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3年苏联雷达预警核弹,核战一触即发,值班上校:为何才5颗?

 WarOH协虎 2023-03-13 发布于广东

20世纪中期,冷战时期的人类世界突然流行一种“末日文化”。

这种文化最早是通俗小说引领的,小说家们构想未来有一次世界大战,核武器会毁灭现代文明,幸存的人类在一片荒芜中艰难求生。

其实,“末日文化”的流行,是人类在美苏和大战阴影下的一种压力释放,与其每天提心吊胆“明天起来会不会挨原子弹?”还不如畅想一下战争后的生活,说不定自己可以幸存呢?

虽然冷战没有爆发真正的核大战,甚至没有在战争里使用核武器,但的确也有几次险些擦枪走火的时刻。

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人尽皆知的危难时刻。而1983年苏联的“彼得罗夫事件”,则是一次鲜为人知的的博弈。

“彼得罗夫事件”中,故事的主角彼得罗夫是苏联防空军的一名中校,在1983年9月26日,他在雷达上突然发现了苏联遭到美国核导弹的“攻击”。

在接下来的短短半小时里,彼得罗夫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判断这次“核战”信息是一次技术故障,没有将美国导弹来袭的信息上报,从而避免了一次核战的爆发。

事后的调查显示,1983年的这次核战危机的确是一次极端天气引起的技术故障,彼得罗夫以超人的胆识拯救了人类。

那么在1983年9月26日,世界的局势是怎样的?为何当时的人们对核战如此敏感?彼得罗夫当晚遇到了怎样的紧急情况?他后来的处境又如何呢?

一、核战危机:1983年的末日之夜

冷战期间,美苏进行了长达30年的军备竞赛,不仅常规武装在不断扩张,直到1991年冷战结束前,美苏都在加紧制造核弹。

在军备竞赛的巅峰时期,美苏核武库都有上万枚核弹在沉睡,同时有数千枚处于战备状态,在陆基或者海基设备中随时准备发射。

冷战后期,导弹技术更是发展极快,洲际弹道导弹可以跨越大半个地球,美苏之间的导弹一般走北极路线,最快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击中目标。

与此同时,双方的几万颗核弹制造出来都不是凑数的,它们几乎个个都有目标。

在冷战巅峰时期,美苏都决定向对方10万人口以上的“人类据点”进行打击,也就是说一旦开战,哪怕是个小镇子,都有可能分到一发原子弹。

为了增加自己一方的生存能力,美苏又分别建立了“末日系统”,保证本国在遭受毁灭性打击后依然有反击的能力。

万幸的是,在冷战期间,任何一个政府都未失去理智,无论情况多危险,除了早期麦克阿瑟那样的妄人之外,很少有人叫嚣核战。

但在1983年9月26日,上帝跟人类开了个玩笑,北美上空的一次云层反射差点毁灭人类。

首先要知道,事发时的1983年不是个平静的年份。

自此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美国一改70年代的“和平外交”策略,在对苏问题上采取攻势,对苏联的海上和空中侦查、挑衅越来越密集。

此时,大洋彼岸的苏联也没有闲着,从1981年起接连在欧洲军演,著名的“西方81军演”就是应对美国挑衅的行动,把欧洲人吓得够呛。

为了回敬苏联,美国又带着北约在西欧举行军演,双方剑拔弩张,俨然是要开战的架势。

此后的两年,美苏在欧洲和太平洋、北冰洋多次碰撞,互相派遣侦察机抵近侦察,各国的情报系统也乱成一团,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一同出现在莫斯科和华盛顿。

1982年,苏联领袖勃列日涅夫去世,原克格勃领袖安德罗波夫上任,此人的“鹰派”气息不输勃列日涅夫,下令苏军进入24小时战备。

里根也不示弱,在1983年夏天下令部署“潘兴2”中程导弹到欧洲,这种导弹射程适中,但速度极快,在德国部署能10分钟内打到莫斯科,这种效率会令对手几乎没有防御手段。

安德罗波夫认为,这是全面开战的前奏,下令苏军火箭军把导弹瞄准北约诸国。

就在这个火药味儿浓郁的时期,1983年9月26日晚,一个值班的苏联军人在雷达上突然看到5枚导弹向苏联袭来。

二、“我的手放在人类的命运上”

