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新干线·散文」严德荣|我们的明天还可以更美好

 谭文峰sdqtneyj 2023-03-13 发布于山西

作家新干线

我们的明天还可以更美好

<<<<<<<<.
飞机在11800米的高空以每小时1100公里的速度在暗夜中飞行,机外温度零下48度,机舱里的人们在舒适的温度中和柔和的灯光下,坐在安稳的座椅上享用着可口的餐饮。这就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给人类自己的享受。从地图上看,从巴黎到西安的航线应该是飞越地中海,再穿过中东和中亚那几个“斯坦”进入新疆,直达西安。然而,真实的航线却是先飞向东北方向,从柏林、华沙、明斯克和莫斯科这几个作为国家首都的城市上空飞过,然后折向东南,直插兰州,最后才降落在西安。这,就是认知和实践的差距。同样,也是我这次欧洲之旅的收获:设想中的欧洲和我所看到真实的欧洲,以及我们与他们的差距。
以前知道欧洲是面积最小的一个洲,三十多个国家加起来还没一个中国大,他们的一个国家充其量只能等于我们的一个省、一个市甚至一个县。以前认为我们有长江黄河,有青藏高原,有东海南海,欧洲那逼仄的地方不会有多好的风景。以前觉得我们有万里长城,宫殿寺庙,亭台楼阁,梦里水乡,欧洲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古建筑。原来一直认为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要看欧洲一百多年来发展迅速,他们不会有多少文明史值得骄傲。然而短短十多天的见闻,让我重新见识了真正的欧洲,对我们自己也有了不少新的认知。  
首先,自豪抹杀不了现实,理想代替不了幸福。到了欧洲,不得不羡慕那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法国的大平原上,田地里和我们家乡一样,生长着大片的秋庄稼,葡萄园比比皆是;意大利的田野里种的多是玉米,瑞士和奥地利的髙山之间,牧场上游走的是牛、羊还有不多的马匹。海洋性气候使整个西欧、南欧冬不极寒,夏少酷暑。阿尔卑斯山许多地段可以媲美我们的青藏高原,多条大河流经的广袤平原让我们的三大平原自惭形秽。比起中国的地形地貌,欧洲唯一缺失的是沙漠和戈壁。欧洲三面临海,却从来没有台风之害。阿尔卑斯山位于欧洲中心,最髙海拔超过了4千米,但是千万年来却没有被荒漠化,反而是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地区。她的雄奇和美丽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们乘坐的大巴从意大利北部就开始进入山区,中间换乘过火车、缆车,穿过奥地利西部和德国的一角,然后横穿整个瑞士,直到进入法国,才告别了这座大山。一路上看不尽的是山顶的皑皑白雪,山脚的青青湖水,山腰缭绕的白云,山上山下幽雅的民居。山环水绕,路如飘带。风景迷人自不待说,最令我羡慕的是那无边无际的茂密森林,更眼馋林中那挺拔通直,根稍几乎一般粗细的树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的林中随便砍倒一棵树,只要截成几段,不用镟也不用刨,就是上好的大梁、檩条和椽子。墨绿色的森林,碧绿的草地,湛蓝的天空,黛色的湖水,都让偏心眼的造物之神一骨脑儿放在了欧洲!
其实就在几千年前,我们这里也曾有过山青水秀的美景,华北有虎,河南有象;敦煌水美粮丰,西域植被繁盛。《诗经》中《伐檀》所描述的,就是中条山南麓的景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我还清楚地记得:仅仅数十年前,家乡还曾是大雁南飞北归的必经之地,那时候每逢深秋和开春,排成 “一” 字或 “人” 字的雁群就会络绎不绝地从头顶飞过,或者在村外的麦田中憩息过夜。我和小伙伴们曾听信了传言,竟在深夜里跑到麦地里去抓大雁,结果奔忙了半夜,只是惊起了几支雁群。一无所获的回到家里后,又都各自挨了一场打骂。短短几十年过去,环境的恶化逼得大雁也改变了迁徙的路线。如今,即使薛丁山再世,汾河湾也已经无雁可打了。
也难怪,全欧洲只有四亿人口,而我们的人口是他的数倍。十多万万张嘴吸干了母亲的乳汁,耗尽了母亲的血肉。

