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文选粹】做昂扬与奋斗的青春代言人

 昵称503199 2023-03-13 发布于湖北

新课标大语文 2023-03-03 11:59 发表于陕西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张珊珊

河南省巩义市高中语文教师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刘广彦、杨文慧 / 责编:苏木

美编:左左


编者按

“废柴”“穷到吃土”“忧伤到颓废”“感觉身体被掏空”等带有悲观情绪和消极色彩的语言在青年群体中泛滥,也将以此为代表的“丧文化”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人情冷漠、对外界漠视、对未来绝望是社会对喊“丧”青年的普遍评价。其实,喊“丧”只是青年群体对生活的苦难所进行的一种温柔反抗,自嘲宣泄之后依旧奋然前行才是他们不变的底色。所以,我们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丧”文化,不应因青年人表面呈现之“丧”而谈“丧”色变,应对“丧文化”现象予以尊重和理解,相信青年人在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挫折时会化压力为动力,做昂扬与奋斗的青春代言人。



做昂扬与奋斗的青春代言人

题目即观点,催人奋进。)

近年来,“丧文化”成为青年文化中一个难以忽视的现象。从早期以“咸鱼”“废柴”等为代表的网络词语的流行,到近几年被青年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佛系青年”“人间不值得”“生活终于对我这只小猫咪下手了”等表达颓废消极、悲观绝望或无所谓态度新词的规模性出现,以及网络聊天中常用的“悲伤青蛙”“葛优瘫”等表情包的广泛使用,“丧文化”似乎来势汹汹,在不知不觉中迅速侵占和充斥了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开篇以代表“丧文化”的流行语和表情包在网络上的泛滥引出“丧文化”话题。)

作为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投射和缩影,“丧文化”的形成和存在有其客观原因。繁重的工作学习任务、激烈的竞争关系、复杂的人际交往、过高的社会期许和过于宏大的自我目标都在无形中为即将步入社会或初涉社会不久的青年群体增添精神压力,这些压力在当代青年细腻的内心感受和旺盛的表达欲望的催化下,逐渐生成了以新媒体平台作为主要表达媒介和宣泄渠道的“丧文化”现象。(现实性分析。指出“丧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客观原因。)

图片

在成为青年群体自我调侃、自我宣泄的一场狂欢后,“丧文化”也引发了很多人对这一现象的担忧和思虑,认为“丧文化”的风靡反映出当代青年群体消极悲观的整体态势,是极不可取应该予以批判的。然而,作为一名青年代表,笔者认为在对“丧文化”进行批判前,应该先甄别是真“丧”还是假“丧”。诚然,“丧文化”成为了当代部分青年人在面对现实压力时,表达内心焦虑的重要窗口,但这种“丧”的表达,实际上也是青年群体排遣压力的一种自我调侃和自我安慰。完成繁重的工作后,在朋友圈发一句“差不多是一个废人了”配上一张“葛优瘫”,通过这种幽默、自嘲的形式,青年人实现了压力和疲惫的宣泄,也借助这种在网络社交平台“撒娇”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理解、关心和安慰的渴望。(应正确看待“丧文化”现象:丧文化实际上是青年群体排遣压力的一种自我调侃和自我安慰。)

图片

在集体生活中,青年人“口头丧”“跟风丧”的情况也广泛存在。“有的人表面上丧得不行,其实背地里同时在考5个证。”在社交中呈现“口头丧”似乎成为青年人较为时兴的选择。在学业、事业中努力奋进的青年群体试图通过“口头丧”的方式避免正面的竞争和比较,维持同龄人间较为融洽、和睦的相处模式,但实际上的努力依然不减分毫。加之在青年群体中,如果大家都说“丧”,很多“元气满满”的人为了避免被孤立,只能违心“跟风丧”。因此,面对复杂的“丧文化”现象,社会应当对这种青年亚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对青年人的实际境遇和内心感受予以关注和理解,不应因青年人表面呈现之“丧”而谈“丧”色变,对“丧文化”全盘否定。(现实性分析。论述青年人“口头丧”“跟风丧”广泛存在的原因及对其应抱持的态度。)