1983年9月26日晚,前苏联防空军中校、时年44岁的斯坦尼斯科夫.彼得罗夫正在和战友们值班。

他们值班的位置是莫斯科附近的一个陆基核武基地,这里有多枚战略核导弹的发射系统,以及一套连接卫星和地面雷达的导弹预警系统。

当晚,彼得罗夫等人的任务很简单,一旦雷达报警,他们要上报信息给克里姆林宫,让领袖决定是否发射核弹。

44岁的彼得罗夫在这里工作了多年,他常年盯着面前的导弹雷达,但是十年来这个雷达从未报警。

原因很简单,哪怕美苏双方都想毁灭对方,但谁都不想毁掉世界,任何一发核导弹带来的后果都是毁灭性的。

9月26日晚上,彼得罗夫和战友聊天打发时间,然后调试设备,此后一个人就能小睡一会,半夜起来换班。

可是两人刚调试完设备,导弹雷达就突然发出预警,代表导弹袭来的红色灯泡疯狂闪烁,雷达上赫然出现了5个闪光点。

这些闪光点,代表着美国的5颗洲际导弹刚刚发射,可能向苏联袭来。

彼得罗夫和战友愣住了,根据他们近期从报纸上得到的信息,美国是有可能发动突然袭击的,因为两国当时正为“大韩航空007号”事件拉扯。

“大韩航空007航班”在9月初因为偏离航线,误入苏联军事禁地,并在苏军多次警告无效后被苏军击落,200多乘客全部死亡。苏联一下子处于被动,在全世界被口诛笔伐。

这起事件中,美国的反应非常大,里根站在人类道义的高度批评苏联,趁机带着全体卫星国威胁苏联要进行复仇。两国在外交上互相讨伐,军队也枕戈待旦。

“难道美国在冒险,要一波带走苏联?”

彼得罗夫和战友紧张万分,他们盯着屏幕上忽明忽暗的5根线条,各种信息都表示这是导弹,天上的侦查卫星也拍摄到了它,打印出来的卫星图能看到光点。

彼得罗夫此时应该提起那个红色电话,把祖国的伟大领袖们从床上叫醒,告诉他们这个噩耗。

按照苏联的紧急预案,美国导弹发射后,往往40分钟到1个小时就能打到苏联本土,雷达系统发现危机后告诉克里姆林宫,5-10分钟之内苏联就要做出反击。

彼得罗夫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晚一分钟报告,祖国灭亡的可能性就大1%。但是一想到打核大战,毁灭全人类,让几亿甚至几十亿人死亡,彼得罗夫放在电话上的手就无法动弹。

“拿起电话,彼得罗夫同志,你在等什么?”

战友催促着彼得罗夫,但彼得罗夫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如果美国要打核大战,为什么不是一次发射100枚、1000枚导弹,而是5枚?”

按照美苏之间的战术,第一波核打击对对方的伤害是最大的,对方毫无戒备,应该追求一次毁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出奇制胜。

苏联防空军们的课堂也是这么讲的,如果美国导弹袭来,那就是全面攻击,几百上千枚洲际导弹一起打来,一次毁灭苏联。

然而,面前的这次预警只有5枚,彼得罗夫的直觉告诉他,这次危机可能有问题,是雷达或者卫星出现了误判。

彼得罗夫需要的就是等待,如果半小时内没有其他地方传来的导弹攻击信号,那就证明这真的是一次设备问题。

三、沉寂半生,彼得罗夫没有被遗忘

在那决定人类命运的半小时里,彼得罗夫的手一直放在电话上,他如果打给克里姆林宫,可能核战就爆发了。

晚年他曾回忆道:“当时我的手放在人类的命运上。

在解释了自己的疑惑后,当晚值班的战友也同意彼得罗夫的看法,果然十几分钟后,雷达上的亮点消失,卫星也观测不到导弹的光线了。

但是彼得罗夫还在紧张之中,他一直等到半个小时后所有设备安静下来,也没传来本土被核打击的新闻,这次的危险才算过去。

后来调查报告显示,当晚是北美上空极端天气,有云层反射出了几缕耀眼的阳光,被卫星捕捉到,卫星系统以为是导弹的尾焰发光,这才引起了报警。

第二天早上,彼得罗夫把晚上的“敌情”告诉了上级,上级当面对他进行了表扬。

但很快,对彼得罗夫的调动传来了——根据上级调查,彼得罗夫和战友没有对当晚的情况进行汇报,也没有在“值班表”里完整反馈,所以暂时调离战略值班岗位。

彼得罗夫告别了自己服务的防空军,送到了文职部门干杂活儿。几年之后,他就被苏军强制退休,在前苏联,这是对犯了错的人进行的处置。

彼得罗夫告别了军队回到了家,和自己的母亲、妻子、儿子住在一起,但1983年9月26日的事情则一直困扰着他。

按照苏军的保密条例,这件事谁都不能说,因此他的母亲和妻子、儿子也都不知道彼得罗夫曾拯救了世界。

一直到1998年,苏联解体7年后,一批档案解密,彼得罗夫的事迹才被外人知晓。

在事件曝光后,这位普通的苏联军官成为“苏联的良心”,不仅在俄罗斯受到热议,欧洲人也对他一片赞美。

为了表彰他为保护世界做出的贡献,联合国授予了他“世界公民”奖项,这让彼得罗夫非常欣慰。

晚年的彼得罗夫住在莫斯科州的一个小镇上,他家里经常接待访客,但彼得罗夫面对任何媒体,都不承认自己是英雄。

他觉得当初自己是在完成军人的义务,毕竟选择不发动核战,也是在保卫苏联的人民。

2017年5月19日,彼得罗夫在自己的家中去世,当时关于他的讨论已经降温很久,除了一些欧洲媒体外,没人报道这位无名英雄的讣告。

后来,德国人还拍摄过以彼得罗夫为主角的电影,这也是对这位英雄的一种怀念吧。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掐断核大战导火索的苏联上校》,江东旭

2、《唯一的英雄》,董国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