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来说说那个著名的“姨母帖”。帖很短,只几十个字: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这个帖是唐摹本。因为内中提到“姨母”,故后人称之为“姨母帖”。羲之接到十一月十三日的书信,说姨母去世,他悲痛无比,情不自胜,但因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没办法光临祭悼现场,只有写几个字表达他的哀痛之心。 古人凡遇红白事,住得近可以派人上门来告知,但若住得远,两条腿跑不动,便只有依靠书信了。很明显这是羲之接到对方书信后的回信。 王羲之留下来的很多帖,以书信居多,也都不是原件,是后人的摹本,摹本嘛就是抄写临摹的,到后世有出版条件时就把最好的摹本翻刻印制出来,一代代翻印,最后成现代出版物到了我们的手中。所以一件伟大作品的流传也是很不容易的。 羲之生前,交友广阔,虽只活59岁,但他留下来的墨宝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但最后到我们手中看到的,几乎都是摹本了。 我们小区里住着安徽省老书协主席张良勋先生,老人家今年也已八十出头,我有幸在他写字的房间里坐过几回。在他十几平的写字空间里,满布着他写的各类作品、字稿。那也是密密麻麻的。数年前他曾经举办过一次手稿展,轰动一时,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他那手稿实是他写作品之前起草的小稿。他在完成一件作品前,都会先写上几幅小稿感受一下,规划一下整件作品要怎样去书写才更美。他是有设计理念的书法家。之前,他也是一位年少出名的版画家,还曾是报纸的著名美编。更是一位收藏家。 眼中所见宝物既多,审美便早已不是原先的审美了。 王羲之是书法家中那一个“天选之人”,他自己的家世是如此的显赫,而他遇到的老师又都是业界顶流,兼之书画过目即能,艺术天分如此之高,即以收藏而言,家族里拥有的名帖名画器具古玩也当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是培养他审美的最好条件。黄宾虹年轻时跑到盐商那里去看画,跑到亲戚那里去看画,战时又有幸去故宫做为时十年的书画鉴定,这极大地打开了他的审美眼界,使他最终成为近世书画大师级人物。而王羲之呢,他家里的条件摆在那,加之他交友广阔,所遇皆名家,又是十几代书香。这些条件加分不少,使得他最终成为中国书法家中那一位“天选之人”,“书圣”这顶桂冠不送他送谁呢? 羲之的帖子读得多了,就会发现,他使用的语言也是有一种格式的。比如他哀悼人,就是《姨母帖》这个风格,谁谁谁走了,我很痛啊,奈何奈何,我身体也不好,不能亲临现场致哀,顿首顿首。 这个姨母有可能是他自己的亲姨母,当然更不排除是教授他书法的卫夫人。 羲之35岁那一年,给他的堂兄弟王敬伦写信,后世名之《敬伦帖》,内容是:“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神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 王敬伦是王导家的老五。他的年纪可能和羲之相仿,算是从小一起长大、读书的好兄弟。他后来官至司徒、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咸康五年(339)7月,王导去世。到咸康七年8月满两年时要举办一场纪念活动。羲之不得亲临,便给敬伦写信,说情何以堪,我知道你很伤感,你们兄弟也都很伤悲,我也如此,一想到伯父走了,我就心就像刀割一样疼。羲之和这位伯父感情很真挚,王导在他去世前把他自己珍藏着的钟繇名帖送给他,羲之何尝不知伯父对他的一片好心? “情不自胜”和”情以酸割”,悲痛程度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吧?但表达格式却也是相似的。 卫夫人对王羲之在书坛早期的崛起,的确助力不小。 历史上传说中的一件事,发生在王羲之19岁那一年,那时候他已结婚生子并出任秘书郎了。 