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女儿,一定告诉她,四种情况下不能善良,尤其是第四种

 晚风是如此温柔 2023-03-14 发布于湖北

我们中国的孩子越来越自我,这是好事,说明家长的教育方法在逐代改变。

说一说我们和我们的父母的教育过程中,最大的不同吧:父母教育我们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父母的教育是含蓄的,通常我们都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来自行揣摩的,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跟父母很像的,就是忽略自己的感受,也要顾全别人,不懂得拒绝;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很多家长不会去忽略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就一定会先顾全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自私”。

我们这一代通常被教育和引导要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先要让孩子承认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感受,顾全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考虑别人。

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一定会越来越独立、有主见、相对自我、有界限,这对孩子来说是好事。

“自私”和“善良”,可以同时兼具

如果选择让孩子从两种品质中选择一种,我宁愿孩子自私点,也不希望孩子单纯的善良。

理由很简单,前者更懂得保护自己,后者容易受到伤害。

当然了,我们不用二选其一,孩子可以同时兼具两种性格特点。

我不觉得“自私”有什么不好,只要同时具备其他品质,自私点是一种自我保护。

我们要教女儿做个善良的人,善良停留在价值观里,善良的人看这个世界会更美好,善良的人,眼睛里更容易看到温暖的东西。

四种情况,一定要收起自己的善良

我们教会女儿善良,同时要叮嘱她施善时要做全面考虑,不能单纯的善良,我们可以善良,但是前提是“保护好自己”。

一、 走在马路上,有人要求帮忙

如果一个人走在马路上,有个健康的成年人过来寻求帮忙,这个时候不能草率帮忙,要先做合理分析。

要引导女儿做这样的思考:马路上来往的行人那么多,年轻的男士也有很多,为什么单独找到你来帮忙?

在未知的情况下,直接拒绝对方的请求,这是最正确的选择。

二、 有人长期让你帮忙

当年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别人,当然可以,但是如果对方长期要寻求你的帮助,这个时候就要思索,是不是要继续帮忙了。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每天下班都会给一个流浪汉施舍,有一天她不施舍了,流浪汉无法接受了,把女孩大骂一顿。

总是去帮助一个人,对方就认定这是你的义务了,一旦开始拒绝帮忙,就会被对方抱怨、谩骂。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说“不”。

三、 拒绝跟任何人去密闭空间

在公开的场合,坏人是不敢妄为的,但是一旦到了没有人的密闭空间,坏人的真面就会露出来。

当一个人在外的时候,收起善良,行善一定是在全面分析以后,排除任何危险的可能性的前提下。不管的对方用什么借口,面对这样的请求,都直接说“不”。

四、 帮助别人之前先保护好自己

生理结构就决定了,女性一定是相对弱势的群体,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女儿,任何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好自己,其次才去考虑帮助比自己更弱的一方。

尤其是离开父母的臂膀以后,在了解情况之前,不能对别人伸出援手。能够保护好自己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是否善良已经不重要了。

冷静思索和善良,缺一不可。理想的状态是,孩子遇事和人,能够冷静思索,能够客观分析,准确判断。

然后优先考虑个人的感受,能够做到自我保护,才去考虑去帮助别人。

宁可只具备冷静思索,之后瞻前顾后,不愿意去帮助别人,也不能遇事不思考,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抱有单纯美好的态度,时刻想着帮助别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保证自己是个好人,是个不去主动伤害别人的人,但是我们不保证别人是好人。

当孩子能够做到这几点,父母就可以放心地放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