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百顺||我所看到的农民进城的几种情况

 乡土蓝田 2023-03-13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人文/村落/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史迹

我所看到的农民进城的几种情况

魏百顺

其实城里人大多都来自农村,超前推几代都是农民,最早的根都在农村,都是农民进城。历朝历代的城里的原住居民有,肯定少之又少。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般富不过三代的,富贵贫贱沉浮轮回,有钱了进城,钱没了回农村,都这样迁徙流转的。

近一二十年进城潮来了,一哄而进。最低进了县城,城里人越来越多,农村人越来越少。只是进城早晚有区别,当然进城早,在城里买房早,身价自然高些,房多,买的早便宜。这是城市化的趋势。城市是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的中心。城里的优势多物质条件好一些,购物方便,医疗方便,特别是都认为城里的学校好,教师好。都挤着把儿孙向城里学校送。

农村学校建的相当的漂亮并不亚于县城的学校,设施也应有尽有,但人们都跟风让娃上县城省城读书。农村学校的老师比学生多已不是个别情况,有好多只好关门大吉了。其实就是大环境一个是街道多,是城,一个是土地多,是乡村。大环境上差别大。论师资,这几年招考的年青老师多,县城和乡村的师资水平应该差不多,沉淀下来的老教师们,乡村的老师水平未必差,多是离居住地近些的,乡村学校管理松散,老师可能轻闲些,娃少老师多。城里的老教师多是关系户,上面不是这个根就是那条线,这个不多说了您们知道的。未必县城的师资就强,但管理上有些差别。城里还是抓的紧。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了,老师看到台下稀稀拉拉的几个学生,讲课也难以起个激情,农村的校长们肯定志高气扬不了,能想象到他们的失落消沉,谁都一样,颓废时床都不想起的。农村学校进了恶性循环。这是第一钟情况,为了儿孙上学进城。

第二情况,现在农村人基本不种地了,就是地多的地方,种地也是机械化,快种快收。农忙时间短,年青人还是在城里打工为主。那里的农村都是一个式子,都是空壳是留守老人守的空壳。能干动活的想挣钱要挣钱只能去城里,工业商业都在城区,开发区。就是捡破烂也得到人多的地方去,没办法要挣钱就得到钱多的地方去。进城务工时间长了自然在城里安家了,先是暂时的,最终成了永久居民了。

最先在城里安家的是岭上和山里边的人,因为最先去打工了,老岭和深山交通不便,穷山恶水,逃之夭夭的心从父辈起就有了,女子远嫁有时条件就是带全家户口的,女子嫁人是逃离山岭的一条好出路。男子倒插门的也不少,见过好几个山里的开明老人让几个儿子都上“河北'的门了。剩下老两口在老家的土房里混日子。曾在医院里碰到过一对老人,说娃不会再回到岭上去了,大不了他俩死了不用出土窑的门,拿泥把门一封万事大吉,从此子子孙孙都永别了这个"苦焦”的地方。山岭地区地理条件越是恶劣的地方,多年前计划生育越好搞,甚至可以放手不管。人口年年是下降趋势呢。多少深山老岭的人被逼出一条路来,早早就入城了,早早占了一席之地。

岭高山深的地方人们出离心切, 其实主要的原因是边远,出行不便山沟野凹导致挣不上钱,穷!黄土地里刨不出个金子,况且山里边地少石头多,岭上都是坡地。人常说:生到那里爱那里,故土难离,故乡情都忘不了的,象初恋一样,脑子里一片白纸时,先画上的是最深刻的。有钱了以后,财富自由了以后,总会叶落归根或念念不忘想叶落归根呢!这也是根在农村的城里人争着翻修老宅的一个原因吧!

第三种情况,现在的学生最差是初中完了上个技校,打工的厂子都在城里或城边上,更多的是向南走了。农村沒有高烟囱,这是一南方朋友在火车上说的,放眼一看就知道没大厂子。北方沒有工业,所以穷,卖了农产品去换南方的电器,一亩麦子恐怕只能换个几百元的手机,据说多年前的手机成本不超过十元的,流水作业造个小电器分分钟的事。财富滚滚向南向东南流动聚集,也从口岸流出国去。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东南越来越富,北方农村除了出卖资源富了个别地方外,以农为主的大部区域确实"稳的很",变化的只是时间前行了。呆在目前的农村实在是没有活路的,就近的打工场所是小养殖场丶小作坊年青人是看不上的。农村、县城建筑业目前不很兴旺但还活着。建筑业挣钱多但苦,年青人更是瞧不起的。干建筑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再过几年就是缺茬了,工价肯定会越来越高的。首先看到这个未来的就是现在的这些行当人,二十年前他们就说过这话,但没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建筑业,去当一线的工人,不只是干一行不爱一行,主要还是出力活辛苦。

科技进步,三D打印,模块建房,工厂化建房只需组装,这些趋势后,建筑一线工人虽然需求会萎缩,但肯定还少不了提瓦刀的师傅,和搬砖的普工。这在将来肯定是个高薪的行当。现实中没有人让娃重蹈覆辙搞建筑,学生们基本都在城里就业了,虽然参差不齐,进工厂的多,搞服务业的多,还有自主择业的。但都不再回到农村周围干活了,更不以农为主了。在城里各种就业各种的谋生,跨出来了就不回去了,人往高处走呢!所以女孩择婿的必要条件是最低得县城有房。据观察绝大部分家庭在城里都有了新家了。

在还能土葬的家乡,现在埋人也机械化了,挖墓、葬埋都是挖机,棺材也是车拉车送呢。只是民风淳朴,传统美德尚在,特别是一遇白事,家家都有人往回赶,要埋人呢,现在打工的天南海北,孔雀东南飞的多。往后的发展肯定是往回赶的人越来越少。

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农村是什么样子呢?

作者简介:魏百顺,网名悟顺。83年毕业于渭南师专。教过书、从过政,喜爱文学,经常抒发一些情感小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