当然,青年群体在以“假丧”为宣泄方式的集体狂欢中,也切忌将“假丧”当“真丧”,不宜过度沉迷、信以为真。青年人应当通过读书等方式丰富精神世界,通过运动、公益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压力排解。在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挫折时,不以“丧”为托词和借口,避免以“丧文化”为精神胜利法,而是保持内心的充实和坚定,正视压力和失败,激活原属于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做这个时代昂扬与奋斗的青春代言人。(照应题目,警示劝导,勉励期待。)

【时代警语】

青年人应当通过读书等方式丰富精神世界,通过运动、公益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压力排解。在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挫折时,不以“丧”为托词和借口,避免以“丧文化”为精神胜利法,而是保持内心的充实和坚定,正视压力和失败,激活原属于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做这个时代昂扬与奋斗的青春代言人。

【思维串联】

图片

【考点精练】

1.下列表述和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作为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投射和缩影,“丧文化”的形成和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B.近年来,“丧文化”成为青年文化中一个难以忽视的现象。“丧文化”来势汹汹,在不知不觉中迅速侵占和充斥了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

C.“丧文化”成为了当代部分青年人在面对现实压力时,表达内心焦虑的重要窗口,但这种“丧”的表达,实际上也是青年群体排遣压力的一种自我调侃和自我安慰。

D.青年群体在以“假丧”为宣泄方式的集体狂欢中,也切忌将“假丧”当“真丧”,不宜过度沉迷、信以为真。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面对复杂的'丧文化’现象,社会应当对这种青年亚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对青年人的实际境遇和内心感受予以关注和理解,不应因青年人表面呈现之'丧’而谈'丧’色变,对'丧文化’全盘否定。”根据这段话,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不少于500字。


【相关链接】

用拼搏消解“丧文化”假象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在这些非典型性格、负能量表达的背后,渐渐顶出了一个叫做“丧文化”的亚种词汇。

年轻人无疑是“丧文化”的主要部落,因为这个游离于主流形态的“少数派”,着实是需要一些新兴物语来打底。以二次元传播、无厘头消解为先锋,加上“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无病呻吟,无法断奶于长辈的依赖,在一波接着一波的视听混淆、压力传导之后,“丧文化”渐成气候,甚至成了个别年轻人标榜的一个性格符号。“丧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我放逐,并认为以个人能力难以改变周边环境,继而以投降的姿态出现。和“夫唯不争”的实力低调相比,“丧文化”附体的年轻群体,在不知不觉中以冷水煮蛙的方式褪去自己和这个社会的有机联系。

图片

“丧文化”的基因,很大程度发轫于日本的“宅文化”。遭遇到“迷失的二十年”,日本社会从比较富裕倒退到发展长期不景气,从而衍变出了强说愁的“丧文化”。再反观我国当下,正是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时期。改革攻坚,矛盾凸显,发展关键,无一不聚集了最大变数,这也给了年轻人发展空间的最大可能。政府、社会、环境,也都在努力为年轻人创业解燃眉之急,筑发展基础,让破土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年轻人当在此刻迸发出自己的洪荒之力,继而乘风而行,拾阶而上。如果把大好青春任由“丧文化”来侵蚀,那真是辜负了这个最好时代。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抛却“丧文化”的自我调侃,奋斗才是当代青年更笃定的信念,坚守理想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这是一个一切付出和努力都会得到回报的社会,只要脚踏实地放手去做,专注而不死板,创新而不妄想,努力过后,定会有出彩青春作为回报。

“丧文化”传播着一种用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绪,而要全面破除其对青年的影响,家庭和社会也要付出更多。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就要鼓励他们培养兴趣爱好,多实践多尝试,感知生活的乐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苦。而学校树人为先,是年轻人思想观念形成的摇篮。若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团队合作,让其感知自然天地,感知友情亲情,付出努力和辛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设更多的心理疏解、辅导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防止他们走弯路;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排忧解难,在关键时刻为他们送去指导和帮助,舒缓其压力,才能有效防止“丧文化”在青年一代身上滋生蔓延。

图片

“丧文化”本来就是种假象,切不可将其当真。譬如,被认为“北京瘫”鼻祖之一的大张伟,实则是不折不扣的“娱乐界劳模”。当“丧文化”都无法映射到“瘫出风格”的大张伟身上之时,广大青年更该醒醒。远离“丧文化”的怪圈,用拼搏替代一切消极思维,中国青年才能赢得更美好未来。

来源:2016-10-02 中国青年网  作者:谢伟锋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