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四地闲夫 2023-03-15 发布于山东

三国时期,东吴和曹魏围绕着合肥前后打了5次战争,时间跨度将近半个世纪,前四次主要是孙权主导的,孙权多次号称集结了10万大军北上,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铩羽而归,但其实孙权真想死磕拿下合肥城的只有前两次,孙权第三次第四次讨伐合肥与之前的两次北上是有区别的,个人感觉孙权最后两次打合肥,更像是他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先来说说为什么孙吴对合肥这么固执,一定要拿下合肥才能北伐中原吗?当然不是,尤其在夺了荆州后,东吴和曹魏漫长的边境线,东吴的确有太多的选择,由合肥北上绝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就东吴的军事特点而言,拿下合肥绝对是最佳的路线。

因为拿下合肥不仅仅是占据了一块北上的基地,进而可以控制淮南一线,更主要的是,拿下合肥,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吴军水师的机动优势,让曹魏在战局上陷入被动,东吴由长江进入巢湖进而兵临合肥城下,如果拿下合肥,吴军就有了一条可以直达许昌城下的水上快线。

《水经注》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淮水于寿阳县西北,肥水从城西而北入于淮,谓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

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东流注于颖水,而乱流东南径临颍县西北,小水出焉。东径临颍县故城北。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合肥到寿春有肥水相连,寿春到许昌有颖水相连,临颍县就在许昌附近,如果东吴占据合肥,也就是说,理论上东吴可以由水路北上袭击曹魏腹地,虽然有这条水路东吴未必就可顺利北上,但是拿下合肥就打通了东吴水师北上的道路,此后吴军无论是在水上运兵运粮草还是撤退都相对容易且安全,曹魏没有一支可以与东吴相抗衡的水师,那么在短时间,东吴可以沿着漫长的肥水颖水一线,机动选择攻击地点,虽然吴军攻城战法不强,不过有足以起到吸引牵制曹魏防线兵力目的了,东吴有很大希望以此来获取全局的主动。

魏明帝也是说过,“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东吴拿下合肥就打开了新局面,曹魏占据合肥,就可以死死的卡住东吴这支老虎的脖子,只能做一支猫,双方都知道合肥的重要性,所以必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只是孙权穷尽一生有没有登上合肥的城头,他所有的霸业梦都停留在合肥城下。

当然孙权虽然没有控制过合肥,不过孙氏集团可能短暂控制过合肥,也就是在孙策的时候,孙策在击败扬州刺史刘繇以及袁术败落后,在江淮一下还是很有扩张意向的。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

《吴历》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兒难与争锋也」。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三国志.顾雍传》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入为左司马。

《吴录》雍字元叹,言为蔡雍之所叹,因以为字焉。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扬州刺史严象后来就是被孙策手下庐江太守李术所杀,也就是说孙策是短暂得到过合肥统治权的,后来的东吴丞相顾雍也是担任过合肥长,不太确定当时顾雍是不是已经在孙策手下,加入孙氏集团了,不过最起码在曹操派刘馥接任扬州刺史之前,孙策是最有实力能够控制合肥的人,其他各方势力都难以有孙策的影响力。

当然那时的合肥还远远不是后来的坚城,合肥城成为东吴的噩梦,是从刘馥大力扩建合肥城,加强城防开始,而后还有满宠修建合肥新城,所以即便孙策曾经占据过合肥城,但是合肥的重要性还不大,当时孙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向江东扩张上,如果说孙策不死那么早,并且开始实行趁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死磕的时机北上,那么合肥或许会被孙策着重建设成为东吴的前进基地,孙权也就不用那么悲惨的去抢合肥城了。

而曹操在忌惮于孙策的北上趋势,便派刘馥上任扬州刺史,刘馥到任后便开始修建合肥城。

《三国志.刘馥传》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刘馥建造合肥城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在孙策被刺杀前后,这也就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经营合肥城,孙权上位之初稳定内部还来不及,他没有能力组织兵力北上夺取合肥,而且记载中说他是单枪匹马进入合肥城的,可能有些夸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曹操当时主要在和袁绍较劲,刘馥能够得到的帮助不多,这也能说明,当时即便孙策占领过合肥,但是远远没有形成有效控制,合肥更多的一点像是曹孙两大集团的军事缓冲区。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便开始了他40多年征讨合肥的悲惨之路,第一次是在赤壁之战后,孙权想趁曹操大败,夺取合肥,第二次是在曹操和刘备深陷汉中之战时,发兵北上,相比之下,第二次征讨合肥,才是孙权最后机会夺取合肥的一次,但无奈结果碰到了战力爆表的张辽,10万吴军未曾拿下7000人驻守的合肥城,但不管怎么说,孙权前两次打合肥是有执行力的两次军事行动,到了后两次,孙权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势要拿下合肥的气势,更像是军演练兵以及配合盟友的军事行动。

因为孙权前两次和后两次打合肥是有一个对东吴很不利的分界点的,那就是东吴自己打不过曹魏,但是东吴已经没有足够强势的盟友了。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前两次还有一个足够强势的刘备集团,但是夷陵之战,让刘备一方彻底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单独一个益州支持不了光复汉室的目标,蜀汉对于曹魏在西线的军事压力,除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闹出点动静之外,再也掀不起一丝波澜,曹魏可以轻松的压制蜀汉的扩张,腾出手对付东吴。

所以在东吴嘉禾二年,也就是233年,孙权才谋求另一位盟友帮助失败后,暴走了,蜀汉一方难以牵制曹魏,孙权把目光放在了辽东的公孙渊身上,不过这位割据辽东,伴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地方势力,公孙渊极其圆滑,他是不会死心塌地的和孙权结盟的,而是谁能给他带来利益,他就追随谁。

