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回忆:时隔多年,至今难忘在德宏师范中教班学习的那段时光

 冬不拉拉 2023-03-14 发布于安徽

知青上山下乡至今,转眼已有五十多年了。五十年来我经历了许多事情,其中在德宏师范学校中教班的往事最为深刻。

(一) 报名德宏师范

文章图片1

1974年5月,翘首以盼的招工消息终于等来了,引起了陇川县昆明知青的不小骚动。

自从1971年底昆明一些工矿企业下来招工之后,至今已经有两年没有在知青中招工了。我插队的章凤南等社的几个知青也激动起来,隔三差五地跑章凤镇打听消息。

南等寨距章凤五、六公里,与缅甸隔着一条小河,旱季卷起裤腿就可涉水过去,两国寨子鸡犬相闻。五年了,知青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边寨农耕的田园生活,但是招工进企业回昆明,回到父母亲人身边依然是最大的愿望。

首先来招工的是天然气化工厂、临沧商业局、冶金三矿等。因为这些单位都不在昆明,所以昆明知青报名不太积极。

接着,德宏师范学校也来招生了,只招高中生,估计毕业后要留在当地工作,所以昆明的高中知青,绝大多数不愿报名,静观之。我和社上的几个知青也都不报。

有一天我去章凤赶街时,遇到相处得好的章凤区秘书段兴国,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说德宏师范学校很好,毕业后教中学,属于国家事业单位,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我有些动心了,毕竟是国家事业编制,再说了,再等下去,招工回昆明的机会有没有都难说,于是我就报了名。

回到社上,不少知青朋友讲,“好!你这是献了青春献子孙,准备在陇川开花结果吧!”

在等待去德宏师范报到的日子里,昆明教育局师专下来招生了,毕业后分昆明所属各中学教书,坚持下来的那些高中知青踊跃报名,我真后悔,真羡慕他们,没有办法,事亦如此,我还是安心就读德宏师范吧。

(二)校园生活

九月份德宏师范学校开学了,我告别陇川南等社,来到芒市,成为德宏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知青学生。

德宏师范学校位于芒市城边,面积不大,校园环境优美,校舍整洁,路两旁及运动场周围棕榈树挺拔,凤尾竹随风摇曳。

这次德宏师范学校招生专业科目较多,可能是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吧, 除了中文班及四个毕业后教小学的中师班在校本部授课外,其他专业班送到外地学校代培,如地理班在丽江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班在保山,音体美班在昆明,数学班在下关,外语班在楚雄等。

我分在语文班,正合我意,从小就喜欢文科,要不是文革,也许就按我高考填报的志愿去读文科大学了。我们这个语文班,总共有五十多人,昆明知青占一半,另一半是德宏州各县的当地插队知青及民办教师。同学们之间年龄相差较大, 最大的三十多岁, 最小的17岁,但同学们相处得很友好、融洽。

中教班开设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虽然也开设有体育等课程,但课时不多。授课教师来自德宏州民族中学。韦绍翔老师教古代、现代文学作品, 兼班主任;刀宝瑶老师教《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那时候文革尚未结束,几千年的孔孟儒家思想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社会上政治气氛浓,学校也不例外。

两位教师所讲的内容及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有关方面筛选的。

有意思的是,在讲授文学基本理论及经典文学作品时,两位老师滔滔不绝,陶醉其中,意犹未尽,但是最后还是要批判性的做些归纳。

比如讲授“水浒”时,除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写作技巧、基本理论外,还要附和报刊杂志上的说法“宋江是投降派,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讲到韩愈的《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时,也要强调“道要讲无产阶级的道,不能讲封资修的道”之类……

当时所发的讲义第一页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如:“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等。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得以如饥似渴地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阅读与欣赏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除了课堂,图书馆就是我们的最喜爱的去处了。

同学中也互相传阅一些文学作品,有的同学还积极写作投稿,宁海留、施长根的文学水平高,诗文经常发表在德宏州团结报上。在那段时间里,我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受益匪浅,至今难忘。

文章图片2

中教班陇川同学与老师合影(后排左一为作者)

德宏师范学校的课外生活也还是丰富的,生活中,印象较深的就是砍柴了。学校食堂煮饭、炒菜都烧柴禾,所以每月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南山砍柴,要翻两三座山,来回十多公里。尽管大家都是知青,农活也干了几年,但是上山砍柴这种活计还是把我们累得够呛,砍柴要出力,挑柴肩膀痛,还有爬山下坡,每次砍柴回来腰酸背痛衣服都湿透了。

学校还有一个天然山泉水的游泳池,虽然不大只有正规游泳池的一半, 但已经令人高兴无比了。课余时间,那里是游泳爱好者的天堂,我成为了那个游泳池的常客,只要有空我就会去畅游一番。

学校有块篮球场,课外活动时间几乎没有被冷落的时候。我们班的几个 “球花子”经常与别的班开展比赛,同学们就去当啦啦队,助阵加油不亦乐乎,在学校举行的篮球比赛中,我们班篮球队获得冠军,课余还经常与其他学校及单位开展比赛,在当时也属中上水平。

