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8259部作品,“台州故事”站上最高领奖台

 窗前有树905 2023-03-15 发布于浙江
发稿时间:2023-03-15 00:57:40      作者:望潮客户端记者 梅其通

第一届“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全球短视频大赛日前落下帷幕,32部获奖作品揭晓,来自玉环市创作者的作品《家住两岸·台湾龙仔玉环行》,获得组委会特别奖,奖金100万元。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为获奖作品颁奖

这次大赛,历经半年的征集,参赛短视频数量达到8259部,那为何玉环一个小型文化公司拍摄的2分钟视频,能够力压那么多专业组作品,拔得头筹呢?

仔细解剖分析这120秒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成功主要源自于它的“厚度”“温度”和“亮度”。

厚度
来自历史和现实的丰厚土壤

《家住两岸·台湾龙仔玉环行》是一部微电影,讲述了台胞龙仔为缓解高龄阿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赴阿公故乡玉环拍摄风景,在大陆青年阿华的热心帮助下,对故乡从陌生到认定的故事。

那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个主题,创作这个作品呢?在采访中,作品制作人张孙永告诉笔者,在作品的拍摄地——玉环鸡山岛一带,有一批当地居民在当年国民党撤退台湾时被强制带走,当地不少人家都有亲人生活在台湾,他们饱受了两岸分离的伤痛,发生过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近年来,随着大陆的飞速发展、两岸交流交往的增多,越来越多台胞台商“登陆”寻求新机遇,玉环当地也大力支持台胞在玉环创业致富,在玉环西青街,短短的一条街道上,就有“御台荟”“台湾小吃店”等4家台湾美食特产店落户。因交往而了解,因交流而密切,随着交往、交流的增多,台胞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也越来越强。

其实,这只是一个缩影。扩大到更大范围,更长的历史,有更多的两岸故事发生。

公元230年2月,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30余艘舰船、1万余名军士组成的船队,从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启程,到达夷洲(今台湾),并在当地进行开发经营,这是大陆与台湾最早来往。丹阳太守沈莹撰写的《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了这次首航,还记载了临海郡和东南沿海及台湾的山川地形、海陆异物、风土人情,这是两岸共同生活的铁证,证明了两岸同属一家的情谊。

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后,大陈岛及附近岛屿18000余人被迫迁往台湾。如今,从台北到台南,共有36个大陈新村,后代繁衍已达10多万人。自2015年开始,“两岸大陈乡情文化节”连续在大陈岛举办,每年都有100多名台胞、台属参加活动,他们一起回顾历史、畅叙亲情、展望未来。

图片

2009年,玉环大麦屿港——台湾基隆港海上客运直航航线开通,2014年,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开通,大麦屿港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常态化对台海上客货运直航口岸。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国,两岸同祖同根,往来密切,历史悠久。而现实中,分离的伤痛,对团圆的期盼,对统一的希冀,在两岸人民心中萦绕,这都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家住两岸·台湾龙仔玉环行》这个作品,正是作者基于大量的身边事实,因所见所闻所感而创作。同时,也因为这些历史和现实,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好的作品,往往根植于生活,观照历史和现实。作者通过一个短短2分钟的视频,看似讲述的是龙仔、龙仔阿公和大陆青年阿华几个主人公的小故事,其实讲述的是一个两岸分离70多年的大故事,讲述的是两岸一家亲的情感联结和价值认同。

温度
来自家国两相依的温情共鸣

《家住两岸·台湾龙仔玉环行》之所以受到评委的青睐,打动观看这个视频的受众,还因为这个作品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引发了大家情感的共鸣,温暖、慰藉了两岸人民分离的伤痛,点燃了国家繁荣强盛的满怀豪情。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中华文明与民族融合、国家大一统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赓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对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所有龙的传人的殷切期盼。

作者有感触、有情怀,所摄制的作品有情感、有温度。作品里,有远离故乡的阿公思之切却难回的思乡之情;有生长于台湾的青年龙仔对中华文化和这片土地深刻的眷恋和认同之情;还有大陆青年阿华对归乡游子的热情以及对家乡的骄傲之情。作品所蕴含的这些情感、情绪,让观看视频的每个人感同身受,仿佛心弦被拨动,有淡淡的乡愁,有满满的自豪。

在3月13日上午举行的总理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说,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我们常说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要继续推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要让更多的台胞、台企到大陆来,不仅是让他们愿意来,还要融得进、有更好的发展。”这是国家高层领导对台湾同胞的关爱之情,体现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意。而《家住两岸·台湾龙仔玉环行》则是来自民间的声音,反映的是两岸普通民众的浓浓亲情、家国情怀。

有情,所以动人心。有温度,所以暖人心。

亮度
来自文本和声画的完美呈现

《家住两岸·台湾龙仔玉环行》的成功,不但来自其主题和内容的厚度,所蕴含的情感的温度,还来自短视频制作技术手法的强力支撑,其优秀的文本和声画,确保了主题、内容和情感的完美呈现。

整个短视频,不到500字的文本,仅2分钟的声音画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里面包容着丰富的内容,有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的乡愁、亲情,有两岸青年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还有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地成功展示。

文本表现方式独特,采用龙仔自述的方式,整个文本娓娓道来,自然亲切,文字也非常简洁凝练。比如开头用一句话就简明地交代了自己来自哪里,来玉环做什么,并且带出了“本地人阿华”:“我是台湾龙仔,现在在大陆玉环市拍风景,右边穿白衣服的这位是我刚认识的本地人阿华,这是我第一次来大陆,来到阿公的家乡——浙江玉环。”接下去的第二句话:“这个镜头我不知道该不该给阿公看,他经常说自己还不如一只鸟,想回回不来。”不着一字说两岸分离的伤痛,却道出了阿公浓浓的思乡情。接下去第三句话:“阿公是1951年国民党撤退玉环时,强制带去台湾的,中间回来过几次,但现在年纪大了,回不来了,他很想家,因此,让我到玉环拍风景,带回去给他看。”进一步说清楚了阿公为何去台湾,自己为什么来大陆拍风景,也带出了当年两岸分离、骨肉同胞不得相见的大背景。

整个视频,落笔的是事实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并没有直白的去说主题,但话里话外皆是主题。比如,“这片大海和渔船,应该是阿公最熟悉的,阿华说,中国人就该像这些渔船,头朝着同一个方向,看了一眼中间煞风景的那条船,我知道他想说什么。”好像什么都没说,但谁都明白。

与文字相匹配的,是干净大气、意象深远的画面。比如,站在绿色树梢的白色鹭鸟,横插一杠的渔船。作品富有短视频特色,许多地方文字特意留白,用画面呈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更多内容。比如,欣欣向荣、美丽的海岛景象,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些画面,无不展现了近年来大陆的高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

此外,极富特色的配音,也是本作品一大亮点和成功之处。那一口浓浓的台湾腔,一下子将观看视频的人带入了台湾青年龙仔的视角和感受。

《家住两岸·台湾龙仔玉环行》

(视频时长:2分02秒)

编辑:周颖瑛

审核:王超

监制:郑思佳

总监制:牟同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