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茂松与宁化文庙

 牙梳札记 2023-03-13 发布于福建

                        孔圣人

     人以学为贵,邑凭学为盛,大凡古城,学则倍受青睐,无学不足以成久远,无学不足以立精神,无学不足以成哲彦。古时之学则仰文庙。文庙可是古城文人墨客朝圣和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圣地,是一个时代非常庄严而神圣的地方,多少人来此祈祷孔圣人加持,子孙学业有成,堪挑大梁;多少门生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在孔圣人慈祥的眼光下,不敢有所懈怠,日诵夜吟着那儒家经典,以期待来日在待人处事,立足社会有一席之地,光宗耀祖也!文庙更是一个地方古时文化兴衰的窗口。”文革“后,不时兴这一套,文庙自然遭拆,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文庙又称孔庙、孔子庙、夫子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和孔门圣贤的专门场所 ,也是古代施行教育的官学之地,在古代地方机构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下昭:“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各地。

       宁化建文庙走过一段曲折的历史。因为边远,因为闭塞,宁化儒学远滞后于那个时代。宁化儒学始于天圣元年( 1023年),但是建文庙是直到万历四十三年( 1615年)。这五百九十二年中,儒学多半是寄寓于翠华南麓的光严寺,儒释基本是合署办公,二块牌子、二套人马。和尚念经,儒士吟论语,各不相干。但总似乎有些喧宾夺主之味,正统的中华文化寄寓在泊来的释家寺院里,作为一个崇拜孔孟,推崇儒家的门生来说,心里肯定是酸溜溜的,这点熊茂松尤甚。

      熊茂松素描:萧澹、果断、介然,雅趣

     宁化文庙能够建设,得益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任同知的熊茂松。民国版《宁化县志》循吏志对熊茂松有专门记载,曰:“熊茂松,本府同知,高安人。万历四十三年、四十六年,两县事,新文庙,造金山塔,利民之事,悉力为之。才优政事,剖决如流,未尝为刻核崭截之行,而所至有冰蘗声。莅宁数载,不以家累,自随衙斋萧澹,寄情诗画而已。”清乾隆版《汀州府志》也记:“熊茂松,高安人,万历间任郡丞。不为刻核严峻。两署宁化事,新文庙,造金山塔。衙斋萧淡,恬如也。寻升知府。”作为一名文官,他极为严谨认真。曾两次到福建宁化县任职,新建文庙,并造了一座金山塔。他在燕居之处为人潇洒,淡泊名利,居之泰然。因为为人清廉,政绩突出,没有多久他就升任为知府了。但升任知府后的记载就少之又少,甚为难得。

      《高安辞典》中,更为准确地记载了他离开宁化到知府的一段经过,虽不甚详细,但也使我们能初步了解熊茂松的生平。其文如下:“熊茂松,字蘅皋,明代五伯港(今属瑞州街道)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初任河北沧州知府,有惠政;邻邑讼者咸请质于沧州,声誉飙起。改汀福建州府同知,升刑部郎中,出任宝庆(治今湖南省邵阳市)知府,审案公正严明,断事如破竹,平反无冤。勤政爱民,百姓画像立祠以祀之。居家效友,平生操守介然,为桑梓计则不遗余力。诗文书画脍炙一时。著有《余清馆集》、《东轩遗稿》。”据康熙版《永定县志》记载,熊茂松还做过永定万历年间的倒数第二任知县。

               文庙(孔庙)门楼

       熊茂松的画在中国画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地位,至少也是“画史留名”。他工于山水画和佛像画。清代徐沁的《明画录》记:“熊茂松,字汝辰,号衡皋,瑞州人,能诗工书法,官员外郎。所画神像师丁圣华而得其神,兼山水宗黄一峰。”华侨大学出版的王水香《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研究》记:“熊茂松,清朝,原籍永定,寓居长汀。善文工诗,著有《松涛楼诗草》。”熊茂松的画师从丁云鹏。丁云鹏是仇英之后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他的笔法不下仇英,而高古文雅似又过之。他最擅长的是佛教题材,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既栩栩如生,又庄严肃穆。熊茂松还常仿描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作,其《富春山居图》闻名天下,熊得其神韵。被清朝书画界称为“黄公望画派十六个代表人物之一”。明代朱谋垔的《画史会要》认为他:“山水师从黄公望(大痴道人),佛像师从丁云鹏。“

