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长专访(第106期)/梁汝汐:“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

 高校科幻 2023-03-15 发布于福建


中国科学院大学

科幻协会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协会成立于 2014 年 9 月,是由热爱科幻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校学生及科研人员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级社团。协会英文全称为“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ic of Sciences’Science Fiction Association”,英文缩写为“UCASSFA”,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团委正式登记注册的社团编号为 HY20140101。协会建立初衷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社会道德风尚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畅想科学远景,激发科幻灵感,为热爱科幻的同学们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和更多的接触科幻的机会。协会接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团委的指导。协会自成立起便积极组织社团活动,除了组织较为日常的观影、科幻沙龙等活动,还曾多次组织社员一同参加如中国科幻银河奖、星云奖、中国科幻大会、科幻作家讲座等其他大小活动。科幻协会为校级社团,由于参加的同学多为研究生,所以协会的主要活动校区为雁栖湖校区,但在玉泉路也时常举办面向本科生的活动。协会的指导老师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苏湛老师。


/

梁汝汐

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现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读研,专业为天体物理

本科期间曾任重庆大学科幻协会副社长、社长

读研期间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协会社长

喜欢音乐(尤其喜欢摇滚)、科幻、天文、数学、乒乓球

采 访 实 录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梁汝汐:大概是初三的时候。

小时候接触过比如海底两万里这种比较“传统”的科幻作品,当时的阅读体验就是觉得很无聊,读不下去。初三那会偶然拿到了同学在班里“反复传阅”的一本科幻世界,看了之后觉得“哇原来科幻还能这么写吗”,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变成了科幻爱好者。

刚入坑的时候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印象比较深的作品有《犹在镜中》《21度的爱情》,属于是非常早期的记忆了。

高校科幻:您都参加过哪些科幻活动?有没有印象深刻的?

梁汝汐:本科和读研期间组织和参与的小活动很多,看电影呀、天文科幻夜之类的就不多赘述了。

稍微大一点的活动,主要有在重大的时候组织参加过的几届重庆高校联合征文,以及两次征文颁奖交流会;2015年何夕老师在重庆的签售交流会;16年的暑假去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参观,当时还和川大、武大的朋友一起聚了聚;有一次韩松老师在重庆,被我们请到重大来聊天,可惜那次茶话会我有考试错过了;还有一次张冉老师在重庆,我们在校外的一家餐馆组织了茶话会;有一次夏笳老师来重大,听了她的讲座;参加了王晋康老师在重大的某次讲座or交流会;有年星云奖,第二天几位科幻作家也在重大有个交流会,可惜那天自己没空就也没参加。

更大一些的活动,参加过的主要有一次银河奖颁奖典礼和科幻大会(2017年,成都);一次星云奖颁奖典礼(2018年,重庆);两次中国科幻大会(2020和2021年,北京石景山)。

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记得有次和刘维佳老师一起吃饭,送别的时候他和我们说,要多努力,希望你们能一直保持对科幻的喜爱,不要因为生活的阻挡就慢慢失去了这份热爱;17年银河奖,和其他的各个科幻协会在台上举着旗子一起合影;20年在科幻大会上再次见到拉兹老师,他开心地说再见到我们真的很高兴;21年在学校里组织放映奥特曼,有位老师一家三口一起来看,教室里坐满了人,看完后大家开心地讨论;21年卸任社长之后,把写的社团发展史发到群里,大家都在怀念之前的时光……类似的片段有太多,它们在我的记忆里都散发着美好的感觉。

高校科幻:社团有没有获得过什么奖项?

梁汝汐:在国科大幻协当社长的这一年,社团确实没有拿过奖。其实当时我们还报名了银河奖的,但是投票期我们没有任何人关注,所以哈哈哈哈。

以前在重庆大学科幻协会的时候,社团是有拿过一些奖项。第一次拿到社团的“奖状”好像是某届未来科幻大师奖的“特别组织贡献奖”(大概是这个名字吧);后来17年参加银河奖颁奖典礼的时候,看着川大他们上台领奖,我就想着“哪天我们也能拿次奖”,没想到过了一年之后真的拿了奖,还挺开心的。

高校科幻:作为社团负责人,在社团这一年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梁汝汐:很难选出“最”难忘的一件事。

高校科幻:当社长是一直都有的想法吗?

梁汝汐:其实也不是。上大学之前自己只是非常喜欢科幻,很想认识更多的也喜欢科幻的朋友,所以就想着“如果大学里没有科幻社团那我就自己建一个”;后来加入了重大科幻协会,我的上一任社长马平川学长大概觉得我比较适合来接任他,就一直带我一起组织社团活动,帮着培养了我的很多组织活动的经验,后来我也就自然地继任成为了他的下一任社长。

读研之后本来想专心学业,不再过多参与社团活动相关的事务来着,只想以会员的形式参加一下科幻协会。于是在纳新开始前我就自行搜索然后加了国科大科幻协会的群,但我发现国科大社团的断代比较严重,当时的社长在群里直接问“有学弟学妹想来负责社团事务吗”,有一阵都没什么人回答。我就想着那我尽一份力负责一下吧,那位学长就说那就由我来当社长了,然后我就自己找了几位副社长,就这样又负责了一年社团事务。

高校科幻:当社长的这一年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吗?

