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不要向成功人士学习”

 云语禅心 2023-03-15 发布于河南

曾经在《纽约时报》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名叫A.C.谢尔顿的人记录了他事业成功后的经历:

一年多前,我从机场开车回家,


车窗和收音机都开着,耳边充斥嘈杂的声音。


那时我刚拍完Netflix的纪录片《无辜者》最后一幕。


这份工作令我无比骄傲和自豪,我很高兴自己能参与其中。


但几天过后,我却坐在车里嚎啕大哭。


一份空荡荡的工作计划表静静地摆在我面前。


而我也意识到,自己最有意义的成就已经沦为过去式。

他再也无法重复体会到那份全然的喜悦与激动。

这种空虚让他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和时刻:

我们总以为“当我实现了某个目标,我就幸福了”。

文章图片1

来源:unsplash

在人生中,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一种“即将实现的目标”所支配: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只要考个好高中就开心了”;


等上了高中,老师和家长告诉我们“只要考个好大学就解放了”;


大学毕业了,所有人告诉我们“只要找份好工作就好了”……

然而,当我们真正实现目标,却远没有想象中的快乐。

伴随而来的,是一种失落,甚至是绝望。

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永远在“只要实现了……,就好了”里打转。

它像咒语一样贯穿我们整个人生,而那个终点也随着人生的拓展而不断延伸。

在心理学中,这种绝望的状态,叫做“终点谬误”(arrival-fallacy)。

很多人被“终点谬误”的怪圈所支配却不自知,并沦为成功的“牺牲者”。

01 成功不一定幸福

“终点谬误”是一种错误的假设,即一旦你达到目标,你就会体验到持久的幸福。

在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只要打败了坏女巫,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成年人往往对这样的解决嗤之以鼻,只要是心智成熟的人都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往往希望自己在达成某个目标之后,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种“终点谬误”源于我们许多人从小就根深蒂固的想法:

生活幸福的关键是,


拥有一份好工作、赚很多钱、拥有稳定的婚姻生活,


在事业中取得傲人的成就——


这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成功心态。

但研究表明,这种成功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快乐,至少不会长期如此。

文章图片2

来源:unsplash

“终点谬误”最早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塔尔·本·沙哈尔博士提出。

据《纽约时报》报道,沙哈尔博士将其定义为一种常见的错觉。

我们总会觉得,只要自己实现一个目标或者完成某一项成就,就能获得永恒的幸福。

被这种“错觉”所蛊惑的人,给幸福设置了条件。

对于他们而言,幸福不是当下的,是需要满足某些条件才能拥有的。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沙哈尔这样形容过去的自己。

他在哈佛从本科读到博士,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还是一流的运动员。

但这些所谓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

文章图片3

来源:unsplash

沙哈尔博士年轻时,曾是一名出色的壁球运动员。他一直认为,只要他赢得比赛,他就会获得幸福。

然而,他发现每次赢得比赛后,他确实会感到开心,但这种快乐的感觉十分短暂。

快感消退后,他发现自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无尽的空虚几乎将他吞噬。

每完成一个目标,并没有为他带来所期望的那种持久的快乐或满足感,反而在驱逼他实现一个个更高的目标——

一旦实现了一个目标,就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新目标,他的目标清单永远没有尽头。

为了研究“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沙哈尔曾做过一组对比研究。

他让获得大学终身教授职位的人与没有获得职位的人分别对自己的幸福感打分。

在学术界,终身教职意味着高声望、高薪水与一生无忧的工作。根据预期,那些获得终身教职的人,幸福感应该会更高。

文章图片4

来源:unsplash

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两组人所打的分数相差无几。

研究还询问了尚未考虑申请终身教职的助理教授,让他们预测自己未来达成这项成就以后的幸福感会有多高,结果他们也普遍高估了这种“幸福感”。

沙哈尔表示,当你通过取得名利上的成功,得到短暂的幸福感后,反而会面临更大的孤独和无助。

这些人一开始并不快乐,但他们会告诉自己说,“没关系,只要我能够成功,就能获得幸福。”

但是当他们成功时,即使他们获得了短暂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往往并不持久。

当他们发现成功并不能解决他们的不快乐时,他们会比获得成功前更沮丧,甚至是感到绝望。

因为在此之前,他们的生活中起码还有美好的幻想,相信自己一旦成功,幸福就会降临。

就像哲学家叔本华所说:

“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

文章图片5

来源:unsplash

02 为什么形成谬误

沙哈尔称之为“谬误”的原因在于:

虽然你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收获很大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永远比不上在没实现的时候对目标的期待。

而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你将承担更重的责任。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被永远止境的焦虑填满。

因为没有哪一种情况能让我们感到绝对安全,只要我们活着,就永远不会满足。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谬误”呢?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教授杰米·格鲁曼表示,这种误判通常是情感预判(Affective Forecasting)不准确的后果。

“情感预判是人们预测事件所能带给我们的感受的能力。”

他指出,在2000年的一项研究曾表明,大学的体育迷们普遍都会高估自己球队赢球后所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我们通常能够预测什么事情会让自己开心或者不开心;


但我们却常常不能准确预测事件对我们情绪影响的强度,以及持续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在完成某项成就后感到失落。

文章图片6

来源:unsplash

情感预判对于我们的决策过程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 (Timothy Wilson) 和丹尼尔·吉尔伯特 (Daniel Gilbert)发现,由于情感判断的偏差影响,我们对未来事件的预判往往是不准确的。

这种偏差会导致我们高估了实现目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而低估了其他事件或感受如何影响我们的感受。

比如,经过多年努力的工作,你终于得到了你梦想中的职位。当然,你为此高兴一阵子。

尽管你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这时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要想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你就要实现更高的职业抱负。

这就引起一些思考,比如你是否要以牺牲家庭、婚姻幸福为代价,来实现挣大钱的目标?

文章图片7

来源:unsplash

实际情况是,成功并不与幸福感完全划上等号。

真正的幸福感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

目前关于“终点谬误”及其成因的研究还不多,但是关于什么使人快乐的研究却数见不鲜。

然而时至今日,社会给我们灌输的普遍观念仍旧是,幸福与实现目标密切相关。

例如,哈佛大学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今天的孩子仍然被灌输这样的观念:取得个人成就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03 如何克服终点谬误

很多人被“终点谬误”的怪圈所支配却不自知,并沦为成功的“牺牲者”。

这里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克服“终点谬误”,并在生活中获得持久的幸福。

文章图片8

来源:unplash

1、关注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当我们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时,我们通常会过度专注于这个目标以及我们期望它会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曾提出“峰终定律”。

他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我们事后评价一段经历,不是把所有体验相加,而是把高峰体验和结尾体验相加。

这个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当你在备考时,你可能会对自己克服最艰难的数学问题的经历,记忆最深刻,这是你的高峰体验。

当你完成考试,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这是你的结尾体验。

你对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感到快乐,其实并不止在于你实现了这个目标,更在于你努力过程中的高峰体验。

文章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