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化黄氏江夏郡望的溯源及祠堂堂号梳理

 牙梳札记 2023-03-13 发布于福建

近年,宁化客家文化潮的时兴,带动了各姓氏祠堂、姓氏文化热,作为黄氏江夏后裔,在这种氛围之中,在寻根问祖的浪潮中,我们竟然一无所知己祖源流,那是血指汗颜,无地自容。于是找来几本资料,翻族谱、姓氏文化、祠堂文化,边看边整理,形成以江夏郡望和宁化黄氏祠堂堂号的脉络之笔记,形成一个粗浅的认识和记忆。

一、江夏郡望和宁化黄氏脉络

中华黄氏宗亲的郡望有12个:江夏、会稽、零陵、巴东、西郡、江陵、洛阳、晋安、濮阳、东阳、松阳、南安,尤其是江夏最为著名。

1、江夏郡源流

黄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黄姓出自赢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颈”,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赢氏。传说伯益的后商有十四个,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赢姓十四氏。其中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楚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黄姓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吴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全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黄姓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还有一种说法, 黄姓源自于五千年前的黄帝轩辕氏。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

2、黄氏与“江夏"

这还得从古黄国、古江夏郡的精神源头上说起。

古黄国在河南潢川,建于夏初,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生存了1500余年,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吞并。黄氏子孙以国为姓,除部分留在黄国故地外带着亡国的沉痛散居四方,其中一支迁居湖北江夏。

    江夏郡 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武昌郡,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复称江夏郡。至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历经八个朝代,共计807年。

黄氏亡国后,经过300余年的风风雨雨,这支世居江夏的黄氏开始崛起,黄歇以其天才当上了楚国宰相,封为春申君,成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各地黄氏以他为耀,纷纷聚集于江夏,结束了离乡背井的艰苦生活,使长期分散的手足得于团圆。至此,江夏成了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黄氏称江夏为第二故乡,并以江夏郡“江夏”两字为堂号,称“江夏堂"。黄歇也被尊为江夏黄氏始祖。到了东汉,大孝子黄香,名闻遐迩,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列三公,名震宇内,江夏黄氏臻于极盛,如日中天。

3、 黄氏江夏迁入客家

经过辉煌灿烂的汉魏时代,自西晋末叶至隋末,社会大动荡,汉民族大迁徙。黄氏出现两支主宗分流: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至浙江金华,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金华黄氏;另一支自江夏先北迁河南光州固始,然后于隋唐五代迁居福建邵武,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邵武黄氏。之后,江夏黄氏不断向外播迁。自峭山公南下江南后,峭公商孙徒步大江南北。至明清,隋着海上运输的发展,黄氏裔孙形成庞大的黄氏群落,东渡或南渡海外,迁居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黄峭,双名黄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岗,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享年八十二岁。早在唐朝中叶,黄峭的曾祖黄膺为避战乱,始发于河南光州固始,千里迢迢来福建浦城,其孙黄锡成了和平黄氏的开基祖。黄峭即为黄锡之子,年轻时任过千夫长,千户侯,唐昭宗时任工部侍郎。他正真善良,为官清廉,兴学重儒,于家乡和平镇办"和平书院",此举当时得到各乡的仿效,传为佳话,黄峭共娶三位夫人,即上官氏、吴氏及郑氏,各生七子。黄峭自幼激励他们自强自立,有所作为,在其八十岁寿辰时,遣子十八(留三人孝敬各自生母),带着家谱,出外自谋生路,创立家家业,并赠诗一首"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堂,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宝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即《遣子诗》)黄峭的儿辈果不负父亲的重望,在异地发愤图强,兴旺发达,卓有成就,子孙遍及海内外,成为一支旺族。《遣子诗》代代相传,成了黄峭后裔的《认祖诗》。峭山公第九子黄化公遵父命,从邵武徙居宁化,为宁化黄氏开基祖,被誉为“客家黄氏始祖”

从中华远祖到化公已是一百二十四世。化公作为客家黄氏始祖,后裔可谓人才济济,据黄氏化公宗谱记载,粗略统计入榜进士的,二世有五位,后裔共二十八位。诚然,我不知这族谱中的进士与当时朝廷的进士是否同属一个概念,若属,那化公后裔祖先那是人才辈出。遗憾是历史中留下的记载寥寥无几。