作为仿古建筑的从业者和古建筑文化的爱好者,观赏当地的古建筑是我欧洲旅游的目的之一。众所周知,我们山西是全国地上古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这是我们的幸运。但是如果仔细查勘,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建筑已经由于年久失修,处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状态。其实国内其它地方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纵观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人造的假古迹、伪景点挥金如土,烧钱无数,而一些真正的文化遗产却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其原因我认为是政府无暇顾及或不屑一顾,民间人士痛心疾首却有心无力。以前我总认为我们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到了意大利才知道,这个比我们山西省大不了多少的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数量竟然和中国不相上下。不服气归不服气,几天来我一边游览景点,仔细观察每一座建筑,一边反复思考追究其中的缘由,突然发现一个原因:我们在很大的方面是吃了建筑材料的亏!意大利留存下来的古建筑,从古罗马斗兽场、凯旋门,到形形色色的教堂、宫室,还有威尼斯水上的民居,包括被火山爆发掩埋掉又发掘出来的庞贝古城,全都是石头建造的,保存的时间相对要长久。而我们的祖先有史以来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不仅经不起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更要命的是极易毁于水火之灾。秦始皇的阿房宫不就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了么?古长安、古洛阳,建业金陵、汴梁开封,甚至无数的州府县城哪个没被烧毁过不知多少次?距今较近的“火烧圆明园”,还是欧洲的强盗们干的!如果不是这些,我们的祖宗会给我们留下多少无价之宝!

除了用材的原因,建筑的寿命还得益于欧洲人的“ 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显示在德国的机器,意大利的皮具和瑞士的钟表上,而是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说“ 住 ”吧:且不谈那些规模庞大的斗兽场,跨度和高度惊人的教堂、洗礼堂、钟楼(比萨斜塔也是一座钟楼),还有德奥各国的一处处城堡,这些公共建筑都是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用几代人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付出才建造起来的,当然是登峰造极的精品了。就是他们各国造型各异的民居,也无不表现出他们的认真、精细还有执着。譬如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就是人们先用从数百公里外开凿运来的石块砌成堤坝,把一块块滩涂围起来,然后排出堤内的海水和淤泥,再用巨大的原木一排排的栽满腾出来的空间,木桩上铺上一层层的石头,这才开始在石板的基础上盖起一座座的楼房、教堂、王宫和商业场所。坐着威尼斯特有的” 贡多拉 “ 小船,穿行在一座座” 岛城“ 之间,钻过那数不清的小桥,看着那些坐在自家门口和门洞里的也在看着我们这些游人的人们,我在为他们的处境担了不少杞人之忧的同时,更打内心里佩服他们的从容和对自己建筑的信赖。

最为美丽的是瑞士的山间民居,不论是聚居的村镇,还是孤零零的家户,都是那么的漂亮。一座座的房屋从湖畔、河边散落到翠绿的牧场和高高的山腰。房子的底层都是石砌的,上面的一层或多层都是木屋,有些甚至连屋顶都是木板铺就。房侧屋下,堆放着锯齐劈好的木材。每座木屋顶上,都矗立着不止一根烟囱。傍晚时分,看着这片青山绿水之间,蓝天白云之下,随风飘荡着的缕缕炊烟,别有一番久违了的情思涌现在了我的心头。


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历史上英法、法德、法俄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没有停歇过,甚至还有过一场“百年战争 ”,按说它们之间应该是新仇加旧恨,应该 “ 一个个像那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才对。但今天 欧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的确有些无法想象和理解。他们(主要是西欧)这十多个国家之间的国界边防,更是让我感到意外。当我们的大巴进入阿尔卑斯山不久,导游告诉大家:我们的脚下现在已经是奥地利的国土了。大伙儿都很惊讶,纷纷回头寻找似乎并不存在的国境线的标志。这以后一路走来,从奥地利进入德国,由德国进入瑞士,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田间的一条小路,原野上的一条小河,甚至两座房屋之间的街巷,都可能是国境线。后来的几次出境入境,除了在法国瑞士交界处一座建筑旁边停了一次车,由我们的斯洛文尼亚的司机(也是车主)下去填了一张表格外,大巴车都是长驱直入的。导游解释道:欧洲这些国家的边境线,并不像我国那样,有着标志性的国门,层层的铁丝网,还有大批的驻军、威严的哨兵和巡逻的部队,出入境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儿的居民出境入境就如同走村串户一般方便。随着国与国之间壁垒的取消,关卡的减少,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可谓受惠良多,民众更受益不少。从开始的 “欧洲经济共同体 ” 发展到今天的“ 欧盟”,也算得上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迈向世界大同的有益的探索。欧盟二十多个国家普遍的高福利,不能说和他们国防支出的大幅减少没有关系。就包括我们这次旅游,只办一国签证就可以周游多国,不也是受益于欧盟有那么一个“申根协定”么。