       同时,熊茂松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其诗诗里有画,其画画里有诗,诗情画意甚浓。清同治《高安县志》所记熊茂松诗有九首,均为七律,以前题为题的有五首,前题者释义为以前已读的书卷;诗题同前一首。写尽高安四时风景、古韵花香。录一首《龙潭化雨》品品:百尺澄潭接大河,/平田翼翼傍城阿。/真仙旧宅仍林壑,/古庙空山长薜萝。/云锁洞门常作雨,/风生溪口忽扬波。/祈灵岁岁沾恩泽,/龙女持瓶几度过。真是朗朗上口,雅趣恒生,赞不绝口。

       从历史的记载中,我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熊茂松的画像:一位清正廉洁,严肃苛刻,萧洒淡泊,处事果断,利民之事,悉力为之之县官,其建文庙绝对是宁化教育史上一大功绩。是一位艺术造诣颇深,诗画绝佳,洞幽烛远之士。

                          棂星门

      文庙:一方宁静、一缕寄托、一份希望、一种古老的神谕和抚爱

       建文庙之前对儒学教育重视的衙吏不乏其人,究竟没有跳出光严寺的圈子,停留在寺里修葺、扩建。唯有此熊公,情有独钟于庙、塔。熊赴宁就任自然就光顾文庙,当他看到宁化儒学教育寄寓在光严寺,又觉得眼前的庙宇显得不够恭敬,虽然各自独立,但楼阁杂草丛生,殿宇頽圮,椽子与栋梁均垂落,好不寒酸,心中顿生重建先师庙的想法,并自为之作记。记摘:爰自己带头捐款并向学界和衙吏倡议,共凑得银两伍百,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府衙,得到二百银两相助。地方绅士名流也齐心协力,支持和帮助新建文庙。于是选材,召集木匠,于万历乙卯年(1615年)七月动工,九月竣工,于是带领秀才们迎请先师孔圣人到新址,按照释门的素斋之礼举行了仪式。环顾左右,殿阁庄严,盛大光明,高大辉煌。可以想象,就算熊茂松万历乙卯一月到任,七月动工,九月竣工,其效益也是堪称极高。不过二个月顶多是主体楼宇竣工,之后应该还有较长的一段续建配套楼宇,县志也只能点到为止吧。

由李振文先生提供的同治版宁化县志中的文庙图

      耆老秋根介绍 ,竣工之后的文庙形似曲阜文庙。庙址在五星路(原称卖鸡巷)县政府后面。门楼和石碑楼是一九五九年遭拆建小礼堂,大成殿(正殿)是一九七二年拆建武装部,泮池及金水桥系九七年拆。门楼是坐西朝东,中轴线整体建筑走向是坐北朝南,左右两侧是回廊。门楼进入向右转便是石牌坊,也就是棂星门,东西各有一门,东为礼门,西为义路门,石牌坊后面是半圆式泮池,泮池上是金水桥,拱形的金水桥,点缀在泮池之上,仿佛是云端的七夕鹊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泮池后面拾阶而上是大成门,又叫戟门,门之东西向分别是名宦祠和乡贤祠。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为一层式整体,飞檐斗拱,大成门成屋门,走过此门便有一个四合院,东西方是回廊,北面是大成殿,即正殿,中间是一个方形的小坪,东西回廊前面各有一颗参天柏树,绿荫下便是翠绿芳草,芳草之外,便是石头砌成的人行通道。大成殿后面是明伦堂,此为文庙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相当于现代学校的教学楼。明伦堂堂上左壁立有一卧碑,堂下左侧为居仁斋,右侧为由义斋,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伦明堂后面是馔堂(同治版县志图是尊经阁),堂之左右建号房,号房之左右各立一门,左门称道腴门,右门称文会。庙的西北向为教官宅,东南向为学门。居仁斋前有浚古井,西庑的后面有鱼池、省牲、斋宿房。馔堂之东为文昌阁,之西为尊经阁。那时,没有学校,孩童入学私塾是一个非常庄重的事情,父母必带孩童到文庙祭拜孔子,祈祷学业有成,在泮池里放生鲤鱼二条,象征鱼跳龙门,将来有所作为,能够报效父母,服务社会。鸟瞰文庙,该是错落有致的楼宇,橙红的琉璃瓦和飞檐斗拱的屋檐,雕樑画栋,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那高高的万仭宫墙,圈地为庙,里面庄严,整洁。外面居家百姓,庙的南向是衙门,门楼对面是宁化大儒人家 ,伊氏世家,这里曾经是清代进士伊朝栋和伊秉绶父子的私邸,秉绶便在此呱呱坠地,昔日豪华的伊氏家园,如今已蠹众木折,隙大墙坏,屋内青苔斑斑,成了一社背铁匠吴师傅的栖息之地,白天锤声叮铛,夜晚门户洞开。

