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郊边牧笛

 夜色微凉9kysxl 2023-03-15 发布于河南

相传古时候,剑川城里有个人到西江做官,从西江带回一个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吹得一手好笛子。书童远离家乡,天长日久就很思念自己的父母,多次要求回家,但主家不准。后来书童害了场大病,病好后竟成了一个哑巴。

 书童成了哑巴,主家见他成了残废,不好使唤,就把他赶出家门。书童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带着那支不离身的笛子,流落在城郊金华山下,帮人放牛度日。每天,书童把牛群赶到郊边牧放。看着小牛跟着母牛在草地上吃草,看着柳燕在天空飞来飞去,一股思念亲人的情绪就涌上心头。他坐在石头上,拿出笛子对着东去的白云吹将起来。他悠悠的笛声倾吐着无限的悲伤,使燕子停止了飞舞,使牛儿忘了吃草。

 郊边东面有个水寨村,村里有个地主赵土官,土官有个姑娘,因为亲娘死了,后娘待她很刻薄,每天天不亮就叫她去金华山后砍柴。当姑娘砍柴回来在石头处歇气时,总是听到一阵悠悠的笛声从郊边传来。别人听着笛声,只觉得笛声太悲伤,姑娘听着笛声,就好像是在诉说自己的身世一样,不禁流下泪来。她总觉着有什么东西扯着自己的心,恨不得马上见到吹笛子的人。一天,赵土官和他的婆娘到北乡做客去了,姑娘就拿了两件衣裳到郊边来洗,希望能见到吹笛子的人。太阳偏西,朵朵白云往东飘去,那悠悠的笛声又响起来了。姑娘随着笛声走去,见一个牧童坐在石头上,望着东去的白云吹笛子。姑娘上前问:“阿哥,你的笛子吹得真好,是你天天在这里吹的吗?”

 “……”没有回答的声音。

 “阿哥,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也没有回答的声音。

 “阿哥,你…… ”

 牧童望了望姑娘,没开口,却吹起了那支使人听了流泪的曲子。从那悲哀的笛声里,姑娘知道了牧童是个哑巴,也知道了牧童悲惨的身世。

 姑娘从衣襟里掏出口弦弹起来。她用口弦安慰着牧童。聪明的牧童从口弦声里听出了姑娘的心意,也听出了姑娘辛酸的遭遇。就这样,他们用笛子和口弦互相诉说痛苦,互相宽慰,一直到太阳落山才依依难舍地各自回家。

 从此以后“姑娘洗衣、割草就来找牧童,牧童也常常把牛赶到水寨村旁牧放,以便和姑娘会面。他们见了面就用笛子和口弦互相倾诉感情,笛声变得动听起来,口弦声变得欢乐起来,慢慢地,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就暗暗地订了终身。

 年深日久,这件事被赵土官知道了,他把女儿打得半死。后娘又指使家丁,把姑娘关进了土牢。姑娘在土牢里,不吃不喝,成天思念着牧童。她流着泪弹口弦,弹呀弹,一直弹了七天七夜,眼泪流干了,弦片弹断了,姑娘含恨死去了。

 牧童在郊边等姑娘,他等呀等呀,边等边吹笛子,姑娘一直没有出来。他的笛声渐渐地变了,变成原来那种忧伤的调子了。等了八天八夜,没有见到姑娘的面,牧童绝望了。他对着蓝天吹,对着白云吹,吹呀吹呀,一直吹到眼里冒出火,嘴里冒出血,倒在草地上死了。

 牧童死了,但是他的笛声却一直没有绝。每当日暮黄昏,人们从郊边走过时,总会听到那断断续续如诉如泣的笛声,悲哀而凄凉,使人听了也要伤心流泪。这就是“剑阳八景”中的“郊边牧笛”的由来。有人把这支曲子记了下来,叫做“哑子哭娘”,作为哀乐使用直流传到今天。后来人们嫌它名字不好听,才改称“清水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