那一年,有艺术家气质、年方22岁的晋明帝死掉了,礼官请卫夫人书写祭祀时要用的“祝版”,卫夫人自己不写,推荐了弟子王羲之代替她写。她给礼官大人写了封信,信中说: “卫稽首,和南近奉敕写《急就章》,遂不得与师书耳。但卫不能拔赏,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多历年。廿著诗论草隶通解,不敢上呈。卫有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师可诣晋尚书馆书耳。仰凭至鉴,大不可言。弟子李氏卫和南。” 此帖后人名之为《近奉帖》(又名《稽首和南帖》),原载北宋时期的淳化阁帖。 时礼官蔡谟乃当朝大儒,和蔡文姬同为陈留蔡家的名儒。卫夫人此信,有学者怀疑就是写给他的。卫夫人可能跟他学过诗书,故自称弟子。 晋明帝死后,太后庾氏听政,王导、卞壶和庾氏兄弟庾亮被命为辅政大臣。王导时为宰相。 卫夫人在信中说,我最近在奉朝廷之命写《急就章》,故没时间给老师没信。我学钟繇已经很多年了。年轻的时候我写的诗论草隶通解,因水平有限,不敢上呈给老师看。我有弟子王逸少,学卫家的真书学得可厉害了,笔势精湛,咄咄逼人。我推荐他来写祝版。请老师传令给他,让他到尚书馆去写即可。 这么一推荐,再加上蔡谟也知道王宰相的侄子王羲之是年轻有为的书法家,书法功力已相当了得,他当然愉快地接受了卫夫人的推荐。羲之写的祝版,果然不负所望,以“入木三分”的功力而名动书坛。 补充说一下这位蔡礼官。几年后他被拜司徒,但这人很拽,在三年内一直推辞不就任,当时的宰相差点气疯,要把他砍头,经人求请才被免为“庶人”。此后蔡谟先生便闭门不出,成为著名的闭户先生。数年后被朝廷任命为光䘵大夫,他亦坚持不上朝。这在东晋年间,也算是一位拽人了。没有深厚的学问打底,他敢不上朝吗?当然了,他也是高门大族世家弟子出身。小皇帝们年纪轻轻就谢世了,让朝廷隔几年便动荡一次,而老人家却一直兴头头地活到77岁,足可以笑傲江湖。 蔡先生(281-356)其实比卫夫人(272-349)还要小个十来岁,但不妨碍他成为大龄弟子的学业老师。而他做闭户先生的最大成就,是培养了很多弟子。 卫夫人大名卫铄,字茂漪,后来自署“和南”。她十几岁嫁李先生后被人呼之为卫夫人,而不是现在人惯称的李夫人。卫夫人原籍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她是书法北派之祖卫瓘的侄女,卫瓘是曹魏尚书卫觊的儿子,擅长隶书及章草。但在晋惠帝时期,他却在一场政变中惨烈被杀。这场政变亦开启了西晋的灭亡史。这都是皇帝太小母后和宦官乱政惹的祸。 卫夫人父亲卫展在晋元帝初年为任命为廷尉。他对律法狱政颇有研究,还提了一些高见而在史上留名。卫铄年少便学书,十几岁时嫁给江夏李家的李矩,李家亦是书法家族,无非名气要小些。卫夫人携子随李矩渡江,李矩后来官至汝阴太守(今安徽阜阳),可惜,李先生寿命不长,死在任上。 他们唯一的儿子李充后来进了晋书人物传中。晋书说,李充少年丧父。他父亲墓园里种的柏树曾遭人盗砍,李充知道后飞奔而来,拿手当刀杀退盗贼,因此而出名。他善写楷书,为世人所推崇。年轻时便喜欢刑名之学,不喜欢虚浮清谈,曾写有一书,名《学箴》。这李充很勇敢,因为从小跟父母学书法,他的臂力已相当了得。至于喜欢刑名之学,估计跟祖父卫展的影响有关。他后来经王导推荐,做了记事参军。 王、卫两家的交情,便在这一个故事里徐徐暴露出来。 三年后,晋明帝崩,礼官大人命卫夫人书写祝版(这也是老师给弟子派的活,一般人恐怕也轮不上),卫夫人找了个理由推荐王羲之去写,这也是卫家对王家的回报。 李充和王羲之后来成了好朋友,一起“筑室东土”,都在会稽(绍兴)住着养老。时不时地你来我往,其乐融融。卫夫人呢自然跟着儿子走,直到快八十岁时才谢世。所以羲之和卫夫人之间,掺杂有多种情感,既有类似母亲的,也有师长的,更有多年同道成朋友的感情。卫夫人虽然书名被前浪盖住,但她亦因为王羲之,而在史上留下了大名。 “姨母帖”如果写于卫夫人谢世的356年深秋,此时羲之也已是50岁的人了。他的脚痛、颈痛、背痛、膝盖痛,都会在寒冷天发作,走不了路出不了门很正常。李充知道他的情况,也只写信告知母亲走了的消息,那羲之回之以两行书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