国家的产生和疆域的变化,是由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决定的,其实它就是一个人群、民族、种族甚至只是少数当政者家族的权力和利益的范围。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对国家的观念非常重视,哪怕明知道它只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各朝各代都要求老百姓首先得 “忠君爱国”,我们从小接受的也是类似的教育。所以对欧洲国与国的关系和人们的国家概念,初看就感觉非常惊诧。但仔细想想,就自以为有点明白了:有史以来,整个欧洲国与国之间就没有过长久的固定的国界线。古希腊、古罗马、奥斯曼、拜占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就不用说了,就是中世纪以来,欧洲大大小小的王国帝国大公国,也大都被一个或几个家族统治,各国的帝王后妃都是斩不断理还乱的姻亲关系链接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名叫过来改过去,国土也经常作做为聘礼或嫁妆送来送去。再后来甚至直到近代,欧洲的战争就没有停过,使得国家之间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得利的和操纵的始终只是当权者,而受难的总是老百姓。也许是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让他们的国家观念淡了许多。

欧洲是汽车最早的诞生地和现在最大的出口源。跟我们的大巴在同一条路上跑的大车小辆,却绝大部分都是两厢车,甚至还有奥拓般大小的车子,极少见到豪华越野等大块头的车。据说主要原因是欧洲人不像大部分国人那样喜欢攀比和炫富,汽车对他们来说,只是作为纯粹的代步工具。小车节省空间,容易转向掉头,好找车位,同时还省油。在赞叹欧洲人节俭精神和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也佩服他们要把自己那么大的块头塞进并不宽敞的车里,肯定要受不小的委屈。
车牌上大都有欧盟的标志,然后是代表国别的字母,F打头的是法国车,D字的是德国的,不少小车牵着房车,甚至还有牵着汽艇,那都是从意大利南部海滨度假归来的;瑞士、捷克的车也不少,最远还有英国的车,只是车牌右边没有了欧盟的那个标识。在这里开车,与国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路上看不到监控摄像头,也极少有限速标志和收费站。路边也没有广告牌(城市里也很少有)。据说这些东西以前还都是他们发明的,现在却已经快被淘汰了,而我们的道路上,限速标志和监控已经让人目不暇接,城镇的街头、路口还在拼命加装摄像头。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道路上这些东西也能逐步减少,直至消失。
人在旅途,就是把自己交给道路。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尤其是瑞士的道路,都可以用 “ 完美"一词来形容。尤其瑞士作为多山之国,它的道路建设堪称完美,让人叹为观止。不论是城市乡村,林区牧场,目光所及,都可以看到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伸向山谷山顶,绕过河流湖泊,穿过密林乱石。每条道路不管宽窄长短,无一不是平坦整洁,路面上几乎看不到一处缺陷。即使在远离居民区的山路两侧,每隔一段照样有着雨水篦子和或明或暗的排水沟。真心佩服以敬业著名的瑞士人,他们简直把制造钟表的功夫也用在了道路建设之中。我们乘坐的大巴行驶了几千公里,轮胎仍然干净得像刚从洗车房开出来一般。只是进入法国之后,才发现路面上有了沥青灌缝和挖补过的痕迹;巴黎郊区高速路中间的隔离带和两边的绿化带,也是杂草丛生,椿树疯长。可能是法国人只顾了浪漫,疏忽了管护吧?

