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凝心理 2023-03-11 00:06 发表于山东 以下文章来源于男孩派 ,作者男孩派 ![]() 所以,如今作为父母的你,一定要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的一举一动都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幸福。 一个小男孩因为没完成作业还调皮,正在被爸爸用棍子教训。 谁知,下一秒,爷爷却突然冲了出来。 手里同样拿着一根长长棍子,朝着爸爸用力挥去。 爸爸被打了几下后,急了,爷俩便吵了起来。 眼看着爷爷又要动手打人,奶奶连忙上前,想要将爷爷拉开,却反被气头上的爷爷推搡到一边。 这一幕,不禁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组海报: 厨房里,儿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父亲见状,立刻扬起巴掌准备教训儿子。 幼小的儿子害怕不已,却只能伸出双手挡在自己的脸前。 然而,多年后,当初那个无助、惊恐的孩子,却变成了另一个冲动、暴戾的父亲,误将巴掌和拳头当成了教育。 客厅里,小女孩无意间弄脏了地板。 一旁的妈妈见了,马上大喊大叫起来,吓得女孩只能用双手捂住耳朵。 没想到,后来,当小女孩也成了母亲后,见到孩子犯了错,她的第一反应竟然也是责骂和咆哮。 暴力滋养着暴力,吼叫孕育出吼叫。 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场“轮回”。 那些被暴力和吼叫所伤的孩子,长大后,身上的创伤虽然早已痊愈,但心里的阴影,却从未消散。 甚至在不知不觉间,也成了暴力的始作俑者。 就像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所写的:
父母砸向孩子的那些拳头,不仅重伤了孩子。 终有一天,还会悉数落在子孙的身上。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陕西西安,有个叫天天的小男孩,父母离异后,一直跟妈妈生活在一起。 然而,婚姻的破碎,让妈妈变得暴躁不已。 稍有不如意,就会打骂天天出气。 两年下来,可怜的天天脸上、身上已经没有一处好地方了。 最过分的一次,妈妈居然用菜刀在只有7岁的儿子胸前,划下一道长达8厘米的伤口。 不断冒血的伤口让邻居发现了异样。 最终,妈妈被刑事拘留,天天也得到了救助。 然而,当救助人员问天天,为什么不跑、不喊救命时,他却内疚地解释道:
救助人员又问他:“你恨妈妈吗?” 天天说“有点恨”,但很快又纠正道:
一番话,听得人心疼不已。 一个单纯而幼小的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笑容灿烂,却因为生在了一个并不温暖的家庭里,被迫承受着父母之间的明枪暗箭所带来的负能量。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但如果永远都治愈不了呢? 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放弃生命,结束这一切。 就像作家海明威。 他的母亲格蕾丝,是一名艺术家,性格强势,脾气无常,常常在儿子面前谩骂羞辱自己的丈夫。 对待海明威,也是强悍专制,动辄贬斥、打骂。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海明威,虽然优秀,但自卑和痛苦却如影随形,最终让他患上了抑郁症。 在某个早上,这个被无数人追捧的硬汉竟吞枪自杀了。 有的父母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而孩子,他们无法保护自己,也无法离开大人存活,只能一次次承受着父母的伤害,错将打骂当成爱,把爱理解为暴力。 所以,你打骂孩子,孩子也不会停止爱你,但他却会停止爱自己。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会变得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会表现得格外冷酷。 但更多的孩子,会“继承”大人的暴躁。 去年9月,网上流传着一则很惊悚的视频: 一个坐在床上的奶奶不知为何打了身旁的小男孩几巴掌,小男孩被打后气急败坏,重重肘击奶奶的胸口。 奶奶疼得一个踉跄,想要捡起地上的拖鞋继续打孙子。 孙子则用双臂紧紧勒住了奶奶的脖子,嘴里还不住地骂着脏话。 录视频的人见到奶奶逐渐瘫软,也未曾出手阻拦,只是笑嘻嘻地说:
十几秒后,门外又进来了一个妇女,二话不说,举起手里的藤条就抽在小男孩身上。 一边抽还一边骂:
藤条抽断了,女人又捡起了地上的木棍…… 就这样,视频定格在了一阵哭喊和殴打声中。 整个视频,仿佛一部恐怖片。 里面没有一个正常人,所有的人都在以暴制暴。 而生活在父母拳脚下的孩子,长大后,自然也会把暴力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作家刘娜就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小女孩,三天两头被父亲打,用脚跺、扇耳光、用凳子砸,最严重的一次,父亲将她的右眼打到出血,险些失明。 为此,女孩十分憎恨父亲。 她曾暗暗发誓,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会好好爱他们,绝不会打骂他们、伤害他们。 可等女孩真的结婚成家后,却发现,自己早已成了父亲的翻版。 一天,因为一些小事,儿子彻底惹怒了她。 她像疯了一样拽过儿子,边骂他惹事精,边使劲儿捶他,直到把儿子捶得哇哇大哭,还是觉得不解恨,跑到厨房拿起了刀。 直到她触到冰凉刀把的一瞬间,才忽然惊醒。 腿一软,瘫坐在地上。 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告诉我们:你踢了孩子一脚,孩子见到路边的小猫,也会上前狠狠踢一脚。 攻击会被复制,暴力也会遗传。 当孩子学会举起拳头的那一刻,就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美国爱达荷大学Effrey J. Bailey教授曾指出:
然而,作为父母,我们难免有情绪失控的时刻。
每当自己就要暴怒时,先问问自己:
很多时候,控制情绪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如果我们能在朋友、同事面前保持礼貌和克制,同样也能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 如果实在忍不住对孩子发了脾气,事后可以写写日记,或是做一些记录:
正如心理学家皮尔斯说的,觉察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心理学上说,作为父母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就是容器功能。 容器功能好的父母,能够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再用理解、接纳和爱去化解它,还给孩子一份正能量。 然而,有的父母本身容器就是破碎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愤怒与无力。 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会下意识认为:
教育家尹建莉说:“父母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如果实在忍不住打骂了孩子,别忘了俯下身向孩子道歉: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爱我们。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辜负他们的爱,努力改正问题。 毕竟,如今,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他的一生。 纪录片《镜子》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
很多时候,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基因库”。 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相似的样貌和血缘,更给了孩子如出一辙的生活方式、日常习惯和情绪管理。 但,暴戾的“基因”却是可以被消灭的。 只要如今作为父母的你,时刻记得:每个人,其实都有两次出生。 一次,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 另一次,则是哭着迎接孩子到来。 第一次出生,我们没得选;但第二次出生,我们却可以做得更好。 虽然过程艰辛,但只要我们选择了改变、平和和耐心,终会战胜过去的黑暗,净化错误的“基因”,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