二、宁化黄氏祠堂堂号梳理

就目前祠堂方面有专门研究的非张恩庭先生莫属,他老人家花了几年时间,走遍了全县十六个乡镇,跑遍的村村寨寨,摸底了253座姓氏祠堂,并形成了《宁化祠堂大观》专著,据他2012年形成的调查结果,除一座石壁客家公祠属于公共祠堂外,宁化共有姓氏祠堂为235座,其中张氏有52座,巫氏有11座,李氏有12座,邱氏11座,王氏10座,吴氏8座,曾氏8座,黄氏7座,陈氏7座,廖氏6座,刘氏5座,罗氏7座,邓氏5座,杨氏4座,曹氏4座,上官4座,伍氏3座,伊氏3座,谢氏3座,范氏3座,赖氏3座,余氏3座,夏氏3座,马氏3座,方氏2座,徐氏2座,周氏2座,俞氏2座,何氏2座,温氏2座,雷氏2座,黎氏2座;只有1座的有:丁氏、万氏、毛氏、宁氏、朱氏、卢氏、叶氏、危氏、阴氏、池氏、连氏、杜氏、林氏、孙氏、郑氏、封氏、冯氏、沈氏、邹氏、柳氏、姜氏、童氏、彭氏、萧氏、涂氏、聂氏、滕氏、傅氏、施氏、谌氏、熊氏、蔡氏、凌氏。石壁客家公祠上世纪80年代初建,1995年翻修竣工时,公祠内陈列着历代祖宗牌位128姓,后来增加至160余姓。目前有建祠堂的为65姓。在235座姓氏祠堂中,称为总祠的有石壁镇立新村老市场的张氏总祠,翠江镇小溪村小溪边的巫氏总祠。称为祖祠的有中沙乡练畲村渔潭的张氏祖祠,济村乡済村村古背的黄氏祖氏。称为宗祠的有166座,称为家庙的有56座,称为家祠的有8座,称为古祠的1座。这些祠堂,郡望因姓而不同,堂号各异。不论称谓如何,皆称祠堂不为过,只是它们的辈份高低和范围大小不同罢了。

   黄氏在《宁化祠堂大观中》有七座祠堂,另有一座现在建中的“圣泉堂”未列入,黄氏共八座祠堂,八座祠堂皆属江夏郡望,所以宁化这些祠堂黄氏的远祖是一样的。而自客家黄氏始祖化公入宁后,繁衍壮大,后裔迁徙各地而成为异地新始祖,如圣泉公既从古背迁至宁化城关,成为城关始祖,敬山公又从城关迁至河龙明珠村,而成为此处始祖。当然我个人认为,能够建祠堂的,后裔根系要么家族发展比较快,人数比较多;要么宗亲人才出众,比如河龙明珠村的无双第堂,就出了黄慎这样的享誉全球的艺术大家。在此我将宁化黄氏的八座祠堂,以笔记形式的作个简记!

  1、思成堂

地址:宁化县济村乡济村村古背(古称之为黄洋麻舍)。

“思成堂”是入宁始祖化公祖祠

黄氏入宁始祖化公祖祠。化公为入闽始祖峭山公九子,字维杭,又名宁公(一宁)、阳公(一阳),号大庵,生于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正月十一日午时,居汀州府宁化县龙下里黄茶洋(今济村乡古背村尾)。宋进士,官台州参军、广州刺史、左御史;殁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辛卯二月十六日未时,世寿78岁。妣刘氏夫人,生三子: 道、迪、逵。妣梁氏夫人,生三子:潜善、佑华、孝杰。妣赵氏夫人,生子:奉。妣伊氏夫人,生三子:基(朝科、朝苛)、墴、培。妣李氏夫人,生五子:如虎、如福、如庆、如东、如海。妣余氏夫人,生子:一善。妣朱氏夫人,生子:中阳。妣徐氏夫人,生二子:霆、震。妣彭氏夫人,生子:德(圣惠)。

思成堂乃江夏名宗祠,始建清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 ,光绪二十一年岁乙未(1895年)进行维修。公元2021年进行了由化公宗亲联谊会长恒标先生牵头组织进行了系统性的修缮,并于同年举办的重光庆典,全国各地许多化公后裔组团参加,声势浩大。

神殿祀神祖牌位为:宋一世祖峭公;二世祖化公;三世祖小一、小二;四世祖禀和、大郎、六郎;五世祖七一、七二、七三、五郎;六世祖会公、位公、保公。

    思成堂黄氏辈分子字派分两层:一是以峭山公为一世,统一字派为: “山川航秀,匡正储精。职掌台谏,龙冠丝纶。待命玉阶,调元鼎臣。太平丞相,盛世文英。声腾朝野,望重绪绅。岱宗乔岳,育颖含灵。蠡斯麟趾,经纬云初。秉国之钩,监察衡量。奕世忠孝,积厚流芳。功若周召,武尤鹰扬。辅助君主,官居奎章。绵延瓜瓞,甘一子昌。” 古背造化坛黄氏宗祠,自保公十七世起辈派字为: “仁崇大吉祥,圣贤尚正学。礼义可安邦,远近声名著。登庸庆善良,和平兴华国。诗书振朝堂,……”。

