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大林:请中共派兵援苏!毛主席没出兵,却解决了苏联的后顾之忧

 龙泉清溪 2023-03-15 发布于山东

1941年,国际形势更为复杂,各国反法西斯战争来到了极为困难的时刻。

就在这一年的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其仆从国,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三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袭击。

此时,远在中国但却时刻关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情况的毛主席,也在同一时间得知了这一消息。苏德战争的爆发令中共中央高度关注,毛主席反应迅速,立即提笔起草了《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

决定指出,纳粹德国对苏联的侵略“不仅是反对苏联的,也是反对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同时指出当前世界共产党的任务,是“为反对法西斯而斗争,为保卫苏联、为保卫中国、为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

可以看出,这明显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精确判断。第二天,中央政治局便召开了会议,通过了毛主席起草的《决定》。

紧接着,解放日报也发表了经过毛主席亲自修改过的社论《世界政治的新时期》,明确提出“苏德战争是世界政治新的转折点”。

同年6月29日,毛主席突然把胡乔木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在抗日战争初期,先后在中央宣传部、战时青年训练班以及中央青委工作,从1941年2月起,任毛主席秘书、中央政治局秘书。

招呼胡乔木坐下之后,毛主席习惯性地点起了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对胡乔木说:“乔木,你给《解放日报》写一篇社论,题目就叫《苏必胜,德必败》。我先说说我的想法,供你参考。”

毛主席和胡乔木

毛主席表示,首先说明苏胜德败的问题,要抓住四点来写:

一,德国师出无名,无法进行精神动员,苏联则相反;二,德国资源短缺,生产能力已扩至极限,且其战略战术,经过两年战争已经大白于天下,苏联情况则相反;三,德国法西斯四面出击,随着战线拉长,供给和联络随时有可能被切断,苏联则没有这些困难;四,德国内不稳而外孤立,苏联则恰恰相反。

毛主席还指出,苏联的胜利也不是唾手可得的,重大的牺牲和一时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全人类的全中国的信念都是:中必胜,日必败;苏必胜,德必败。

从这便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激发斗志、鼓舞人心的文章。

而毛主席之所以会让胡乔木写这一篇文章,实际上是因为这个时候苏联在战争中严重失利。据史料记载,在短短的18天之内,德军便突进苏联600公里。仅仅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空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有800架还未起飞便被炸毁。

与此同时,德军迅速包围了大量苏军边境据点,苏联红军边防军陷入孤军拼死抵抗的境地,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布列斯特要塞之战”。

再看看苏联在三条战线上的表现:北方战线,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便败退了400—450公里,被迫放弃了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其中苏联24个师被完全击溃,20个师的人员和装备损失达到了60%。

中部战线,这里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分别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以双钳攻势成功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西方面军)的合围。

战争初期,德军装甲部队在苏联的进攻

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被迫败退350公里,其中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的人员损失达到了50%以上。

南方战线,这条战线上的德军的主要目的,是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

在南方战线上进行防守的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其中西南方面军是苏联红军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因此德军在这条战线上的进展缓慢。不过此时的德军由于准备充分,因而德军依旧得以长驱直入,抵达了第聂伯河。

按理来说,以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怎么也不至于打成这个样子,可偏偏事实却事与愿违,其实这与苏联高层的错误判断脱离不了关系。

尽管在战前,苏联从多个渠道都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况,但是很多情报的内容,相互之间是矛盾的。一个例子,其中纳粹德国具体入侵的时间的情报就相差得非常大。

这样一来,苏联就不知道德国入侵的时间,甚至还让苏联高层产生了错误判断,在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争论。

直到开战的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这才知道德军真的要入侵,以及他们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苏联只能仓促应对,而仓促应战的结果就是丧失战略主动权,节节败退。

而苏联的败退是严重打击各国人民的信心的,毕竟当时苏联既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领头羊,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

毛主席在延安

因此,在世界各国都在观望和焦虑的情况下,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有必要让世界人民重拾信心。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斯大林突然给毛主席出了一个难题:斯大林电请中共出兵抗德援苏。

之前提到过,苏联此时在战场严重失利,而祸不单行的是,德国的轴心盟国日本法西斯也在远东地区蠢蠢欲动。

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增加至20个师,总兵力超过了70万,针对苏联代号为“关东演”的大规模实战军事演习正在我国东北地区展开。

众所周知,德国是从西边往东边打,直指莫斯科,而日本现在又要从东线入侵苏联,如果德、日两国的阴谋得逞,那么苏联将面临双线夹击,由此可见,苏联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东西两线作战的危机。

因此,为了摆脱这个危机,从1941年7月开始到1943年,斯大林先后给毛主席发了6封电报,电请八路军“迅速集结,对向中苏边境集结的日军采取牵制行动”,简单来说,就是让我党出兵援苏。

毛主席收到信之后,十分重视,他非常清楚此时此刻苏联面临着的危机,也深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的重要性,因此主席表示“决心在现在条件下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的胜利”。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选择直接出兵去援助苏联,而是选择广泛发动和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日军的军事力量,从战略上来配合苏联红军,这一方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与日寇熬时间的长期斗争方针,而不采取孤注一掷的方针”。

毛主席之所以不直接出兵,不是不愿意帮忙,而是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斯大林的这个要求显然已经超过了我党力所能及的范围。

要知道,这个时候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最为艰难的时期。

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来,国民党蒋介石便连续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比如皖南事变。

与此同时,由于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日寇一边扶持汪伪政权,一方面改变对蒋介石的强硬态度,把腾出来的兵力,主要用来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

不仅如此,日寇还开始对我抗日根据地反复扫荡,进行“铁壁合围”,实施“三光政策”。并且,在靠近苏联的长城内外,日军还制造出了一个长700里,宽80里的无人区,使得八路军各部队的活动十分困难。

而就在日寇对八路军进行绞杀的时候,国民党顽固派也没闲着,尤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更是肆无忌惮,先是派重兵围困陕甘宁边区,后又停发八路军的军饷、弹药和被服等抗日重要物资。

除此之外,这个时候还发生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从1941年到1943年,我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根据地面积缩小,八路军、新四军的数量也在减少,由50万减少到约40万。

可以说,我军当时兵力少、武器装备也落后,还缺乏有效的供给和支援。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党不顾一切抽调部队离开根据地,长途奔袭北上支援苏联,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这不仅对我党、对中国的抗日不利,而且对苏联而言也是不利的。

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毛主席并没有选择直接出兵,并且在回信中,主席也表达了目前我党的困境。但对于苏联而言,远东地区的日军一直是他们的一块心病,因此斯大林不断向我党发去电报。

毛主席连续收到电报,一直到第六封电报,主席决定同意斯大林的请求!为什么毛主席突然又同意了斯大林的请求呢?

到1943年,苏军和德军进入到了决战时期,在这个时候稳住东线的日军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斯大林给毛主席发去了第六封电报。

相对于1941年、1942年极端困难的时候,1943年我党的境地好上了不少。毛主席一直关注着苏德战场,自然明白苏德决战的重要性,因此在有能力帮忙的情况下,立即伸出了援手。

经过研究之后,毛主席把罗瑞卿、杨成武以及吕正操等部,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准备伺机而动。

部署在此,八路军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进可以帮助苏联红军牵制华北等地的日寇,以化解苏联的后顾之忧,退可以依托长城沿线的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避免我军在战斗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一举两得可以说,这一战略部署,既避免了打草惊蛇,又占据了长城沿线的重要战略位置。

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苏联得以安心与德军进行决战,因为我军在远东战场上奋勇抗击日寇,使日寇根本无暇进攻苏联,斯大林的担忧不复存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