠何时圮废不得知,民间传说却又与一位历史名人搭上肩:“南宋抗金名将李纲,曾经数次路过宁化.。传说头一次是从邵武老家赴京时路过宁化的,在宁化县城西的草苍庙住一宿。该庙祀草苍尊王神像,草苍尊王为长孙将军名山,昔闽王(审知)骁将,因护刍挽来宁而殁,邑人立庙祀之。李纲在庙中睡至半夜,忽梦草苍神取其眼睛嵌于木柱之上,醒来后不解其意回至京城不久即被拜为相。回想在宁化县城西草苍庙梦中之事,方恍然大悟,“目"、“木”乃相字,故传草苍神授梦显灵。此后,该庙不断有人夜宿庙中以求神托梦。”[9]  这说明草仓神的灵验崇拜深入到民间,在社会中有较大的影响。

          (福州的李纲墓)

    (二)

      李纲与草仓祠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清《宁化县志》对李纲首次草仓入住传说有记载。李纲第二次入宿草仓是宋绍兴二年(1132年),“绍兴间,丞相以迁谪经过祠下,题诗于壁曰: '不愁芒展长南谪,满愿灵旗助北征。酹彻一杯揩泪眼,烟云何处是三京?’诗后自叙云:'旧岁新皇,光嗣宝历。予被命拜相,献恢复中原之策,上不采用。两阅月,予以观文殿学士出知潭州,今改洪州,夏,又改福州。自洪抵吉、赣来福,道宁化,行倦,憩草仓祠下,因拜神。坐间,思忆二帝有感,作一绝写怀,兼寓行踪云。时大宋绍兴二年壬子夏五月吉。金崇光禄大夫平章政事樵川李纲书。’后人镌诗于碣。”[10]因诗中有“揩泪”而称为“揩泪碑”。“据《宁化县志》记载,此碑'高四尺二寸,阔二尺二寸四分,因碑诗中有揩泪字,遂称为揩泪碑云’ 。1957年,草苍祠因火灾被楚,碑石被移至县文化馆保存, '文化大革命’中下落不明。关于这块诗碑,三种不同版本的《宁化县志》都有详细记载。”[11]   一石激起千层浪,草仓祠因李纲的第二次入宿而留下了诸多的文化烙印。      “嘉靖间(1522年-1566年),知县潘时宜移草仓神于后堂,特祀丞相于中堂,改祠额曰“大忠”。拨民鏖五间,官塘四口,岁收租银,以办二祭,提学副使熊汲为之记。嘉靖三十一年,知县陈绕复新创祠屋三间于堂前以祀公。”[ 12]   从明朝某年开始,“显应祠”就称“大忠祠了”,“显应祠”维续了四、五百余年,真实的情况是虽有“显应”之额,却并未“显应”之实,百姓还是称“草仓祠”四、五百年。