梁汝汐:当社长的时候倒没什么太多的特别的感觉。但是卸任的时候确实感觉到“青春结束了”:以后大概再也没什么机会参加学生组织的兴趣类社团了,这让我觉得十分令人感叹。

卸任之前写了一份《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协会发展史》,算是留给下一届了一些可以传承的经验和记录。

高校科幻:社团有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架构,如果有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梁汝汐: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是在2020-2021学年担任了国科大科幻协会的社长,并在2021年9月卸任;所以最近这一年国科大幻协的主要负责人是我的下一任社长,我讲述的经验大部分都是来自我当社长的那一年的经历,可能和现状有不同。

由于国科大特殊的培养模式,国科大的社团“断代感”很严重。科幻协会作为一个兴趣类社团,其运营更是严重依赖于每一届的负责人们,所以每一届都可能有变动,并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架构。我在任社长的时候,有四位副社长,三位和我一样同为研一,在雁栖湖校区和我一起开展活动;另一位是本科生,负责在本科生所在的玉泉路校区开展活动。由于大家平时忙于学业和科研,我们当时并未设立各种职能部门,而是把想一起负责社团工作的十来位同学一起拉到了一个群里,虽然后面主要做事的只剩下我和另一位副社长以及几位同学了。

本科生那边由于每一届招生数量很少,所以如果有人想负责和开展协会活动、可以担任副社长的时候,我们就会拉ta来当副社长;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就这样先空着。

高校科幻:贵校的培养模式与其他高校有些许不同,您认为这对于社团活动的开展有何影响呢?

梁汝汐: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其他高校有些不同。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都会在国科大的名下招收研究生,入学的时候都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但大家只有研一的时候是完全归国科大管理。

研一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被安排在北京怀柔的雁栖湖校区,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教学。这一年就像大学里一样,主要任务是完成整个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所以课业压力会比较大,但也要视专业而定),这一年里科研任务并不是主要任务。

研一结束后,大家就从雁栖湖校区搬走,各自去往各自的研究所,跟着团组和导师进行科研活动,大部分的研究所就不再开设课程了,每天在和“上班”类似的模式下去研究所做科研。

这样的培养模式就导致了对于研究生来说,能“享受”校园生活的时间基本只有研一这一年;对于社团而言,每年都是一批新的学生来到雁栖湖,没有一个高年级学生和新生交流的过程,再加上雁栖湖的交通并不是特别便利,去一次的时间不短,如此种种就导致学生社团的“断代感”很严重。拿科幻协会举例,我当时只能是从上一任社长那里获取一些为数不多的信息和文件,至于协会之前发生的事情我自己也完全不了解,都是自己日后慢慢“考证”和“发掘”的。如果没有一个“经验技术手册”之类的东西,那么每年的社团负责人们都要重新开始积累组织活动的经验,这对活动开展是很不利的。此外,雁栖湖校区的地理位置也对活动开展很有影响:雁栖湖校区离北京“市里”的车程不短,且对于学生来说交通并不是那么方便(尤其在这两年疫情的背景下),所以我们要参加北京市里的活动并不是很方便,同时我们也不太能自行请一些校外的嘉宾来学校(但其实这个主要是经费原因)。

高校科幻:许多高校由于疫情都或多或少的停办了一些活动,社团有没有因为疫情遇到一些困难,如果有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梁汝汐:社团当然因为疫情而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主要几点是:

没法聚餐,没法和大家一起出校“玩”,同学之间没办法很快地熟悉;教室和活动申请要视疫情形势而定,不能稳定申请,我卸任之后的下一届更是基本无法好好申请教室;室外场所的活动也无法举行,间接导致了活动形式的单一,等等。

这几个问题其实都很难解决。同学的熟悉问题,在“多水群”、进行一些线上活动的同时,只能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聚餐和讨论会等等;教室申请问题,我那一年疫情还没严重到不允许社团申请教室办活动的地步,所以还好,但是这一年好像政策更严格了,我下一届的负责人们尝试过几次“线上放电影”这种形式。至于室外场所的活动,我们的选择只能是直接不办了。

高校科幻:社团与周边其它高校科幻社团的关系如何,平常会进行一些交流活动吗?

梁汝汐:首先,雁栖湖校区周边没有其他高校。

另外,我们有积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各种科幻活动,也包括京津冀科幻联盟的见面活动等等,并且作为协办单位参与组织了第一届京津冀高校科幻征文(应该是叫这个名字)。我的下一任社长在本科期间就曾经担任过清华大学科幻协会的社长,所以和其他高校科幻社团的关系大概还算不错。

线下活动因为疫情比较难举办,所以交流活动除了2021年5月参加了一次京津冀科幻社团聚会之外,其他的交流主要是在线上。

高校科幻:面对新学期即将入学的科幻爱好者,您有什么寄语吗?

梁汝汐:我一直觉得科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和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带着这份心情去享受校园生活吧!

愿灵感和感知力可以一直保有,不会流失。

采访 |  任雨晨
文字编辑 | 任雨晨
排版 | 柯珂
审核 | 张雁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