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490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农耕时代,王朝的人口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增加速度却很慢,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造成人口过多、土地面积过小的现象。 到了那个时候,整个世界都会重新洗牌,用最残酷的方式,大规模的减少人口,重新分配土地,建立新的王朝,新的循环。 即使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唐代,也不能幸免。 大唐在辉煌了一百多年之后,从鼎盛到没落,最终灭亡,这是必然的,但也需要一个引子,让安禄山、史思明两人起了反叛。 财政问题唐朝在隋末的战争中崛起,李氏家族与隋代杨氏家族是至亲,亲眼目睹了隋代的覆灭,他们也学到了这一点。 在继承了隋代的经济体制之后,又降低了农人的赋税,使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唐代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盛唐也因此而来。 唐代实行的是“均田制”,这是自南北朝以来实行的一种新的土地制度。与以前的土地私有制度相比,均田制度对土地兼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且使每个人都能种上一块地,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使唐代的农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盛唐的基础。 然而,均田制的弊端也很明显,经过数代的平均分配,唐代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这就导致了马尔萨斯的圈套。 然而到了唐代中期,历代帝王都没有什么建树,到了玄宗时代,更是由攻入守。 因此,均田制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很多地方都恢复了以前的私有土地制度,而且比以前更加严重。唐代的经济根基早已被侵蚀,只剩下一点火星可以点燃。 权力下放大唐的军队强大,国土面积比前朝要大得多,但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这些新的地盘距离中央还很遥远。 而且大部分地区都是大唐的桥头堡,一旦发动攻击,中央的命令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下达,对军队的效率会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中央政府为了便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决定将更多的权利赋予边陲地区。而那些地方的官员,则是后世赫赫有名的“节度使”,他们所处的区域,就成为了藩镇,为大唐的入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前面已经提到,在唐玄宗时代,唐朝从外攻转为防御,而此时,各有实权的节度使便成了朝廷的一大祸害。 这些地方节度使的兵力比中央政府还要多,而且很多地方节度使都选择了番人,而不是汉人。 唐代朝廷数次试图削藩,但最终都以各种理由落空,使得朝廷与地方间的矛盾更加严重,只差一件事情,就可以将两国的关系彻底的激化。 火花点燃了一个火药桶唐玄宗天宝年间,朝中诸臣又提出削藩之策,此次削藩的对象是驻防东北三省的节度使安禄山,唐玄宗最终还是答应了。 安禄山与另外一名节度使史思明联手,发起了一场史上最大的“安史之乱”,将大唐积压已久的弊端全部激发出来。 唐代的中央军数年未开战,屡次被边军击败,安禄山大军直逼洛阳,唐玄宗不得不逃离长安。可是,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又该怎么办? 玄宗最终还是决定重新设立节度使,本来唐朝只是在边疆设立节度使,不过到了紧要关头也管不了这么多,为了应付安史之变,还设立了节度使。 节度使在内陆征兵,为打败安禄山和史思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唐朝的覆灭打下了基础。 从极端的角度来看,唐玄宗设置节度使,无异于饮鸩止渴,大唐的覆灭已成定局。在击败安禄山、史思明之后,新的节度使们,也就是内讧。 唐朝的中央并没有太多的领土,地位和周天子一样,无法掌控整个国家,所以唐朝才会一步步走向他的美好命运。 唐朝的覆灭已成定局,尽管他是最强的国家,却无法逃脱封建时代的限制。只要限制了生产力,改革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坚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解放,这是一个国家长期稳定的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唐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