       自潘时宜改祠额“大忠”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知县陈统复新创祠屋三间于堂前扩建,以祀公。明季邑生退公于将军之西偏。……嘉庆间,郡守薛凝度复正公位。久之,民易位者如故。郡守刘国光、邑令姚嘉植乃于前创新祠,专祀公,存古先之议,以正祀典。”[13] 为此民国版县志引用旧志加以注解,”旧志曰:明季乙酉间,邑生以市佣祈祷,率向后堂长孙,而中堂寂寞,遂移丞相并列长孙之西偏。不知潘令君标祠日大忠,为万世立教,不为市佣祈祷计,不以一香一烛为敬也。且长孙之香火,固丞相遗留者,今反令丞相向长孙乞壁光耶!然则荒陂缥缈,亲饮食之鬼,皆得驾丞相上耶。郑教谕名为多士师表,乃懵不识大义,眯目作记,反以唓嗻诮丞相。盖民心昏灭,不解灵旗北向为何指,亦不解忠定为何等人?此忠义沦亡之兆先发于学士之口,类有鬼物凭之者,君子所为哀伤也。有识之士,当急正之,无失潘令君初旨,可耳!“[14] 从中我们可知,草仓祠更名“大忠祠”后,颇受郡、县衙门重视,郡守、县令和知县都亲自参与到祠的规划和建议之中。只是“公”与“将军”的正偏位之祀,民间与官方产生分歧,“公”即李纲,“将军”即长孙将军。原本“将军”为正位,县衙将“公”坐中堂正位后,民或恢复“将军”于原位,或偏神正祀,香火盛于“公”。很明显,衙门祀李纲,旨在为万世立教,弘扬爱国之精神,冀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百姓祀“将军”,只因“将军”乃"开闽尊王"王审知手下骁将,对开发福建有过贡献。且因为本土神佑吾安,灵护民生,何况因老百姓当时并不知晓李纲其人、其事,当时信息庇塞,不知“公”之来龙去脉。清嘉庆年间时任汀州知府刘国光、宁化知县姚嘉植在“大忠祠”前再建新祠专祀李纲。从此,”大忠祠“香火旺盛,“公”与“将军”皆得到祭祀,主次也得到落位。但“草仓祠”的称呼依然在民间沿用,存在着民间称“草仓”,朝廷、文人称“大忠”,主要原因,一是草仓沿用的几百年,百姓成为一种习惯;二是李纲的于壁题诗自叙云中也称草仓,群众更加认可草仓的称谓;三是后世文人祀诗中也题草仓,也题大忠,所以草仓祠一直沿用至今。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忠”的真谛,主要表现在后人对李公的供养上,香火从不冷落。

        李纲的身世毋需赘言,作为南宋时的抗金名将,在当时内忧外患之时,力图革新内政,抗击金兵,终因谗言陷害,无以施展抱负,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物。史上有识之士褒扬称赞。绍兴十年,李纲病逝,离开了这个他记挂了一生的大宋。曾异撰谒李忠定墓词记曰:余尝谓李忠定公纲为有宋吾闽人物第一,道学诸先生次之。他如著述无闻,仅附晦翁门下稍答问一二语,幸而厕大儒之列,此昔人所谓公等碌碌,因人成事者。”朱熹曾对其评价道:“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文天祥也说道:“其道则隆,其运则剥。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陈公辅也曾说:“材大古难用,功多忌更多;忠怀冲日月,谗口肆风波。”林则徐称赞他“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可以说,李纲的政治生涯与岳飞类似,都曾受到奸佞打压,也都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所幸,李纲未如岳飞一般殒命于朝中奸佞之手,使这一代民族英雄得以善终。所以,李纲是宁化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大忠祠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为无锡惠山的李忠定公祠)

         (三)

        “揩泪碑”仅28个字,却充分表露了李纲讨贼复仇、忠君忧国的思想情绪。”而讨贼复仇,忠君忧国,恫乎有余思焉。至今传诵人口,虽三尺童子能扬言之,则夫过化之泽,千 载一日,庙而祀之,固邑之人争先而奔走者也。予惟公忠义之性,与元气周流,常充塞乎天地间,而几先之哲,与敏达之材,果断之气,又足以副所欲为;且器使善任豪杰尤附之。天不祚宋,因于谗邪,使颠沛流离而濒死者屡,可悲矣!“[15]  邑人将其诗及其叙共计139个字立碑刻之,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监察御史元山鲁佩又立一碑,云吊李忠定丞相二首和韵草苍祠下草书计92字。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著名书法家伊秉绶谒李忠定公祠又立一碑,隶书计121字,同时,募刻忠定公游青源山拓本四碑。 因为“大忠祠”,史上慕名前来凭吊名相英灵的文人墨客、衙门命官不计其数,并留下许许多多的诗篇,这些诗文是“揩泪碑”诗歌的延伸,是客家人“大忠祠”爱国的延续,是对李纲爱国壮举的讴歌,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大忠祠的历史地位。例举一二:

        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罗洪先(1504-1564)在《李忠定公绍兴罢相自洪移福憩宁化草仓庙有题潘令时宜即庙为祠用韵寓吊》曾诗云:

   “一言兴废竟谁明,不重南迁畏北征。

      二圣凄凉留五国,孤臣鸣咽望三京。”

又云:

