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雨轩散文:《武功山夏游》 (147#)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23-03-14 发布于江西

图片来自网络

2023~3~14日11:07~12:07分制作MP。



武功山夏游

紫岚/文

       天色渐昏,太阳已西斜。我们这个十三人的“旅游团”,正向海拔高度为1918.3米的武功山主峰——白鹤峰进发。行列中有三名少年,我女儿菲菲是其中一个。我们现在已到达寒婆岩下,寒婆岩这名称是由岩石的形状酷似冬天里老婆婆盘膝而坐得来的。这里怪石嶙峋,地形险要,抬头仰视,岩石似乎就要滚将下来。

       我们已爬了三四个钟头的山,大伙儿都觉得腿有些发酸,便在岩下小憩,一面七嘴八舌,兴奋地议论着。艳红如血的夕阳下,峰峦层层叠叠,恍如傅抱石和关山月二位画家的杰作《江山如此多娇》。山脚下,一条公路伸向远方,在苍茫暮色中尤为显眼,不由我想起明代本省名士解缙的一幅名联:“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这老天爷,说暗就暗下来了。当我们行至雷打峡时,眼前就只有迷迷蒙蒙的一片。这一段路地势最险,下临深谷。路面既陡且窄,路面上石块高高低低,有些石块踏上去还“蠢蠢欲动”。年纪稍大些的黄荣华校长,前面的人不时拉她一把才能上去。即使是小伙子大姑娘们,在这段路上也只有小心翼翼,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儿离白鹤峰顶庵只有一小段路了,海拔高度我估计在一千六七百米。高空的气温本来就比较低,现在又恰好穿行在一团大大的雨雾中,更觉得寒气袭人。几道手电的亮光,穿过扑面而来的雨帘,穿透夜幕。大家互相关照着,行进在崎岖的山道上。转过一个山坡,前面忽然出现星星点点的亮光。“到了,到了!”我们一个个兴高采烈起来,就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待近得前来,只见路两旁散落着十数个形状不一的用雨篷布盖成的棚子,其中有专供游人住宿的,也有饮食点,而许多棚子里都挤满了人。经过一番周折,我们也住进了一座油布棚,里面两张用木板搭成的大床铺,每张大床铺可挤睡六七人。山上的雾露很浓,床铺上的被子都有湿渍渍的感觉。离我们住的棚子不远处有一眼两米见方的山泉井,这里的泉水凉极了,用它漱口时牙龈都快要给冻得没有感觉了,水一沾上皮肤,浑身就冷得直起鸡皮疙瘩。我暗自感叹,这里真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啊!

       爬了半天山,大伙已饿得肚皮咕咕叫,就在山顶附近的葛仙庵里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顿晚饭。说是狼吞虎咽,其实也就几个小菜,胃口虽然不错,可这烹饪技术实在糟糕得可以。也难怪,用竹篾围成的厨房四面来风,一堆乱石垒起来的临时灶,有吃的也就不错了。

       我打量着这个名驰四方的庵子,房子是土木结构,盖着瓦,庵中供着几尊神像,可能是葛仙之类的。昏暗的烛光下,神像的彩衣倒也闪闪烁烁。一位道长模样的老人正领着徒儿作揖打拱,口中念念有辞。山上的风可不信这一套,呼啸着灌进庵内,在不长的时间里,好几次将神案上的烛火一齐吹灭。顿时,屋子里黑洞洞的,真有点阴森可怖。若不是仗着人多,恐怕非毛发皆竖不可。别看这葛仙庵现在还远远比不上一些名山大刹气派,可来历却并不简单。据《萍乡县志》载:东汉葛玄、东晋葛洪先后来这里修身炼丹,自宋代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书赠“葛仙观”一匾后,武功山更是名震千里,香火异常旺盛。明代开朝之初,武功山达到鼎盛时期,山南山北庵堂寺观三十余所,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来,留下的诗文颇为可观。徐霞客也曾来此考察,撰文收入其《徐霞客游记》一书中。葛仙庵始建于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旧址在“吊马桩”后山窝处,庵系石墙茅顶,当时人称“茅庵”。唐乾元年间迁建山顶,称“顶庵”,又称铜瓦殿。宋代皇帝多崇尚道教,宋徽宗、宋理宗对葛仙都加有封号。




明世宗皇帝也曾派人朝拜武功以祈母福。明末清初迁建现址,石墙铁瓦,占地5400平方米之多。后又几经兴毁,现庵为1985年修复。几年来,登山道路也经过了修整。自萍乡电视台播出了武功山旅游专题片后,游客大增。刚开放武功山旅游区时,在山上只有自带毛毯等物露宿,后来这里搭起了油布棚,游客的住宿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我们睡下时已近午夜时分,然而直至后半夜,还有一些游客陆陆续续地乘夜凉登山而来,询问声、犬吠声闹成一片。尽管如此,由于过于疲劳,我们还是很快进入了梦乡。

       次日凌晨四时不到,外面就传来杂乱的脚步声。一声招呼,我们这个“旅游团”的全体成员便一跃而起,一个个弓着腰钻出帐篷,向峰顶的观日台走去。我原本没有答应我们这支队伍的组织者昨天来登山的,只因我略通摄影且有一架照相机,大伙便硬拉我参加,致使我匆忙中只穿着短袖衫和短西裤。这里的气温低得很,要不是同来的老何借给我一条长裤,我肯定要被冻得打哆嗦。我上身只穿着短袖衫,双手交互着不住地磨擦胳膊,仍然抗不住凛冽寒风的侵袭。经过葛仙庵时,见那些昨晚没有住上帐棚的人们挤靠在屋檐下跺着脚以取暖,我暗自庆幸昨天比这些人先到一步,否则我们现在也是正在这里通宵达旦地“列队操练”了。

