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员上朝常手持“笏板”,其作用是什么?

 广州玉 2023-03-15 发布于广东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对齐景公的劝诫,也主张了孔子“在其位,就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

的确,在古代“伴君如伴虎”,大臣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作为臣子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做到自己的本分,为君王、百姓负责。

那时为了协调君和臣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一套“君臣礼仪”,包括了站立礼和跪拜礼等,还产生许多衍生品,“笏板”就是其中的一个。

实际上,看过宫廷电视剧的朋友们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古代的大臣上朝时不会直视皇帝,只会盯着手中的一块白色的“板子”,这便是“笏板”。那这个“笏板”长什么样呢?有什么作用呢?

文章图片1

一、笏板的诞生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和朝板,民间流传“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和历”,其起源不可追溯。但在商周时期便出现应用了,其与古代的君臣等级制度相关、与礼仪制度相关。

1、笏板的来历

在《礼记》中记载着,“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用现在的数据来说,笏板是长约为51厘米,中间宽为6厘米的长条形板子,上端呈圆状,下端呈方形。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笏板早在距今三千年多前的商周便出现了,据说早期不叫“笏”,而是称“圭”。

据说,“玉圭”是西周在祭祀时使用的祭祀礼器,是帝王分封的诸侯的信物,在某些重要的场合更是一种区分身份地位的象征物,而它与大臣上朝时持的笏板,即“牙笏”非常相似

文章图片2

当然,“圭”和“笏”很相似,究竟是不是一个物品,目前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测的是其中一定有关联。

笏板看着不大,材料却十分贵重,多由玉、象牙、竹子等制成。不同时代,对“笏板”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唐朝的“笏板”划分了官职,五品以下的用竹木制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牙制品。后来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制度,明朝才有所改变,《正字通》写道:“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

随后清军入关,笏板不再使用被淘汰,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笏板”就这样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

文章图片3

二、古人的智慧“笏板”

别看笏板小小的一块,其中隐藏着古人不小的智慧。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笏板的作用和效果。

1、笏板的妙用:象征

首先,笏板有象征作用,有时也被当做家族荣耀的象征物用来激励后代。

我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早在西周起便建立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西周礼崩乐坏逐渐灭亡后,礼仪制度没有消失反而保留了下来,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在其他朝代的继承发展下,诞生了许多的制度,当时为了区分皇帝、大臣、普通百姓,对他们的穿着,佩戴的饰品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文章图片4

其中有一条便是大臣在接见皇帝的时候,除了要穿戴整齐相应品级的官服外,还需要手拿一块与之相配套的“笏板”,用来象征着臣子的地位。

比如,上文提到的笏板材质珍贵,据此就可以分辨一个人的地位等级,例如,皇帝用玉,臣子用象牙、竹片、木片等,地位愈高的人用的笏板愈贵重

《礼记》还写道:“天子之笏形方正,以其挺然无所屈;诸侯之笏,则前屈,圆杀其首,后直, 即下角方正,意为让于天子;大夫之笏则上下角皆杀而圆,意为上有天子,下有己君,故无所不让也”,可知,笏板形状的差异也象征了其人身份和权势

此外,笏板作为臣子的象征物后,为了让后辈子孙记住先人的成就,人们常常拿出祖先用过的笏板激励和祝福子孙后辈。

文章图片5

例如,《项脊轩志》中“顷之,持一象笏至……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另外,在古代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笏满床”,对这个人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荣誉和赞美,也是其权势的一种体现

《旧唐书·崔义玄传》中曾记载:“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由此还诞生了“满床笏”的典故,寓意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2、笏板的妙用:挡脸和打人

其次,笏板的作用不仅可以挡脸,还能用来打人。

文章图片6

在古代封建社会,为了显示君王的地位高贵和大臣们对其的恭敬,上朝的大臣不允许直面“圣颜”,这个时候大臣通过手中的笏板来遮挡前方的君王,同时转移自己的目光,以显示自己对其的尊崇。

此后,便形成了一条约定成俗的礼仪规定,大臣上朝时需将手上的笏板高举用来挡住自己面容,眼睛不能随意的往外瞥,必须盯着手中的笏板才行。

此外,笏板还能用来教训人。那时还流传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安史之乱时,卢龙节度使朱泚想要反叛举办了一场宴会,宴会上唐朝的忠臣段秀实耻于与其为伍,用笏板猛击叛贼朱泚的头颅,后被残忍杀死,由此“夺笏击贼”典故便诞生了。

文章图片7

无独有偶,到了宋朝的宋真宗时期,李迪和丁谓两位宰相因为政见不和,开始在朝堂上吵起来,吵到怒火中烧的时候,李迪忍无可忍直接投笏打向丁谓,要不是后来丁谓跑的快,差点便血染朝堂。

就连名相晏殊也不能免俗,据《宋史·曹修古传》记载:“晏殊以笏击人折齿”,可见笏板是“居家必备”打人的利器。

3、笏板的妙用:记事本

最后,笏板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便是记录和提示。《礼记·玉藻》中关于笏板的形容为:“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相当于现代“记事本”与“备忘录”

文章图片8

笏,忽也,备忽忘也。从字意看,“笏”的解释为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可在上面记事

事实上,在造纸术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无论是黄帝还是大臣都会用笏板记录一些事情,“笏者,臣见君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出自《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可见君主和大臣都会使用笏,而书写才是笏板的真正的用途。

“笏”在私下场合自用还演变为“牍”,具有书籍的作用。据《说文解字》中解释:“牍,书版也,从片”,通俗一点说明“牍”指古代的竹简,由一块块较小的“笏”组成。

后来,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问题,于是规定大臣上朝面见皇帝时一律不得带与朝政无关的东西,这时作为可以随身携带的笏板就尤为重要了,几乎人手一个的状态。

文章图片9

特别是一些大臣年老记忆衰减容易忘记朝事,这个时候他们便准备一个笏板作为记事本,提前在上面写上提示字词,方便自己的汇报。同样的,当皇帝突然下达一些命令时,也会在笏板上面记录下来。

有时大臣复杂的工作内容很多,一个笏板显然不够用,还特别允许多准备了几个,这个时候为了方便携带“笏囊”随之产生。

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赢,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那时的长九龄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行为竟然让当时的官员竞相效仿,一时之间成为了朝堂之上的潮流。

文章图片10

直到后来,纸张的出现,才打破了笏板记录文字的现象,最终成为了官职的象征,象征臣子的荣誉和权势,不再书写文字。

三、结语

总的来说,笏板最初的诞生其实是为了方便君王和大臣记录和书写文字。鉴于古代等级制度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再加上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笏板正好映射了其人身份地位的高低不同,导致笏板也有这样的作用,更是官职等级的象征。

同时“笏”具有阶级性,不是普通百姓能够使用的物品,因此衍生了用“笏”喻官、喻富贵,人们有时用笏板炫耀家世繁荣和激励后辈成才。

文章图片11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制作材料的厚重,在特殊时期,笏板更是一种打人的利器,还流传了“夺笏击贼”的典故称赞贤臣的忠心和浩然正气。

笏板的历史悠久,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小小的一块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明君贤臣的趣事,也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兴衰,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变迁。

参考文献

《笏板源流考》

《古人的“记事本”》

《笏板是哪个朝代的》

《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大臣上朝使用之物朝板》

#分享历史五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