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至,连菜市场都有卖的草,大概也只有端午艾蒿了。 端午节在门楣上插艾草,最常见的操作,便是在市场上买几枝艾蒿,有幸生活在郊外的则进山野里寻一些回来,然后随手一扎,在节日当天清晨挂于门角。 这民俗,自小便入了骨子里。 回想儿时,这端午节还是满有仪式感的。 大人要做的从节前三五日便开始了,泡梗米洗枣包粽煮鸡蛋缠彩线等。 小孩子要做的,主要在当日凌晨太阳未出时。睡眼朦胧地被大人叫醒或被小伙伴呼唤醒,手脚已被父母趁睡着的时候绑上了五彩绳。 睁开眼,便和小伙伴们一同向山野奔去,任务是借草木上的晶莹剔透的晨露把脸洗干净,然后折几枝长相精神的艾蒿回来插门上。 却常常是在打打闹闹中湿了鞋子,见了太阳……那时的山峦笼轻烟,那时的空气新如鲜。 城市生活,此乐皆无。 幸而有了一处院子,可以让小小妞略加体会端午节与花草的关联,便生了和她一起扎端午花束的念头。一束艾草,倒立呈现,手法要求低,小朋友比较容易制作。 糖,甚是想念院子,且自比小朋友,也参与其中。 在野外,顺路折了些紫穗槐、野杏枝、山钉子及“辣椒秧”等。 在院子里,则剪了艾蒿、香蒿、马兰(代菖蒲)、紫苏、藿香、酸模、玉簪、类似二月兰、“麦穗草”、“狂野兰”(许多花草,过于野性,识图之后也不易记住名,且象形记之)等。 草材选择,基本对应节日诉求:香草类辟邪去恶,花果类祈愿安康。另也虑及线条感。 三人五组草材,五处需用。 很快成品。 小小妞不愿受限统一草材,最后由她自由组合一束。 一人两束,均等。 先挂庭院屋门。 余者置水养之,今日凌晨悬于屋门上。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此愿有其物理缘由,端午节已入夏,天气炎热蚊虫滋生,容易传播疾病,但古人认知有限,觉得是妖魔作梗,便寄予艾叶与菖蒲厚望—— 菖蒲,形如剑,既驱虫,又能驱魔降鬼;艾叶,芳香奇特,也可驱蚊净气。两者结合,便有了招福辟邪寓意。 清香草一束,愿端午安康。 如果有时间提前准备,缀入一个香囊更好了,也适合更多人参与,毕竟简单又实用。 可惜,匆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