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学中时间的表示一律使用天干地支,包括年、月、日、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在一起共六十对,称六十甲子,所以日期必六十天循环一次。 四季即春、夏、秋、冬,四季与五行有一个对应关系,即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也就是,春天风大木最旺,夏天天热火最旺,秋天肃杀金最旺,冬天天冷水最旺。季节是决定卦中每一爻旺衰的主要标准。 四季的划分 l 一、二月为春天,属木,木旺; 四、五月为夏天,属火,火旺; 七、八月为秋天,属金,金旺; 十、十一为冬天,属水,水旺; 三、六、九、十二月为季月,属土,土旺其中。 辰、未、戌、丑月,表面看均为土,其实,均含有该季节的余气。严格讲,四季月的前12天为本季主气旺,后18天为土旺。比如春季辰月,前12天为木旺,后18天才土旺;冬季丑月,前12天为水旺,后18天才土旺。四季土各旺18天,共72天。 月令是判断卦中各爻旺衰的主要标准,直接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其与自然现象极其准确对应。二十四节气是易学各门术数中年、月时间划分的依据。每年由立春开始,每月由“节”开始(并非阴历)。
节与气划分及对应月令、四季见下面所列: 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在二十四节气中,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季节的标志。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也有特殊的意义,把时间的节气转换成对应的空间分二至恰为四正(即东、南、西、北)方位。其中,夏至为阳极阴生之临界点,为“天风姤”卦,故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从夏至这天起,物体才会发霉;冬至为阴极阳生之临界点,为“地雷复”卦,故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间最长,从阴阳消长的角度,古人又把冬至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以下是地支十二月的详情: 一月始于立春,经过雨水,于惊蛰前终结。 二月始于惊蛰,经过春分,于清明前终结 三月始于清明,经过谷雨,于立夏前终结。 四月始于立夏,经过小满,于芒种前终结。 五月始于芒种,经过夏至,于小暑前终结。 六月始于小暑,经过大暑,于立秋前终结。 七月始于立秋,经过处暑,于白露前终结。 八月始于白露,经过秋分,于寒露前终结。 九月始于寒露,经过霜降,于立冬前终结。 十月始于立冬,经过小雪,于大雪前终结。 十一月始于大雪,经过冬至,于小寒前终结。 十二月始于小寒,经过大寒,于立春前结束。 总而言之,易学风水术数中年份和月份的确定不是以公历来确定的,也不是以阴历来确定的,而是根据节气来确定的。 言之堂—中华易学传播教育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