   大厅主要楹联有:

  “忠孝振纲常党藉编名气节宛如东汉,文章垂宇宙诗家派衍门庭别起西江。”

   “祖德宗功启千秋支繁光彩,左昭右穆承尤世源远流长。”

   “怀旧德廉贞忠孝光史册,仰先贤礼乐诗书焕.。

 2、 圣泉堂(在建中)

 地址:宁化县城郊镇连屋村小涓

“ 圣泉堂”是六世祖圣泉公宗祠 

血脉: 化公—道公—稵公—立公—保公—圣泉

圣泉公(保公五子),又名四五郎。圣泉堂(暂定)原址在城东三里,初为圣泉公书院,公西归后,由其子改为祠堂供奉圣泉公,其址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是宁化古时著名的“宁阳八景”之一,系文人墨客吟诵之处,留有诗篇诸多。祠堂周围还建有玄沙禅师发塔。后祀废。2021年,由圣泉公后裔联谊会恒标会长牵头,择址在城郊镇连屋村小涓重建中。

  3、 无双第堂

 地址:宁化县河龙乡明珠村村口

“ 无双第堂”是七世祖敬山公宗祠

血脉: 化公—道公—稵公—立公—保公—圣泉—敬山

敬山公是圣泉公的长子。

河龙明珠村黄氏宗祠系七世祖敬公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过五次维修,六七十年代为下放知青居住,故保留至今。祠堂肖为“虎”形。。敬山公为六世祖圣泉公长子,生卒南宋年间。初葬永丰里板山村庙背,元顺帝至正甲午年(公元1354年)迁葬圣泉公墓左侧同向,陪伴七百年有余。

无双第堂黄氏辈分字派: “圣敬通子得,道彦邦宗正大。嘉允维时茂,贤良啟嗣鸿。中恒宜谨一,光裕尚敦崇.....。”

祠内一对楹联为: “明白诗书江夏文章称第一,珠藏经史颖川瀚墨号无双。”

 4、 肇裡有成堂

 地址:宁化县淮土乡桥头村砂墩下。

“ 肇裡有成堂”是八世祖绍定公宗祠

血脉:化公—道公—稵公—立公—保公—圣皋—和恒—绍定(礼祥公)

圣皋是保公的三子,圣皋次子和恒,和恒长子绍定。

绍定公,字礼祥,于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由三村童家边至淮阳桥头,见其山水环秀,因而家焉。生于南宋庆元戊午年(公元1198年)四月初一日午时,葬后龙山三千树下倒插金钗形子午兼癸丁向。妣吴太孺人,生于庆元庚申年(公元1200年)五月十五日丑时,葬本铁炉坑乌鸦伏田形兼壬丙向,后迁葬石城黄柏岭海眼里。生三子:凡郞、廷、保。

肇裡有成祠始建于北宋元裕八年(1093年),历经12次维修,至今还保存古建筑的风格,祠堂大门上方挂有“瘦飘雄彦”的上眉书, “一代画师千秋稽模”的横區。堂内屏基柱上书有“仰前哲于图书标循吏光文苑,湖旧德出名氏著江夏清春申。”栋柱上书有“族师族谱族因相涯同本,祭德祭义祭统悉重奉光。”还“日之余月之初语徽绳祖,澄不清淆不渴德乃服人。”

其字派是: “……原必德世友,洪运振登荣……”。该祠奉黄氏后裔绍定为一世祖,人口已达18300人。

30年代土地革命时期,入宁红军曾以黄氏宗祠及周围民宅为部队住所,并予宗神前空坪里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吸纳革命青年入伍。反围剿战斗中、红色革命武装在黄氏宗祠设立后方医院。所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肇裡有成祠特有的红色文化基因,值得我们所有黄氏宗亲珍惜。

  5、 爱存堂

地址:宁化县曹坊乡黄坊村墙背,属黄坊村三个黄氏祠之一

“ 爱存堂”是六世祖圣皋公宗祠

血脉:化公—道公—稵公—立公—保公—圣皋(四三郎)