               示意图由刘秋根先生提供草图思路

       文庙大成殿除供奉孔圣人外,还有“孔门四圣”、“孔门十哲”和“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四圣”,又叫“孔门四配”,是指配祀孔子庙的颜回、曾参(shēn)、孟轲和孔伋(jí);此“四圣”配祀孔庙,颜回和孔伋居东,曾参和孟轲居西,共受香火。颜回,又称颜子,被尊为“复圣”,他是进入孔庙获得配享殊荣的第一人;曾参,即曾子,被尊为“宗圣”,他是继颜回之后第二个进入配享行列的人;孟轲,即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继曾参之后第三个进入配享行列的人;孔伋,即子思,孔子嫡孙,被尊为“述圣”,他是最后一个进入配享行列的人。“孔门十哲”,是指“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十位弟子,他们分别是: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孔门七十二贤我们应该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做“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也说“贤者”)七十二人”,这里的“七十二人”,就是“孔门七十二贤”。由于这“七十二人”太多,我们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不过很显然,“十哲”肯定是要在这“七十二贤”中的;颜回位列“孔门十哲”之首,当然,也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两庑则供奉着历代著名文人。

                               大成殿

           文庙背景:命运多舛,时乖命骞,留下一段辛酸的折腾史

       文庙落成,却因地势过低,经常遭遇洪水侵袭,史上几次比较大的洪水灾害志有记载。大清顺治庚寅(1650年),翠城东西溪两河暴涨,城区平地水位过丈。文庙围墙倒塌,孔子圣像腰部以下全部浸水,东西两廊若如浮萍断梗一样,漂泊不定。此时的文庙也许是半萧疏状态,文人贤士也手头拮据,募捐非常微量,通过一年的修缮仅完成正殿的大门。辛丑年(1661年)夏天,洪水再次冲击文庙。乾隆十六年(1751年)五月,霪雨连绵,两溪暴涨,大成殿水深五尺,两庑倒塌甚多,梁木被水冲走。这是天灾。还有人为折腾,顺治十六年(1659年),知县何凤岐听信堪舆人员的蛊惑和胡说,既然改弦易张,翻新了明伦堂、深挖泮池,改变了黉门的模样,装饰了土地祠,改大门而建了青云亭。康熙八年(1669年),又遇暴雨,孔子圣像渍水而毁坏,泮池排水不畅,淹没了石阶。康熙十年(1671年)主管县学的教育主管林翰文又挖深、疏通泮池,更新戟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知县祝文郁等捐俸禄五十两重修。明伦堂原在文庙的后面,万历年间(应该1617年前后)又迁于教谕厅(即文昌阁),天启之季(1625年左右)又迁至启圣祠(即尊经阁)。崇祯六年(1663年)又恢复原来样式。就这样反复折腾,若干年后的文庙已经与当年熊茂松的文庙大异其趣了。

      文庙经历了几次的修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知县袁某建楼于县衙后庙前,俯瞰庙宇,案山案山遭睹,后被知县魏贞庵撤除。雍正五年(1727年)进行重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召集木匠翻新,增高殿址三尺,东西两庑也增高一尺。道光五年十一月(1825年), 专修崇正祠、四箴亭。光绪年间也有重修,并有专记。当然一些修葺并非县署而为,而是民间义举,自愿承接修缮,如道光五年之修,便是邑人巫成尊带领侄子邦铎、邦祐等,捐资八十两,捐田租五石,主动向县署申请维修,称文庙自乾隆年迄今已三十四年未修,请命自愿承接。自然获邑侯嘉奖,择吉日便动工。以石易木,撤旧换新,神龛加以雕刻,金碧辉煌。整个工程下来,竟耗资白银八千两,历时三十个月。也许这是史上时间最长而又侈荣的一次修葺吧!

                               明伦堂

       文庙的折腾堪称宁化诸庙之首,从四迁光严寺,到明伦堂又四迁和三次改弦更张,文昌、尊经、启圣也经常改模换样,足见历任衙门官吏对人才之渴望,然画蛇添足反倒事与愿违。志载自淳熙迁翠华,宋代的进士有十三人,奏名特批的有二十七人。明洪武、永乐共五十六年有进士二人,其中一人为状元,乡试举人也有十二人之多,盛况空前。搬出翠华后,由正德后的一百三十余年,仅获乡试举人九人,落差之大也!

        微风轻拂,老枝婆娑。如今竟阴错阳差地宅于文庙门楼之地,仿佛听到了文庙的一殿一阁、一砖一瓦、一檐一脊、一铃一钟都在讲述着来自历史深处的故事。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蚁一虫,一风一尘都在聆听那位至圣之人发出的无音之声。文庙圮废并不杳远,其隐藏在文庙中的故事还是值得我们约友品茗,叨念一番的。

   2021年12月23日于厦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