       从暗淡的星光下,我依稀看到峰顶上的草长得很茂盛,深可没膝,然而却见不到一棵树影,这可能是因山顶风太大,树不易成活之故。天穹四垂,山顶还没有云雾,星星们正朝我们调皮地眨着眼睛,似乎是欢迎我们来和它们作伴。四下里静悄悄的,只有人们偶尔一两句交谈声和呼呼的风声。




  观日出的人们等了一阵,总不见太阳起床的信息。人们耐不住山顶的风寒,便一个个猫着腰进观日台的古坛内去了。这观日台分为山门和古坛两个部分,并非真的一个台子。古坛是一间全用乱麻石砌成的屋子,空间也并不大,里面供有石雕神像。墙的上方有两个咫尺见方的窗口,入口处也没有门。风,似乎也忍受不住外面的低气压,拼命地挤入石屋子里来凑热闹,冷得我们要命。不知过了多久,有人打亮打火机看手表,说天快亮了,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出观日台去。

       记得数年前我曾登上峨眉山,因同事老曹身体不适,在峨眉山千佛顶没有过夜便下了山,因此没能见到山上日出的壮观,至今仍有后悔之意,这一次可要好好看一下日出了,这也是绝大多数游客登白鹤峰的主要目的。对于武功山的日出,清人林逢春有一首《登顶观日》诗,写得很形象:

屹立摩天众壑空,金乌光射海门东。

羲轮驾涌三山去,晓色辉涵万目同。

野马驰飞天际白,烛龙衔上岭头红。

却与浑沌初开景,尽在鸡鸣起视中。

       正遐想间,天边泛起一丝丝的亮色。然而,千山万壑却还是黑黝黝的,几乎辨不清楚山峰的轮廓。随着曙色的渐渐扩大,天际的峰峦呈现出剪影,观看日出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山顶,一团团巨大的云雾从别的山头上疾驰而来,从我们的头顶飞过,并且不断地变换它们的形状。有时,它们紧贴着山脊卷过来,我们置身于其中,仿佛也能腾云驾雾了。天空,仍然是那么深邃;大地,仍然是那么静谧。群山象是大海中的波涛,正向着东方奔涌。无数峰峦相互交错着,又象是大海中的礁群。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山谷,弥漫着乳白色的雾团,形成一条条弯弯曲曲的雾的河流。它们的发源地,便是我们站立的地方。一簇簇姿态各异的云朵横过峰顶飞向天边,一股股雾流以排山倒海之势泻向那条条雾河。




“快看,太阳,太阳!”好多个兴奋的声音差不多同时喊出。其实,人们又有哪一个不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同一个方向呢?所有的相机镜头都是对准着东方,等候那一瞬间变成永恒。天际处,横铺着一层又厚又长的云雾,长得看不见尽头。这云雾的上面那条边好直好平,呈现透明的桔红色。看上去太阳离这条边约一尺左右,露出的部分不过是它直径的六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象一弯下弦月,它那红里透黄的色彩,蕴含着一天的希望。一会儿,太阳露出了整个的圆形,但还没有接触到那云层的边缘。它象是一颗巨大的煤球在熊熊燃烧,放射出桔红色耀眼的光芒,映红了它自身周围的云霞,照亮了大半的天幕,远处的峰峦也更加明晰了一些。我正要拍下这难得的一瞬,却不料一团好大的淡灰色的云从山后翻越过来,挡住了眼前这壮丽的景色。急得我直跺脚。好在那太阳也似乎善解人意,它并不急于冲出那“地平线”,我总算捕捉到了这迷人的一刻。约摸又过了几分钟,太阳终于冲出云层,一刹那间,大地呈现一片金黄。山坡上,在人们震撼深谷响彻苍穹的欢呼声中,按动相机快门的“咔嚓咔嚓”声响个不停。我们终于看到了武功日出,将那辉煌的一瞬,深深地印入脑海,刻在心中。

       离开山顶下到葛仙庵山门前,我仔细地观赏起来。山门是用长方形的石条砌成的,高约一丈,上刻“白鹤峰”三个苍劲饱满的大字。门两旁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凹刻黑底白字楷书石联:“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这幅楹联很有名气,我还在童年时代就曾听父亲说起过。庵后是一片大草甸,深深的青草铺满山坡,当山风吹过,草甸宛如一匹巨大的绿锦缎在大江中濯洗,随波涛起伏;也使人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诗句。

       头天下午因急于赶路,途中还有不少风景点我们未及细看。如几可与黄山迎客松相媲美的武功迎客松,寒婆岩下的飞来石,还有白龙潭、仙池、尽心桥、“仙人下棋”等。至于武功山的其他景区内,景点就更多了,什么“虎头山”、“神龟探海”,什么“穿云石笋”、“千佛塔”,什么“七姑洞”、“乌龙瀑”,真是数都数不过来。武功山绵延八百里,处处风景宜人,处处有美丽动人的传说。站在这武功山的最高峰,面对这层峦叠秀的壮丽画卷,我似乎听到了心中的呼喊在群壑中激起的巨大回声:武功山,你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你是我们故乡的骄傲!

(作者按:此文作于1994年,而实际上这一次登武功山为1990年夏天。当时我尚在万龙山乡人民政府任职。紫岚,为本人笔名之一)


此文首刊于“濂溪文学丛书”B卷《岁月流痕》P28~P3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