   “此恨悠悠不易明,未排闾阖且孤征。

      旧都安在新祠启,听得游人说蔡京。”

     黄槐开《大忠祠》诗曰:

     "丞相祠堂寄草仓,壁间留句照斜阳,

      一磨出守三持节,千载行人几断肠,

      蝉咽暮云悲旧国,马嘶寒雨立空廊。

      采蘋荐罢空回首,山鸟无声水满塘。”

      南州彭士望《大忠祠》诗曰:

     "七十日留参政事,三千里送谪归人。

      凄惶汴洛无生路,辜负燕云未死身。

      鹃血空啼号望帝,石工欣美托安民。

      诗成列宿元精在,字字风霜泣鬼神。”

      又曰: 

    “三京沦没君双狩,二李居行宋一人,

       俑始汪黄开杀手,权将东澈代公身。

       逐臣溘死犹怀主,弃地求和岂息民?

      万古孤忠芒屦句,半生知己草仓神。”

     赖道寄《题大忠祠》诗曰:

      ”余生沥血哀忠定,死事刍征吊长孙。

       草木尽迎南雨露,江山遗恨北乾坤。

       尘埋断剑精枭石,墨吐荒烟气灭元。

       大义千秋知未改,好将伟节配英魂。”

     伊秉绶《草仓祠诗碑》诗云:

      “靖康建炎一再失,相公作相七十日。

         人谋弗怨汪黄惎,天意早生秦会之。

         九哥那更两宫慕,独有孤臣泣岐路。

        岐路茫茫宿草苍,西风古木声悲凉。”

     李纲(1083-1140)是两宋之际的著名政治人物,其一生突出的业绩是在北宋末年组织“东京保卫战”,击退金兵,保全了京师。这也使他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被推尊为南宋“中兴四名臣”之首。但实际上,李纲不仅政绩显著,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清四库馆臣对他的诗文评价颇高:“纲人品经济,炳然史册,固不待言。即以其诗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寻常文士所及"[16]。正因李纲的政绩、文学才华,以及在屡遭排挤的坎坷人生,及能博得文人和命官的共鸣,因此历朝历代涌现出大量涉及大忠祠或“揩泪碑”的诗歌,无法一 一列举,这些诗歌可以看出:第一,这些诗都是出自后世社会的头面人物,通过以诗的形式祭祀李纲,怀念他的爱国壮举和胆识;第二,“岐路茫茫宿草仓,西风古木声悲凉。”为李纲的政治才华不得位,不受用而感受惋惜,对其坎坷的人生充满着一种悲凉而又叹惜的无奈!第三,“ 蝉咽暮云悲旧国,马嘶寒雨立空廊。”“二圣凄凉留五国,孤臣鸣咽望三京。”告诫人们亡国之悲衰,民不聊生,君凄国辱,捍卫国家疆域和领土完整是“匹夫有责”。第四,痛恨奸臣当道,陷害忠良,误国误君,为一己之私,而不念国家安危,为一嫉之心,而谗佞忠良。因此,某种意思上说,谒“公”之余,以诗表达对李纲的无限崇敬,祀“公”之即,以诗表达对爱国的热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邵武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

       (四)

       ”草仓祠“虽然走远,其遗址也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之中,“草仓祠””大忠祠“已经不再呈现,但它在历史的痕迹中却刻下深深的烙印,历史不会忘记,百姓不会忘记,更令人深思的是通过“草仓祠”我们能够知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

        从“草仓祠”到“大忠祠”的演变,彰显客家人的举国为先的理念。从“草仓”到“大忠”虽然是衙门的引导过程,是为教育民众的爱国的举动。说明宁化在很早就将爱国主义的教育列入到衙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而且不是空洞、教条的说教,而是通过“草仓”这活生生的事例引导民众要“大忠”于国,国之不存,家何附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在当今西方势力演变、抹黑我大中华之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曾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之败与当时那种“国不知有民”和“民不知有国、只知有家”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而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中华民族以那种“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和“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慷慨担当书写的恢弘史诗。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身处和平盛世,繁荣富强的祖国远离了战火硝烟,但守护岁月静好更需要有人负重前行。沐浴新时代的春风雨露,让我们从小家的爱与温暖中汲取无穷的力量,扛起使命担当,守卫大家的和平安宁。