德宏师范学校的师生中,有不少是来自各县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他们能歌善舞,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我们班的知青学生戴有明二胡技艺十分了得,他拉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配合教学,学校还组织我们到陇川景坎农业中学开展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我们与那里的师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半个月的深入调查采访,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景坎农中招收景颇族、傣族、崩龙族、阿昌族,还有偏远山区的汉族学生,都是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学生们的住宿、伙食、学杂费全部免费,费用完全靠学校组织师生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劳动自给自足解决。当时学校有300 亩田地,饲养了300头猪,这样全校师生吃饭问题粮食蔬菜及肉类就有了着落,学校还养了70头水牛用来犁田,还购置了大型拖拉机2台,手扶拖拉机5 台,以及打谷机、碾米机、粉碎机等一批农业机械,既解决了学校生产劳动的需要,又能够提供学生教学实践的需要。

学校除了开设有文化课外,还开设了农业技术(水稻、甘蔗、亚热带农作物栽培)、拖拉机及汽车驾驶修理、农业机械等课程,这种既学文化又学技术的教学,深受各民族学生们的欢迎,许多学生毕业回到家乡后,成为了寨子里的生产能手及带头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种植了甘蔗,糖厂收购,解决了学校供电、基建、购置设备资金等问题。

景坎农中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对我们这些即将走上教育岗位的中教班学生来说深受感动与启发,在撰写及讨论调查报告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认真修改补充完善。最后我们中教班撰写的调查报告《前进中的陇川景坎农中》受到州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景坎农中一炮打响,校长郑俊章也成教育界明星人物,不久便调到陇川中学当校长。

遇到节假日,我们知青学生还经常被班上的傣族、景颇族同学邀约着去他们的村寨玩耍做客,使我对外五县的风土人情民俗有了更多的认识,也算是一种了解社会体验民情的课外活动吧。

(三)青春年华

德宏中教班同学中有一半是昆明知青,年龄都在二十五、六岁左右,正值青春年华,而傣族称呼男知青为“帽淘”(老伙子),称呼女知青为“少淘”(老姑娘),意思是早就该讨媳妇或嫁人了。

那几个三十多岁的民办教师倒是都已经成家,有儿有女,大家调侃说这次来上学他们是来“镀金转正”的,毕业回去就是拿工资的正规教师了。

同学中大多数还是单身,只有少数名花有主。

比如来自陇川贺门寨的昆三中高六七届4班的宁海留,与寨子里有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傣族姑娘岳小安成婚;来自陇川芒丙寨的昆三中高15班白丽兰与在陇川当小学教师的同班同学余兆利是一对伴侣;来自陇川顺满寨的昆三中高14班的戴有明与来自陇川拉孟寨的昆明二十一中初三的漂亮女生周和平是一对知青恋人。

对于大多数知青来说,在农村时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生存环境,再加上前途渺茫,找朋友谈恋爱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书读有前途,所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男女生之间互相追求产生恋情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班同学之间谈恋爱“成对率”蛮高的,最后成功了五对伴侣,比江苏电视台的婚恋节目《非诚勿扰》成功率还高。其他班的学生戏称我们中教班为“恋爱班”,学校老师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影响教学秩序,不影响校规也就随其自然了。

最感人的是来自盈江的昆二十四中高一男知青施长根追求来自芒市的昆十一中高三女知青付渝的故事。

施长根与付渝两位同学成绩优秀都是班上的尖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学霸”,在学习上他俩互相帮助,在生活上每天施长根帮付渝打早点,中饭、晚饭从食堂打了也在一起吃,另外还经常去芒市街上买些美食品尝享受。毕业后施长根分配到盈江油松岭中学,付渝分配到芒市风平中学。每逢星期六,施长根就翻山涉水去看付渝,抄小路,不怕路途艰难,只盼早日见面, 结婚一年后,施长根调至芒市潞西县师范学校,结束了牛郎织女的日子。

当然,爱情是甜蜜的,结果也各自不同。

班上有一位性格开朗,风趣幽默的男同学Y,深受大家喜爱,自然也有不少女生追求者,但是他钟情的是其中一位来自盈江的漂亮聪慧的女知青Z, 男才女貌,情投意合,毕业时,在Y的要求下,学校将其与该女生分配到了同一所中学,可谓情深意笃。遗憾的是,后来该女生的父亲平反落实政策后将爱女工作调回了昆明,是距离遥远的原因还是父母干预的结果不得而知,这桩恋情最终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虽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是也在班上选中了我心中的女神,遗憾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得知她心中已经有了那个他,我只有主动撤退,真心祝福她幸福,至于我的那一半是如何来到我的身边,那是从德宏师范毕业以后的故事了。

文章图片3

2022年德宏师范中教班部分知青同学合影,后排左一为作者。

德宏师范学校毕业后,我们回到了各自的县,大部分同学分配到县中学或者区中学任教,没有多久都成了所在中学的教学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我回到陇川后分配到陇川中学,当时学校政治课缺老师,所以安排我教政治,1981年我调回昆明。

光阴荏苒,转眼我从德宏中教班毕业已四十六年。好多事已淡忘,但在中教班的那些人那些事,仍记忆犹新。它是我知青时代美好的一段时光。

(知青情缘荐稿,编辑:刘乐亮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