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色有无中

 一洋 2023-03-14 发布于吉林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魅力在于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即可以表达出诸多复杂的情绪。常常是“只一枝梧叶”,却“不知多少秋声”。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十个字是诗,也是画;是实景,也是禅境……它的外延实在是丰富。

    练了几年的书法,总是写不好“无”字。篆隶楷行,无一例外。

    无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舞具起舞的样子,是“舞”的初文。后假借为没有的“无”。

    书法作品中的“無”笔画多,出现的频率也高,一部《心经》就有21个,每一个都要有所不同,写出变化,这很难。

    对于我来说,难的还不完全是这个,把“無”字写准,写端正,写出些微的变化,都可以做到,或者说,都可以学到。难的是一种很复杂,不容易说清楚的感觉:是写着写着,在一长排的文字里,忽然有一个字跳出来,提醒我,这是“無”,于是满心满眼都是这个字,以往的经验也跳出来,提醒我要写好它。

    于是这个“無”就一直停留在落纸正确的维度,很像学生试卷上一道题的标准答案。可它不是我想要的“無”。更大的问题是,我不确切地知道,我想要的“無”在哪里,似乎是“江流天地外”一样渺远;或者其实知道,只是”云深不知处”。

    我倒是很喜欢那些云雾缭绕时候的山峰。一次在外地坐车,公路两旁都是高峻的山岭,路上并没有雾,透过车窗看山顶却云雾迷蒙,仙境一般。还有一些薄薄的云片在山间飘移,像那些不知从何而来,又瞬息即逝的无端轻愁。

    “山色有无中”,山的美不在云雾,觉得有云雾的山美,是在山之外。山的美在山中,在厚朴,在端定,在巍峨,在陡峭;山的美也在山色,在一粒土一块石堆叠的苍莽,在一棵树一株草茂盛的青葱,在一朵花一片叶摇曳的多彩,在一汪泉一泓溪蜿蜒的清亮……

    人说“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没有这么高的禅悟,大多时候在云雾里,看不见山。是时常在山前迷路的人,是时常居于山中,时常处于“无”的状态,却写不好“无”字的人。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居于看不见山的山里的,居于无土无石无花无树的山里,居于削斫掉所有细枝末节的山里。在削斫中,适应培植一种“钝感力”,试图因此而无忧无惧、无悲无喜。

    更多的时候,无言。

    读书,读诗,读词,借文字引流情绪找到出口,也借文字逃遁与遮蔽。只是,文字有太多色彩,难用以遮蔽,有时反而会助长出更稠更密的枝杈来,削斫不掉。

    于是学习书法,练“无”。

    单独的笔画、脱离语境的字词都是不带情绪的,都是在“无”的状态。

    只是一直写不好“无”字。

    也许脱离“无”的状态,先练好“有”,才是写好它的基础吧。

    “山色有无中”,云雾弥漫的时候,山色也终究还是有的,只是需要仔细辨认、寻找……

    在中国古典的哲学里,有的对立面并不是无,而是空。 《道德经》中有一段话是说有和无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即空,空是空间,可容纳,是境界,可提升。而无,却是什么都没有了!

    抛开哲学的思考,单纯从词语本身出发,“空动于衷”总还是好过“无动于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