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作者:鸢尾花 陈奕迅在他的《红玫瑰》中有这样的一句歌词,“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当时听到这句的时候并无太多的感慨,如今,当生活走过各种坎坷,看过太多人情世故,越来越理解了这句话的深意。在这首歌中,这句话是指爱情中的有恃无恐。在爱情里,被对方深爱的那个人,总是喜欢作天作地,仗着对方的爱,干了太多的荒唐事还不自知,反而觉得对方不爱。仔细想想我们身边的很多情侣和夫妻,不懂爱,不知道自己被爱,最终失去了爱。想起自己一个朋友的故事。男孩和女孩是大学同学,男孩温和善良有才华,女孩漂亮而固执。他们相恋的过程对男孩来说,可谓是艰辛而又如履薄冰。男孩是家中独生子,生活条件也相对优越,平时对女孩也照顾有加。因为女孩家在农村,经济条件一般,所以,平时她吃的穿的用的,几乎都是这个男孩在承担。而且,这个男孩子还经常从学习和工作上帮助女孩,毫无怨言。按说这样的故事应该有个美满的结局,但是两个人还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女孩便开始想控制这个男孩,不许他出去和朋友聚会,不能抽烟、不能喝酒,回家只能听她的话,甚至发展到自己的内衣,家里的所有家务都要这个男孩来承担。一旦男孩有违犯,马上又哭又闹,而且这一闹不知道要冷战多久才能结束。后来,连男孩的亲戚和朋友都看不下去了,便极力劝他们分手,男孩依然不舍放弃这么多年的感情。再后来,一次因为男孩和朋友的聚会,女孩不依不饶的闹了三天三夜之后,男孩提出了分手。而这时女孩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极力想挽回,可是男孩的心早就被伤透了,再也没有回头。想想两个人的故事,不免有些唏嘘。感慨两个人在最纯洁的时候遇上对方,也感慨那个不懂爱的女孩,最终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其实,身边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虽然情节不同,但是故事背后的道理却不尽相同。因为爱,因为被另一个人深爱,才会有恃无恐地一次次去触碰对方的底线,直到对方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一段感情,就这样成为生命的遗憾。再往深处思考,不难看出,这个女孩极度缺爱,所以,在爱情中只懂索爱,却不知去爱别人。她的行为,只是用看似很爱对方的控制行为,来满足自己极度缺爱的心理。这样的人,不管遇上谁,注定都是不幸的。她的一生除了需要治愈心灵的缺失之外,更需要治愈自己。也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爱和圆满。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一个家庭里有特别难管的熊孩子,也有特别听话懂事的孩子。这种孩子,父母看似非常喜欢第二种,在外人面前被夸赞的也是第二种,但是从深层去剖析,你会发现,那个最听话懂事的孩子往往是这个家庭里最委屈的那一个。 他们时刻揣测父母的心事,照顾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情绪,默默地付出,做出了各种各样成熟的大人该做的事。但是,试想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本意吗?他真的想委屈自己来讨大家的喜欢吗?
其实,不尽然。
这样的孩子因为从未得到过偏爱,或者说得到的爱比较少,所以,他总是想对别人施予善良和关爱,以换取其他人对他存在感的重视,从而想得到家人的爱。可是,最糟心的现实却是,他的付出久而久之会被父母认为是懂事,可爱,而家人并不自知的是,他因为缺爱才会变成讨好型人格的人。 一味地讨好别人,丧失了自我的判断能力,一味得付出被他人当成了理所当然。这世界上同是父母的孩子,谁不愿意成为那个可以在父母面前敢说敢笑、敢哭敢闹的人呢?只是他不敢,因为他不被爱,所以没有资格。
再看那个被父母偏爱的孩子,尽管父母已经给他了足够多的爱,他还是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所以也会制造出各种事端,来换取亲人的关注和同情,同时,这也是索爱的过程,更是一个人自私的表现。因为自私,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因为被父母偏爱,所以才会对其他兄弟姐妹肆无忌惮,口无遮拦。爱的分配不均衡,才是造成家庭中孩子各种性格养成的根源。
一对偏心的父母永远培养不出阳光上进的孩子,也永远让兄弟姐妹之间矛盾丛生,而不自知。 纵观身边的各种故事,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做事有的唯唯诺诺,有的雷厉风行,有的温和谦恭,而这些性格养成的背后,都是因为爱。
在爱里长大,被爱包围的孩子,势必不是唯唯诺诺的样子,唯唯诺诺的人,除了不自信,还有就是缺爱。 有恃无恐的爱,是因为知道有人会护他周全,所以才会做事的无底线,才会一直置对方的需求和情绪而不顾,只知道自私的成全自己的需求。
而那些能够得到正常爱的孩子,谦虚阳光,待人温和,不极度自私,也不会无缘无故地作闹以换取爱。更多的时候,与人相处温和善良,善解人意,却又不讨好。因为,他们懂得,施爱于他人,也会得到爱和圆满。而这些,才是与人相处最难得、最善良之处。 其实,这世界熙熙攘攘,总有人愿意把温柔和偏爱给你。而世界上最让人底气十足的,也不是尊重与平等,而是被偏爱。而人的安全感也不是来源于爱,而是偏爱,人只有确定自己是那个例外,才能安心。才会有恃无恐……愿你一生都做那个被偏爱的小孩,一生被爱,而又懂得去爱别人。无需有恃无恐,只许一生平淡安宁,默默相爱,寂静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