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故事:戏班子习俗,还有一大堆黑话

 生活料理坊 2023-03-15 发布于江苏


戏 班 子 习 俗

黄茂金

由建国初期含山 “民兵剧团”、“民间职业剧团” 到合并后的 “含山庐剧团”,再到 “含弓剧团”。老艺人进剧团都要拜一个师傅。       
              
    
过去剧团又叫“戏班子”。戏班子拜师有如下习俗:

 一、收徒拜师制:

进剧团学艺必须拜个师父。拜师首先要请个引荐人(即介绍人),须经引荐人联络,师父同意收徒,即举行拜师仪式。拜师时,师父端坐上方,学徒跪在下面,引荐人手持事先拟好的“师徒制”文稿,向学徒介绍师父的三代,即师太、师爷及师父本人的姓名和艺名,要学徒叩头牢记。其次宣读学艺“十不准”:不准忘师负道、不准藐视前人、不准过路拆桥、不准打僧骂道、不准夜不归班、不准守师拜师、不准登台恨声、不准打骂公堂、不准贪杯好酒、不准同穿花鞋(不准同师兄弟妻子和师姐、师妹有染)。

拜师还要告诫如违背上述条例要受到挨打一百板子的处分,有的是厨子师傅用扁担打。拜师的场所正上方要设祖师牌位。牌位上竖写:敕封风倒火老郎先师之神位(读如“横风倒人老郎先师之神位”)。上方横写“三圣公”,牌位两旁的对联上楹是:“金枝玉叶梨园子”,下楹是:“龙生凤养帝王家”。有的对联右边是“鼓板仙师”,左边是“清音重子”,鼓板师俗称“打鼓佬”,在班子里是最受尊敬的。在唱戏时各位名主角出场第一次退入内,要倒退着向文武场双手合十,揖上三揖,这表示请鼓板师多多关照的意思。所以拜师时除了拜师父的三代(即师父的师父、'师爷’及师爷的师父'师太’)外,同时要拜鼓板师。拜师要办拜师酒,把师父辈三代及师兄弟等邀齐,看人数多少办上一桌或几桌酒,一为庆贺,二为团聚。吃过拜师酒,确定了师徒关系,终生恪守信条不变。但实际上学艺还是靠自己的悟性和留心善学,师父一般不教,只做给你看,有“教出一出戏,丢掉三亩田”的说法。在艺人中同时流行一句“拜师不如访友”的格言。这是保守的师父,也有开明的师父精心带徒学艺的,徒弟出了名,师父脸面有光。

至于祖师爷牌位上塑的是何人,大多数艺人说是唐明皇。但有少数人说是唐明皇的儿子。传说唐明皇一次上台演跳加官,急切间把随身带的小儿子安置在后台大衣箱里睡觉,一时疏忽盖上了盖子,时间久了给闷死了。以后唱戏人为悼念这个事件,就把唐明皇儿子尊为祖师。到底孰真孰假,都是口头传说。

二、每月二次例会名为“打雅祭”

黄梅戏订于每月初二、十六,京剧、庐剧订为初一、十五。“打雅祭”即全团聚会,只喝茶不吃酒饭,其间各学徒要敬拜祖师,向自己的师父、师爷、师太磕头。会上对违规的演、学员进行训教处罚,如提出罚跪、打板子。在这过程中由剧团内较有身份的人出面转弯,如老生。鼓板师说句话,可以免去责打,主要是警戒下次再犯。


三、禁忌与坎语(即暗语,又叫黑话)

过去的戏班子有许多禁忌:早上不许“放快”,即不许快嘴快舌,讲出不吉利的话。“龙”、“兔”、“雾”、“梦”四个字是口头最禁的 “四大快”,不直说出口,只能把梦说成“南柯子”,如说“昨晚做了一个梦”,要说成“没西里插了个南柯”。“没西里”是晚上。如遇到狗子也不许用石头打砸。

三花脸(又叫丑角)不开脸,别人不能化装。往往花脸开脸以后把手上剩余油彩、铅粉向高处甩出去,示意众人可以化装了。甩的铅彩溅在墙壁、楼板、天花上,溅得越多,采头越好。所以过去老剧场的后台间化装室墙壁上,常是斑痕点点,那就是花脸的杰作。

鼓板师未下戏台,炊事员不能开饭。揭开饭锅由鼓板师首先在锅内饭中央掏个洞,其余人盛饭只能沿着洞口慢慢往四处挖,不能随处乱铲,更不准吃锅粑。

戏班子每到一个新演出点,外班头在公堂开好四张床铺,分别由班头、鼓板师、老生、三花脸四个睡用,其余一律都到边拐睡地铺或统铺。演员以演出点为家,每到一处,首先要安排好睡觉的地方,床铺就是落脚点,所以说“戏子无铺,走投无路”。

 “早上不观井,晚上不观花”。说是为了保护眼睛和嗓子。

戏班子里的暗语坎子,主要用来避讳,或有些不便让外知道的事,用暗语坎子话代替。

暗话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用代号:一为牛、二为月、三为汪、四为凿、五为中、六为神、七为星、八为章、九为哀、十为足。如问“你这个月开了多少薪水?”他说:“中的牛”即510元。如说:“凿的牛”即410元。老头子叫“苍马”,老奶奶叫“巷齿”,母亲叫“梨山”,哥叫“换膝上”,弟妹等叫“换膝下”,姑娘叫“咸朵”,结了婚的女人叫“耻”,嫖女人叫“括耻”,吃饭叫“俭嗓”,茶叫“黄汤”,烟叫“底公”,黄烟叫“草山”,香油叫“老曼”,猪油叫“洋老曼”,酒叫“三酉子”、“三六子”,鞋叫“锅头”,帽叫“顶篷子”,眼睛叫“招子”,耳朵叫“顺风子”、肚子叫“魁星子”,手叫“经魁子”、鱼叫“鲁半头”,猪肉叫“老瓤”,吃蒜不能说蒜(散),要说“神机妙”。伞叫“撑杆子”、“开花子”、“炒盖”,走路叫“开车”,从农村乡下来叫“杆子高头来”,县城叫“圈马”,车叫“云盘子”,手表叫“灵珑子”,庙宇叫“哑吧骨”,学校叫“蛤螟骨”,凉亭叫“穿心骨”,树叫“摇头骨”,城隍庙叫“矮脚骨”。

国家二级演员马正德,他在建国初,因为长相俊、身材高大,嗓门洪亮,被刚成立的庐剧团招收。他拜了六安人陆师傅,写了师徒制(协议)。后来师傅年老看门,病危时他去守夜,火化安葬,忙前忙后,按照师徒协议规定执行。同在剧团的滦和生证实有这件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