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获得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失语者云骧 2023-03-14 发布于广东
图:池文清《海的眼睛》,侵删

全文1704字,预计阅读8分钟

这是个大问题,不敢说什么大话,算是提供一点参考吧:

我觉得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不断阅读、阅历,读万卷书(知),行万里路(行),知行合一,建立你的知识框架和认知体系,你才能将事物纳入你的彀中,掌上观纹(就是字面意思,放到掌上细细观察它的纹路,看清它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极其复杂的,基于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往往只能通过我们自身单一的视角和维度,看到极其有限的一个点,一条线,至多一个面,很难窥其全貌,更遑论洞察其本质了。

甚至很多时候会出现,我们用一个方法,能逻辑自洽地解释所有现象,但就是没办法用这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a²+b²=c²,我们把a=3,b=4,c=5套进去,等式完全成立,完全正确,我们就自以为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洞悉了其本质,但殊不知,把a=6,b=8,c=10套进去,等式一样完全成立,完全正确。而这样的数组,还有无穷多个。

这就是没有系统的结构性思维导致的结果,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和复杂性,单一角度和单一维度的方法,不可能解决多角度和多维度的问题。

系统的问题需要系统的方法来解决,而这需要你建立你的知识框架和认知体系。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建立知识框架和认知体系呢?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手知识→深度缝接→知识晶体→消化践行→输出教学→梳理经验→总结规律→搭建框架→形成体系。


01

一手知识

大部分人读的书也好,听的课也好,看的视频也好,都是二手、三手知识,经过别人不断加工包装,甚至扭曲过的,早就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

这样的书,这样的课,这样的视频,不读、不听、不看也罢。真要读过去、听进去、看下去,你再以此为判断依据,为参考坐标,那你由此得出的所有的结论,都会是错误的。

所以首先第一步,你得保证你吸收的知识是一手的,哪怕不是一手的,也得是可信度较高,能量密度较大,没有经过太多包装的二手的。三手、四手知识,则一定要有多远躲多远。

也就是说,你的基础架构底层逻辑信息源头,一定得是夯实、牢固和可靠的。

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才能进行第二步:深度缝接。


02

深度缝接

那什么是深度缝接呢?

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里说,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所以深度缝接就是把一本书、一堂课、一截视频里的某个闪光的知识点,像缝扣子一样,缝进你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这样一方面能极大丰富和完善你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这些闪光的知识点也能够牢牢稳固在你的知识结构中,真正把这些知识据为己有,化为己用。

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视频,结果什么也没记住,除了当下受了点震撼和启发,过后就全忘了?

说穿了,就是他没有进行深度缝接。


03

知识晶体→消化践行→输出教学

光把知识进行深度缝接还不够,你还得把这些知识进行打磨、抛光,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凝结成专属于你自己的知识晶体。

再然后就是去消化践行了,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消化践行的过程也是一个再打磨、再抛光的过程)。没有实践和行动,知道再多的知识,懂得再好的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

最后就是输出了,以教为学的效果是最好的。浅层学习满足于输入,深度学习则注重输出。

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技巧是费曼技巧,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把任何东西转换成自己的语言,都是一个再深度消化的过程,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它、记住它、运用它,这其实也是一个再深度关联和缝接的过程,更是一个凝结知识晶体的过程。


04

梳理经验→总结规律→搭建框架→形成体系

剩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经过上面几轮反反复复的缝接新知识,凝结知识晶体,想必你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也掌握了不少的规律。

这些经验也好,规律也罢,一开始它们可能是各自割裂、互不关联的。

现在试着把它们组合起来,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些隐秘的联结,也就是梳理经验,总结规律,然后搭建框架。让它们从线状结构→树状结构→网状结构,最后形成体系。

这当然更是一个需要细细打磨、持续深耕、不断迭代的过程。

但是,一旦你搭建出知识框架,形成了认知体系,你就具备了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也就拥有了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这么看下来,是不是也没有那么难?

以上,供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