       从“将军”到“公”神的中堂易位,彰显客家人的崇拜英雄理念。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者国之干,是民族的先锋、国家的瑰宝。崇敬英雄、善待英雄才能营造出英雄辈出、急公好义的良好社会环境,铭记英雄是全社会对英雄精神最好的褒扬传承。草仓祠原先祭祀的长孙将军,也是开创闽地的英雄人物,他辅佐闽王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后人的好评。同样,李纲作为生存在南宋年代,国家饱受点火之苦,金兵南犯,奸臣挡道,李纲能够力排众议,坚决进言主张抗金,反对投降,其英雄气概,可昭日月,百姓从”不知“到“知”,从“冷落”到“供奉”,其转换的过程,说明客家人对待英雄的崇拜心理。

       从“揩泪碑”到题“大忠祠”诗篇,彰显客家人的文化理念。李纲自己也许亦未曾想到,他当年在草仓祠题诗于壁,不仅在草仓祠留下了他行踪,更让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谒拜,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李公的爱国精神和不幸遭遇,既赞叹又同情,对南宋的腐朽无能感到气愤。触景生情,留下了许多纪念李纲的诗篇,可以说,这些诗篇对李纲的“揩泪碑”诗都有不程度的延续,名为题草仓,或大忠祠,或草仓遗址,其精神却是或忠诚,或爱国,或御敌。诗的骨子里都渗透着一股客家人"重名节,薄功利”的理念。视背叛国家民族的行为,与辱没祖先,自损人格和气节等同对待。客家人常言: “人带面目树带皮", “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财”,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草仓祠后人诗中,视李公抗金护宋为民族之大义和民族气节,如鲁佩的“南渡已成千古恨,英雄遗泪在亲征。”称李被谪后为不能亲征伐金感到痛不欲生的悲壮,为了保重自己的名节而不肯苟且偷生。

         从“揩泪碑”与“堕泪碑、遗爱碑”同功看,彰显“揩泪碑”的含金量。中华史上,碑林虽多,多以书法名人碑林为主,而涉及朝廷官员的碑林却少之又少。中华史上涉及朝廷官员的有三座碑: 第一座碑,“堕泪碑”亦称“羊祜碑”。堕泪碑碑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为纪念曹魏末年西晋初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羊祜的碑石。 第二座碑,是遗爱碑,位于广州市。为纪念唐朝名臣宋璟在广州任职时,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德政。百姓在广州街头为他立了一块高大的“遗爱碑”。第三座碑,就是揩泪碑。这三座石碑,皆后人所立;而三人光辉形象,则化为百姓心中的丰碑。羊祜所立的是为民碑,宋璟树起的是正气碑,而李纲一把英雄泪,铸成的是爱国碑。用石头刻成的有形之碑终将风化成灰,而留在青史上的无形丰碑则永垂不朽,其受人敬仰的口碑必为后世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10][15]李世熊:《宁化县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  第419页

[2] 胡太初,赵与沐,临汀志(卷四祠庙) [M].福建师范大学据四库全书辑抄本.

[3] 宋史,志第五十八,礼八[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版.

[4]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二十一山川祠,中华书局, 1957年版,第875页。注:《宋会要辑稿中》中,该庙不称显应庙,而称灵感庙,但是从神的封号判断应当是草仓神并且凝有缺字,三次册封中第一次没有记载时间,

[5]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五十九,祠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 396.

[6] 何乔远.闽书,卷之一百四十七,灵祀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 396.

[7] 邵友道.汀州府志,卷九祠祀志[M].天一阁影印本.

[8] 黎彩彰,黎景曾,黄宗宪,宁化县志,卷十二祠祀志[M]. 1917年创修, 1925年铅印本.

[9] 余保云.宁化掌故[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

[11] 马玉良.  李纲在绍兴二年的行踪 —宁化草苍祠诗碑考辨,福建师大学报之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12][13][14] 黎景曾,黄宗宪,宁化县志,卷十二祠祀志[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16]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