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学说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

 淘沙金 2023-03-15 发布于湖北

儒家学说,源远流长。首先要明确的是,儒家学说的内容,既包括儒家代表人物及其经典著作,如孔孟之道、荀子之论、董仲舒独尊的儒术、朱熹的理学等等,也包括深入汉民族骨血的有关文化基因、王朝统治者及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的与之相关的言论习俗与行为规范。

文章图片1

人性观,不是儒家学说的底层逻辑

现代管理学中,把人性假设作为起点。马斯洛的人性需求层次理论,总体胜出。

孔孟主张性本善,推导出了仁义道德、礼仪教化。

荀子主张性本恶,也推导出了仁义道德、礼仪教化。

即便是主张人之初如白纸的,还是可以推导出仁义道德、礼仪教化。

善要教化、恶要法治,“外儒内法”是王朝治理之道。

鬼神观、自然观,不是儒家学说的底层逻辑

任何宗教,都致力于回答的终极问题“世界从何而来?人类生从何而来、死往何去?”。一神论、多世说,总体胜出。

儒家学说,特别是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不失为一种大智慧。但实际上是搁置了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回答。不回答这个终极问题,就注定了“儒教”不可能真正存在。

文章图片2

对终极问题是必须要有所回答的,否则“君权谁授”?

儒家认可的主宰就是“天”。虽然天相对于神,更加扑朔迷离,但也大体上回答了“君权谁授”的问题。欧洲中世纪是“君权神授”,王朝是朕即天子、君临天下,“君权天授”。

公与私、忠与孝、义与利,中庸之道、君子之义,不是儒家学说的底层逻辑

公与私、忠与孝、义与利的取舍,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谦谦君子、淑女绅士。公义、忠孝、谦逊、豁达、诚信、自律等等,各个民族在度上认知或有差别,但无疑都是人类崇尚的美德、普世价值观。

文章图片3

笔者大胆,愿执一词,为诸君抛砖引玉: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儒家学说的底层逻辑

推己及人、克己复礼——儒家学说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4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刻着三个人物:犹太教创始人摩西,古希腊雅典立法者梭伦,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美西方高度评价孔子提出的有关“秩序”的观点,认为是教给人们如何去适应、去管理这个社会,如何去建立一套整体高效的社会秩序。

什么是“秩序”、如何确立“秩序”?(此处秩序特指社会及伦理秩序)

法律是秩序的底线、侧重于规定“什么不能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理是侧重于描述自然界的秩序,即自然规律。

秩序的通俗说法是“谁说了算、听谁的”?

聪明人说了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君主善于纳谏即可。

多数人说了算?不符合王朝统治者利益,且效率较低、可操作性较弱。

君主说了算——这个当然是王朝统治者需要的。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逻辑上怎么说服呢?特别在无神论状态下“朕即天子、君权天授”,说服力更是有限的。

可行的路径就是: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即从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家族出发,进行推己及人、推而广之。因为“家里听老爹的、家族听长辈的、活着的长辈听祖宗的”,因此想当然“小民听当官的、下级听上级的、臣子听君主的”。

再加上内有“克己、慎独”、外有“礼仪、王法”,如此便“大一统”了。

文章图片5

儒家学说如果赤裸裸的展现上述逻辑,连被打倒的机会恐怕都没有。因此,必须杂糅融合普世价值观,谨慎进行温情脉脉的表达,才可以“深藏功与名”。譬如,儒家也有“君为轻民为贵”的言论。但深究起来,相对于“万民、社稷、江山”,一国之君是轻的;但相对于任何一民,都是“君主天子与庶民臣子”的不可同日而语,何来“法律面前、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儒家学说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可以让群体进入无意识状态,潜移默化的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举止。简单论资排辈、盲目迷信权威、官本位、无脑随大流,都是儒家文化状态下的糟糕表现。

儒家文化传承两三千年,是农耕文明的精华。泱泱中华在大部分的人类文明史中遥遥领先,儒家文化功不可没。今天我们还是要学习儒家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