圣皋(保公三子),字淑仁,又名四三郎,讳七一,由济村古背迁大黄家地。生于宋绍兴庚申年(公元1140年)五月初八日酉时,殁于嘉定庚午年(公元1210年)九月十三日未时,葬其处老屋背龟形肩至穴又肖覆钟形甲庚向。妣林氏,绍兴辛酉年(公元1141年)二月十七日酉时生,嘉定癸酉年(公元1213年)八月十七日午时殁,原葬圳头坡,清康熙庚申年(公元1680年)改附公坟右。生三子:大八(原居黄家地)、小八(黄家地迁三村)、三八郎(又名兴八,黄家地迁横锁盖竹)。

爱存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六次维修,保存至今。曾在解放后被占用为国家粮库十余年。肖 形为“马形”。

其字派序列为: “……正朝钦宇仕廷。天道昌仁厚,传宗庆泽长。来英方风起,云彩耀家邦。”

 6、 南釼堂

 地址:宁化县曹坊乡黄坊村巷里,属黄坊村三个黄氏祠之一

 “ 南釼堂”是二十一世祖十一郎公宗祠

    血脉:化公--道公--文公--省察--春公--仁公--潜善--久昌—德公—潭公—念二郎—念八郎—均仲—仕清—五十六郎 —肇基—八四郎—九四郎 —十九郎 —泰三郎—十一郎

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岁辛卵(1771年),经过五次维修,保留至今。建国后被学校公用数十年。肖为“狮形”。

其字派序列为: “正朝钦宇仕廷,天道昌仁厚。传宗庆泽长,来英方凤起。云彩耀家邦,……”。

 7、爱敬堂

地址:宁化县曹坊乡黄坊村中屋,属黄坊村三个黄氏祠之一

   “爱敬堂”是二十一世祖念七郎公宗祠

血脉:化公--道公--文公--省察--春公--仁公--潜善--久昌— 德公 —潭公—念二郎—念八郎均任—仕端—贵希— 百三郎 —千七郎—万二郎—孟二郎—仲二郎—念七郎 。

念七郞(七三郞之子),葬禾坑村尾伏地兔形乙辛向,圹外四围各广一丈二尺。妣罗氏十一孺人,葬罗坑南桥旗岭虎形甲庚向。生二子:原配(乳名五三)、原德。

爱敬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战乱,清咸丰七年被烧毁,于同治二年重建,历经五次维修而保留下来,上世六七十年代曾被集体占用为集体仓库数十年。肖形为“虎形”。

字派是:“……应显永文宣。武源长发祥,荣仍绵远泽。奕叶厚传芳,……”。

 8、 爱慤著子堂

地址:宁化城郊镇巫坊村李备。

“爱慤著子堂”是十五世祖志大公宗祠

血脉:化公—道公—稵公—立公—保公—圣鼻 —和贵—嗣宁—伯九郎 —子富—宗胜 —用文 —得富—永祥—志大

爱慤著子堂亦称秀山黄公祠,该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后经过多次维修, 2010年进行了重建。仿古砖木结构,门楼保留原貌,上厅下廊,中间有天井,左右有厢房,干净整洁。

神龛上有三块牌位:正中是“始祖宋进士工部尚书黄峭谥文烈公暨妣吴、官、郑氏三位夫人之神位”,左边是:“元十九世祖黄公召郎暨张氏孺人之神位。”右边是: “明二十六世祖黄公志大暨夏氏孺人之神位。

平基柱楹联:“凤训猶存晓夜莫忘亲命语,遗型宛在晨昏须芳祖宗堂。”

字辈是: “子德尚志朝,福正起龙元;明良辅邦国,有道绍先贤;秀土能承远,文光可立传;家庭常毓善,洪日运昌延”。

三、黄氏祠堂堂号的认识

八座祠堂堂号的背后,是一组黄氏江夏文化的密码。有些我们可以理解得到,有些却需要时间和资料,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略知一二。

