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院长”张执浩·按摩椅中的问题……?

 当代诗歌评论社 2023-03-15 发布于重庆

“文学院长”张执浩·按摩椅中的问题……?

作者:无枪的将军

◎评论文章引用资料来源:江南杂志社,作者系武汉文联专业作家,武汉文学院院长,《汉诗》主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等奖获得者:张执浩

    读完这首江南杂志社推荐的诗歌,“小芝”温柔的形象,此时,早已占据了我的心,片刻停顿后,我突然才想起,这不是一个“按摩椅推销员”在与我聊天,而是,一首真真切切的“文学院长”诗歌作品在眼前!

    从现代诗歌“自由、开放、无定性”三特性来说,显然,《我在》的确也是一首诗,只是,这首诗非常“接地气”而已,让我们差点就以为,只是一篇“小学生写的命题作文”

     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我在》与诗歌唯一相似的地方(相似通常分为“形”和“意”,“形”是指表象直观感受,“意”是指内在意蕴),只有它的“分行”,像这种类似于“记录性”的写作手法(所谓记录性写作是指以日记的方式书写感想),虽然,也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一个重量级诗人,书写这样的作品,不仅让“诗歌”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而且,还让读者对“诗歌创作产生出质疑和茫然”

     曾有不少人评论过这首《我在》,有人把这里的“我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作哲学的关联(这里的“我在”和哲学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此处“我在”,只是对事物的一种关联性表述)。

    有人把《我在》的诗体结构美化为“流畅与巧妙对话结合下的独特诗歌美学观念”组合这倒是事实,只是这样平庸的组合,怎么能具备诗歌美学呢?这位评者应该是没看过诗是什么样子吧?更不知道美学的意义在哪里?)。

     也有人形容《我在》是一首“人与自然和科技的反思”不就是一个智能按摩椅的使用过程和功能讲解吗,有必要把诗人对他的感受,上升到科学、哲学与社会学的层次吗?)。

     我就不懂了,难道你们(评论“我在”的人)是来自外星文明,你们的认知能力只在“二维”或者“一维”空间里吗,这么“浅显化”的文字描述,你们偏偏能戴上“高级文学”的帽子,说你们不懂诗吧,一个个还装模作样的写了几百字的小评论,说你们懂评论吧,一个个又都只是在《我在》的名字上做做文章,不过,你们这种阿谀奉承的马屁精神倒是值得点赞!

由于评论圈没有门槛限制,几乎人人都可以写评论,因此,不良“吹捧之风”的陋习,早已成为了诗歌作品解读中公开的秘密,(尤其是在著名诗人作品的评论上,表现得尤其猖獗,无论他们写什么、怎么写,如何不忍直视,也都会被一些评论人阿谀奉承的马屁精神奉为经典),它们的存在(睁眼说瞎话,只说好话,不说问题)几乎成为了文学(诗歌)生态发展的一大害虫。

老规矩,下面还是来说一下这首《我在》吧!

     这首诗的问题在于过度的“口语化”,给人感觉,就像一个小孩子对一个亲近的人在滔滔不绝的讲述他喜欢的东西,毫无掩饰而直白的句式结构加上生动形象的对话形式以及文章式的标点符号运用,并没有让这首诗表现出特别的“高级感”,反而还拉低了“诗感”。

一首诗,“生活化语言”厚重,虽有助于提升阅读感受,但是,具有“可读性”并不一定就具备了“诗意化”,因此,大量使用“生活化语言”的诗歌,通常也是很难诞生出经典作品(这里主要是针对现代诗而言

   《我在》里的“人机对话”以及“怔怔地望着户外、思想着这一天该怎样结束”实际上也凸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如果说到技巧,这首诗最大的技巧就是“由实到意”的直抒手法(由实到意是指由现实生活场景引发的贴合生活场景的无差别化感想)。


     而,“有时候我以为只要她在/我就能接受这样的我”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如果没有结尾这两句的运用,那么,这首诗甚至连诗都算不上了,当我们抛开结尾不谈,发现前面的语句皆只是一种“无技巧的记录式”铺垫,只不过,大量记录式语句的运用,也让文本本来的“趣味性”变成了直白、啰嗦和无趣

     当然,张执浩有这样的诗体形式,应该也是和他:“提出诗歌创作理念是'目击成诗,脱口而出’,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即时反映,将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入诗”有关。
    但是,我们则认为,他所谓的“目击成诗,脱口而出”简单来说也就是“看见什么,就不加修饰的写出什么”像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为低级的诗歌创手法开脱的借口,也就是以所谓的理论来绑架诗歌的平庸!


现代诗歌一直存在着“理论绑架诗歌”的现象,只要是重量级诗人,他们随便提出一个“莫须有”的诗歌创作手法,哪怕这样的创作手法明显违背了“艺术”的基本原则,也会被一大帮所谓的诗评家、学院派以及著名诗人等跟风吹捧,“三人成虎”的故事在中国由来已久,而,中国诗坛显然是重灾之地!

     作为一个高等学府的文学院院长,我们认为,在文学(诗歌)创作上,这样类似于“葵花宝典”式的速成创作理论是应该值得检讨的,因为,文学院本身就是文坛生力军和风向标,推动文学生态、健康高质量发展,也是你们不可推却的责任。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軍,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歌评论社【评诗论道】主笔,独立诗评人、批评人、诗歌理论研习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