看看法国,也是这次欧洲游的一个重点。凡尔赛宫、罗浮宫、埃菲尔铁塔及其内部的藏品、展品,都是人类文明文化的结晶,值得细细品尝和回味。这些自不待说。就是巴黎的城市布局和建筑规划,也是令人钦服的。几百年前的法国人,竟然能够把城市做得如此超前,包括街道、宫室、居民区、文化设施、甚至下水道,至今依然适用,简直令人赞叹。不仅是法国,我们半个月走过了欧洲多少城镇乡村,极少见到建筑工地,唯一的一座施工的塔吊,还是我当稀罕物指给旅伴们看的。想想这么多年来我们全国如同一个大工地,房地产开发、棚户区改造、开发区开发、造修路架桥就不用说了,最不应该的是刚建好不久甚至还没有使用的高楼大厦,一座座、一片片地拆毁重建,爆破的场面还被冠以“十分壮观”。真不知道决策者是怎样想的,他们脑子里有没有 “暴殄天物”、“劳民伤财”、“造孽”这几个意识。

观赏巴黎的一个好的方式就是乘坐游船。游船的起点在铁塔的脚下。它载着游客沿着塞纳河右岸缓缓前行,数百年没有改变的巴黎风光就在游客们面前迤逦展开。游船走得很慢,让我们得以仔细欣赏两岸的风景。这一段数公里长河边的建筑,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极尽工巧,各具特色,但是相互之间又显得那么和谐,非常协调。它们像是同台演出的名角,又像是一群高雅的模特儿,她们之间不是在竞争媲美,而是在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给人以十分舒服的观感享受。游船在绕过了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小岛之后,沿着塞纳河的左岸驶回码头。我数了一下,不长的航程中,游船竟穿过了十四座桥梁,有铁桥,有木桥,最多的是石桥。石头砌成的桥墩上,大都有着精美的石雕,它们或人物,或神灵,或动物,或洋花图案,使一座座桥梁仿佛有了生命,展现出了活力。其中一座石桥的建造方式,采用的是和我国赵州桥相似的双曲拱。也不知道是千多年前两地工匠们心有灵犀呢,还是洋鬼子看了赵州桥以后学着造的。

塞纳河两岸的步道上,不论早晚中午,都可以见到慢跑或快走的人们,其中尤以青年人居多。看来这里是年轻人爱好锻炼,老年人喜欢静养,或者坐在街头桌旁喝上几杯香槟。我们家乡恰恰相反,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或是聚餐娱乐,倒是大爷大妈们拼着劲儿地锻炼身体。想想这也是个有趣的区别。

记得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我国派出了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首的代表团对欧洲进行了第一次比较深入的访问。这些封闭太久的领导们在闹了许多诸如被玻璃门碰碎眼镜、想把冰激凌加热再吃的笑话之后,也确实带回了许多外面的世界和发达国家的真实信息。所以在向最高层汇报时,内参资料用了“石破天惊”来形容领导层的震惊。而我们作为底层的“革命群众” ,不仅还沉溺在自己的“幸福生活”之中,而且随时准备解放美国和西欧“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在受苦受难的人民” 。整整四十年过去了,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渠道更是今非昔比,我在准备欧洲游的功课时,已经把要去的国家的方方面面查询了不少。但是真的身临其地,还是有了许多的惊奇和意外。

欧洲此行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四个字: “见贤思齐”。四十年的变化本来让目光短浅的我已经十分地满足, 看见了欧洲许多好的东西,我对自己国家更有信心和希望了:原来我们的未来还会更加美好。

“ 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句 “革命导师” 列宁同志的名言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虽然有着不少值得自豪的好东西,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不得不承认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即使这些差距如今是在不断缩小,但是却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我们真的还需要向西方学习许许多多的东西。撇开国体和政治不谈,仅仅是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个体素质,道德层面,文明程度,科技水准,环境治理以及工业农业的生产模式, 甚至生活方式,我所能看到、想到的一些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改进的地方。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其实早从清朝后期,中国就已经这样做了。从火车、汽车到工厂、机械,从洋油、洋火、洋碱到洋枪、洋炮,从 “ 德先生”、“赛先生”到民主、宪政,甚至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也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百多年来,尽管中国已经从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成长为大学生、研究生,但终究还处在“学生”的阶段。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从西方实在找不到需要学习的东西了,那就说明我们超过他们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在心里轻轻地对自己说上一句 “厉害了,我的国” ,才算真的问心无愧。
当然,即使那一天果真到来了,我想我们再也不会满世界去嚷嚷。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已经学会谦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