从祠堂供主的辈份上看,江背的思成堂,是供奉入宁始祖化公,所以去年修葺以前称之为祖祠,修葺之后称之为宗祠,辈份最高,化公娶妻九位,分别是刘、梁、赵、伊、李、余、朱、徐、彭氏,刘氏生三儿分别为道、迪、逵,宁化八座祠堂的黄氏后裔皆为道公一脉。道公生四儿,分别是文、武、稢、稵,有五座是三世祖稵公、四世祖立公、五世祖保公血脉。一是曹坊黄坊村墙背的爱存堂供主皋公,和原来城东的圣水堂供主圣泉公,均为六世祖,二位先祖皆是五世祖保公嫡子,皋公是三子故称四三郎,圣泉公为五子,故称四五郎。二是河龙明珠村的无双第堂供主敬山公,是七世主,敬山是圣泉公的长子。三是淮土乡桥头村砂墩下的 肇裡有成堂供主绍定,即礼祥公,为皋公的嫡孙,圣泉公的侄孙。四是城郊巫坊村李备的 爱慤著子堂供主志大公,志大公是保公后十世孙,按照祖宗十八代的称呼:“上九代: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下九代: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志大公的鼻祖圣鼻公是保公的长子,又称四一郎。有二座是二世祖道公、三世祖文公血脉,那便是曹坊黄坊村巷里的 南釼堂供主是十一郎公,黄坊村中屋的爱敬堂供主是念七郎公,十一郎公与念七郎公为同一鼻祖是念八郎,念八郎娶二妻,妣李氏,生三子:均用、均德、均任;继妣张氏,生三子:均广、均仲、均政。十一郎便是张氏三子均仲血脉;念七郎便是李氏三子均任血脉。

建祠时间看,宋朝一座,明朝二座,清朝四座。淮土桥头的 肇裡有成堂《宁化祠堂大观》以下简称“大观”与《黄氏化公宗谱》以下简称“宗谱”出入较大,“大观”称 肇裡有成堂建祠时间是北宋元裕八年(1093年),而宗谱记载是礼祥公生于南宋庆元戊午年(公元1198年)四月初一日,于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由三村童家边至淮阳桥头。也就是说建祠竟在绍定公出生和迁入之前,其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其二,河龙明珠村的无双第堂,建祠时间是明万历年间(1563年 - 1620年),早于祖祠思成堂清雍正九年(1731年),从堂号命名看是这里似乎出现过旷世奇才,黄慎正是无双第堂的后裔十四世孙,慎公生活于雍乾年间,即公元1687至1772年,因此无双第堂建祠时间也早于慎公的生活年代,明珠村是一个非常偏僻旮旯之地,在文化比较滞后的地方竟然出了个这么高雅的堂号,似乎已经昭示这里要出奇才。曹坊黄坊中屋的 爱敬堂始建于明崇祯(1628年—1644年),时间上仅次于无双第堂,二十一世祖与七世祖建祠时间相差无几,可见这一脉根系繁衍甚达。其它几座就都是清乾隆和道光年间建祠的。

   其实,史无记载,最早建祠的应该是城东的圣水堂。圣水堂的来由最早是由圣泉公所建的修身养性的书院,圣泉公百年后,其长子敬山偕兄弟将书院改造成祠堂,供奉圣泉公。也许后裔迁徙异地,祠堂无人管理而被出家众接管,更名为圣水庵。按推算,正式成为圣水堂也是元朝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左右。圣水堂不仅建祠时间最早,还可以说是宁化众多姓氏祠堂之冠,冠于它风景秀丽,而被命名为“宁阳八景”之一,冠于它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留下诸多政客和文人墨客的高雅诗篇。民国版《宁化县志》主纂人之一的黄宗宪曾就留下《圣水清泉》记载:圣水清泉,为宁阳八景之一。据黄氏谱,初为渠族,宋末一世祖圣泉公读书别堅。圣泉为黄幹弟子,不求利禄,隐究朱子学。布政司左参议山阴沈洋赞以飘然出尘之姿伟矣,名世之行云。别堅之前后左右山,皆黄姓业。圣泉卒,即葬此山。泉之子孙将别堅改为圣水祠,祀圣泉木主于正殿,以供岁祀。祠旁加造祭房三间,贮祭器。祠内有井水,洁清冠一邑,名曰“圣水清泉”。圣水祠之清泉也,因离城颇远,招僧居之,关照坟山。”另外,李元仲版《宁化县志》有载,康熙元年(公元1662),僧省超改建丛林,鼎创法堂、方丈、藏阁、塔院。七年七月十五开塔基,掘得断碣。上镌“伭沙禅师髟”,当是“发塔”字也。玄沙一代高僧,有传宁化包括光严寺在内的几座寺庙系他开基,但找不到历史资料。但不论与否,圣水堂有发塔,这里就留下许多历史的神秘感。所以这次恒标先生牵头重建圣水堂,应该说意义是重大的。

既算笔记,虽有些个人孔见和探究,也权当加强印象之举,故未曾征求诸前辈之高见,若有不妥之处,请予以指正!

参考资料:

 1、张恩庭编著《宁化礼堂大观》,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2、《黄氏化公宗谱》

 3、廖康强《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注:礼堂图片翻拍于《宁化礼堂大观》

2022年4月9日于厦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