《三国志.吴主传》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臣松以为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权大怒,欲自征渊

(嘉禾二年)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当时东吴大臣都反对孙权厚待公孙渊,明摆着肉包子打狗的事情,可是孙权也没有办法了,公孙渊是他能够拉拢的最后一个有实力的抗曹势力,不要忘了当时的孙权已经是50多岁了,他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耐性,他仅存的霸业雄心,让他不得不去冒险尝试一下,公孙渊若能够加入到抗曹联盟,也的确能够减弱蜀吴两国的军事压力,但是他这次豪赌还是赌输了,公孙渊直接杀了东吴使者,持了东吴送来的好处,毕竟他是明眼人,知道三国之中魏国的国力太过强盛。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所以说,孙权第三次讨伐合肥,就是在公孙渊表明态度之后做出的抉择,当时蜀汉诸葛亮正在准备第五次北伐,但对曹魏的影响不大,孙权知道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对曹魏更没有什么威胁,东吴已经没有了具备威胁曹魏的军事盟友,东吴若想要生存,只能靠自己了,所以这次讨伐合肥,孙权多少是绝望了,因为这不是最好的机会,却是最后的机会了,趁着蜀汉还能折腾,趁着曹魏还没有一举灭两国的实力,只能去尝试一次了。

更尴尬的是,孙权第三次打合肥,还遇到了比较鸡贼的满宠,他虽然没有张辽的勇武,但是张辽没有的智谋,他耍了一个心机,就是在原合肥城西30里,远离河岸的地方营建了合肥新城,这时的东吴水军若想攻城必须登岸,又是东吴最不擅长的陆战,如果时候说不去管合肥新城,吴军直接北上,那么后路就随时以后被切断的风险,满宠此举就是在挑衅孙权啊,但是孙权有无可奈何。

《三国志.满宠传》其年,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宠谓诸将曰:「权得吾移城,必於其众中有自大之言,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虽不敢至,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馀。」乃潜遣步骑六千,伏肥城隐处以待之。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

当初满宠说要营建新城的时候,蒋济曾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主动示弱,但这是有些多虑了,毕竟东吴的确缺乏进攻坚城的经验,而且魏军士气高昂,孙权此次打合肥也是没动真格的,东吴一方的记载很简答,就说是不克而还,曹魏一方的记载,孙权则很尴尬,在水上呆了20天,并未攻城。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按理说孙权在大意也不会在打合肥前不去打探消息,那么他肯定是知道满宠营造了合肥新城的,孙权既然都带人来了,没可能在水上待了20天不敢下船,这是不知道合肥新城的表现,而且一直呆在船上,吴军的吃喝拉撒怎么办?个人感觉这次吴军失利,可能还是吴军私兵制造成的一个结果,各方将领谁愿意让自己的部下去合肥新城当炮灰呢?虽然孙权中后期已经从武将集团手里夺过来一部分军权,但是将领的私兵仍然是孙权抢不到的大蛋糕,随意吴军一直最擅长打防守反击,为了自己的利益,将领们自然愿意打,和孙权去打合肥,除非合肥是一座空城了,否则无法引起吴军的武将集团足够的兴趣。

所以第三次合肥之战,吴军可能没攻城,也可能象征性攻过城,但总之是将士不卖力,孙权最终也只能是在合肥城下搞了一次大型军演后就撤退了,而且还被满宠阴了一波。

其实此次打不下合肥后,孙权就已经基本私心了,如果没有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孙权是不会发动第四次合肥之战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

《三国志.明帝纪》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

《三国志.吴主传》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第四次打合肥,可以看做是东吴之前军事行动的延续,最主要还是想要和诸葛亮形成夹击之势,毕竟这是蜀汉这个弱势队友难得的一次大规模北伐行动,如果孙权不配合,怕是没有了下一次,其实第三次就没占到什么便宜,此次北上,孙权也是不会有太多办法的,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牵制住魏军主力,诸葛亮能够打出些战果,要说突破西线魏军的防线,威胁长安,那么魏军才会陷入被动,在合肥一线,曹魏才会出现防御漏洞,所以说孙权要等,而不是自己去攻。

《三国志.明帝纪》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

《资治通鉴.魏纪四》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射杀吴主之弟子泰;又吴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孙韶亦退。

只是诸葛亮的蜀军还是老样子,被司马懿拖垮了,只能撤军,诸葛亮打不开局面,曹魏的主力就还在自己这一方,魏明帝更是亲征孙权,即便满宠没有射杀孙泰,孙权仍然会退军,他是不知道魏军虚实的,要是在合肥打一场事关国运的关键战役,曹魏是有很大概率取胜的,即便败了,曹魏的国力足以在打一场打仗,孙权没有这个底气,本来他就没打算在合肥死磕魏军。

三国时期这两次合肥之战,是孙权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所以总的来说,孙权实打实的去打合肥,只打了前两次,后两次则是无望的尝试,能打下合肥自然谢天谢地,打不下来,孙权也没有太多的想法了,毕竟第二次和第三次合肥之战相距18年,这足够曹魏培养一代人了,国力人力上,东吴早已不是曹魏的对手,还是那句话,孙权最好的一次机会就是对战张辽的那次,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自己没抓住机会,他的霸业也就只能止步于此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明帝纪》《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三国志.满宠传》《三国志.刘馥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顾雍传》《水经注》《吴录》《资治通鉴.魏纪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